【摘要】三、朱熹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朱熹承繼張載、二程的思想,進而加工和發(fā)展,形成了一個比較精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他的教育作用論就是從他的理學思想體系出發(fā)論述的。(一)“理與氣”朱熹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庇终J
2025-07-09 03:42
【摘要】前九講回顧前九講是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其中重點是:第五講、第六講、第七講和第九講。第十講齊國的稷下學宮一、稷下學宮創(chuàng)設的歷史條件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一所著名學府,它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中心和縮影,也是當時教育上的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新。它對先秦及以后中國古代文化教育和學術發(fā)生過重大的影響。所謂“稷下”,指的是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
2025-07-09 03:07
【摘要】上節(jié)課回顧(二)新的特色1、西晉初立國子學2、北魏正式建立郡國學校制度3、專門學校的產生4、私學與家庭教育的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衰頹,但私人講學之風并未稍減,家庭教育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名儒聚徒講學,學生數(shù)十數(shù)百甚至幾千人屢見不鮮。據《晉書·儒林傳》載:濟南劉兆,博學善誘,著作百余萬言,從受業(yè)者數(shù)千人。吳
2025-07-09 03:30
【摘要】《老子》傳說是老子講授,由他的弟子一代代口耳相傳,后人整理的。全書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共5200多字。后人稱之為《老子道德經》或《老子五千文》、《道德經五千言》。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也分為上下兩篇。所不同的是,通行本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后;而帛書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老子
2025-07-09 03:01
【摘要】(七)因材施教,從實出發(fā)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把因材施教與啟發(fā)誘導結合起來,即從學生個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鬃釉诮虒W中,隨時注意了解學生。有時他能從學生優(yōu)點方面分析,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如子貢問孔子:“子張
2025-07-09 02:50
【摘要】上節(jié)課內容回顧漢代文教政策的形成過程漢武帝時期文教政策的確立由此可見,漢武帝和秦始皇在維護封建專制的思想統(tǒng)治方面目標一致,而手段卻高明一籌。秦始皇突出了“禁”,把私學“禁”了,把書“燒”了,把儒生“殺”了,自己反成了孤家寡人;而漢武帝突出了“尊”,把能成為封建“大一統(tǒng)”的學說“尊”重起來,把掌握
2025-07-09 03:13
【摘要】上節(jié)課內容回顧嵇康的教育思想。顏之推的生平及家庭教育思想。2、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應當嚴格要求,勤于督導,不能一味溺愛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應當莊重嚴肅。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备改笇ψ优豢伞盁o教而有愛”,“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漿,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
2025-07-09 03:36
【摘要】上節(jié)課主要內容:德育和智育的關系道德教育的過程:知情意行(三)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個人現(xiàn)在的物質生活為滿足,還應對社會發(fā)展有自己的理想和盡自己的義務,引導學生立足于現(xiàn)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鬃映:蛯W生們“言志”?!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
2025-07-09 02:38
【摘要】上節(jié)課內容回顧唐代科舉考試的手續(xù);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和方法;唐代科舉考生的生活及考試流弊。五、唐代科舉考試制度的作用和影響從政治上來看,唐王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要求,收到了集權中央、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效果。這也就是科舉考試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維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從文化教育上來看,唐代實行科
2024-09-11 15:35
【摘要】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書同文;整理和統(tǒng)一文字;普設官學——學室;設置博士官;“行同倫”、“設三老以掌教化”。五、“頒挾書令”、“禁私學以吏為師”戰(zhàn)國時期是諸子百家并存的時期,各家皆能進行自由講學,彼此亦可進行爭辯。隨著秦代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政治思想和學術思想也要求走向統(tǒng)一。在這種情況下,各學派為了爭取獨尊的地位,彼此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頒挾書
【摘要】荀子的教學思想荀子的教學思想偏重于外求,重視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學習。(一)聞見知行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思、行”思想,第一次把這三者有機聯(lián)系起來。他說:“君子之入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保ā秳駥W》)“入乎耳”指的是“聞見”,“箸乎心”指的是“知”,“布乎四體”指的是“行”,“行乎動靜”指的是貫通到全身,并在
【摘要】上節(jié)課內容回顧蔡元培的生平和教育活動;關于“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在“五育”中,他特別重視公民道德教育,他主張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的教育。對“五育”不可偏廢及其功能,他借用人體的機制構造,作了一個形象的說明:“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wèi);實利
2025-07-09 03:47
【摘要】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禮”、“樂”、“射”、“御”。“書”與“數(shù)”是基礎文化課。“書”是指書寫文字。“數(shù)”是指計算、算法。西周書寫的工具是刀筆、竹木,字體為大篆。西周已有供小學文字教學的字書(課本)。據《漢書·藝文志》載:“《史籀(zhòu)》十五篇?!弊⒃唬骸爸苄鯐r(公元前827—前782年)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span>
2025-07-09 04:10
【摘要】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學校產生的條件:生產力的發(fā)展,剩余產品出現(xiàn)社會生活日益復雜,需要培養(yǎng)專門人才管理文字的產生據古籍記載,我國唐虞以前的五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學,名叫“成均”。五帝是指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kù)、帝堯、帝舜。(見《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五帝
【摘要】第一講序言“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它的子孫們不僅創(chuàng)造了古代的物質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古代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湛、輝煌燦爛、絢麗多彩的古代文化。我國古代的教育不僅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古代文化所賴以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的動力。因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古代教育是古代文明與發(fā)展的基礎,古代的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