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2CH3 CH3CHCH3 CH3CCH3 H CH3 △H /kJmol1 ≈ ≈ ≈ ≈ 435 410 397 381 第八節(jié) 過渡態(tài)理論 ( ) ( )始 態(tài) 反 應 物 過 渡 態(tài) 終 態(tài) 產(chǎn) 物A +B C A B +C?- -A + B C [ A B C ] A B + C?--A+B C-A B+C-[ABC]反 應 進 程位 能E活H?(3)舊鍵未完全斷開,新鍵未完全形成。 過渡態(tài)的特點 : (1)能量高; (2)極不穩(wěn)定,不能分離得到; 根據(jù)分子運動論,要使兩種分離的分子之間發(fā)生反應,分子間一定要發(fā)生碰撞,但只有具有足夠的能量 (并有適當取向 )的分子碰撞才能有效地反應,這種分子叫做 活化分子 。 活化能 (E活 ):活化分子所具有的最低能量與反應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過渡態(tài)與反應物的內能差。活化能高,反應難于進行。一般通過溫度和反應速度的關系由實驗測得。 反應熱 (△ H):產(chǎn)物與反應物的焓變,近似等于內能差??梢詮姆磻墟I能的改變近似的計算。 決定反應速度的是 活化能 (E活 )即能壘高度,而不是兩個能谷的高度差 (△ H) 。即使反應放熱,反應仍需一定的活化能。 如:甲烷的氯代反應中的兩步反應 3 3 3 1 111C l +H C H [ C l H C H ] ( ) H C l C H kJ m ol kJ m olHE? ? ?? ? ? ? ?- 過 渡 態(tài) 1 -3 3 3 1 122CH +Cl Cl [ Cl Cl CH ] ( 2) CH Cl Cl 109 kJ m ol kJ m olHE? ? ?? ? ? ? ? ?- 過 渡 態(tài) -4CH +Cl?()過 渡 態(tài) 13HClCH?? ( 2)過 渡 態(tài)3C H C l C l??32CH Cl??1E 2E1H?2H?反 應 進 程位 能 由于 E1 E2,所有第一步為決定反應速度的一步。 反應物的能谷比反應中間體 CH3低,說明此步反應為吸熱的。而產(chǎn)物的能谷比中間體低,說明該步反應是放熱的。因△ H2 △ H1,因此總的反應為放熱 當只有兩個自由基結合時,反應非常容易發(fā)生,不需要活化能。 如:兩個氯自由基結合為氯分子,反應時沒有鍵的斷裂,不需要爬越能壘,活化能為零,但反應熱為。 過渡態(tài) : 反應物轉變?yōu)楫a(chǎn)物的中間狀態(tài) 勢能最高處的原子排列, 壽命 = 0,無法測得。 中間體: 反應中生成的壽命較短的離子或自由基, 中間體一般很活潑,但可通過實驗方法觀察到。 4CH +X?3[CH H X ]3CH HX??H?aE反應進程 位能 反應放熱,過渡態(tài)早到達,過渡態(tài)像反應物-易反應。 4CH +Y?3[CH H Y ]3CH HY??H?aE反應進程 位能 反應吸熱,過渡態(tài)晚到達,過渡態(tài)像產(chǎn)物-難反應。 Hammond 關于過渡態(tài)結構的假說 在簡單的一步反應(基元反應)中,該步過渡態(tài)的 結構、能量與更接近的那邊類似。 第九節(jié) 烷烴的制備 一、偶聯(lián)反應 (Wurtz)合成法 鹵代烴在乙醚溶液中與金屬鈉反應,生成高級對稱的烷烴。 2 R X + 2N a R R+ 2N a X???? 乙 醚 () 郝思 ()反應 鹵代烴與二烷基銅鋰的反應。 39。39。2R Cu L i+ R X R R + RCu + L iX? ()試劑法 39。39。 2RM gX + R X R R + M gX?二、還原反應 n 2n 2 n 2n+ 2C H + H C H???? 催 化 劑 a. 格氏 (Grignard)試劑的水解 2RM g X + H O R H + M g X ( O H )?b. 用金屬和酸還原 + 2+RX + Z n+ H R H + Z n + X ?? (Kolbe) 高濃度的羧酸鹽電解生成高級烷烴的反應 22R C O O N a + H O R R + N a O H + H???? 電 解第十節(jié) 烷烴的來源和用途 烷烴的來源主要是天然氣、石油和煤。 天然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熔點: 183℃ ;沸點: 164℃ ;常溫下是無色 、 無味的可燃氣體;微溶于水 , 易溶于氣油 、 乙醚等溶劑中 。 甲烷的物理性質為: 天然氣的主要用途為: 14 2 2 2CH + O CO + H O + 8 7 8 .6 k J m o l???? ?燃 燒甲烷與空氣的混合物達到爆炸范圍時,遇到火花就會爆炸。 、甲醇等 4 2 2CH + O C+ 2 H O?不完全燃燒 o2 0 0 C , 1 0 0 M P a4 2 31C H + O C H O H2 ?????? 燃 燒部分氧化 4 2 2 2 2 25 CH + 3 O C H + 3 CO + 6 H + 3 H O? N i, 7 2 5 C4 2 2C H + H O C O + H?????甲烷的實驗室法 C H 4+ +C H 3 C O O N a N a O H N a 2 C O 3C a O△石油是烷烴最主要的來源 , 它的組成主要是烴類 (烷烴 、 環(huán)烷烴和芳香烴 )。 煤在高溫 、 高壓和催化劑下 , 加氫可以得到烴類的復雜混合物 , 又稱人造石油 。 F e O2 n 2 n + 2 24 5 0 C , 2 0 M PaC + ( 1 ) H C H + H Onn ? ??????本章重點: 烷烴的系統(tǒng)命名法 碳四面體概念及 sp3雜化 有機化合物的立體結構的表示法及烷烴的構象 烷烴的物理性質 (規(guī)律性 ) 烷烴的化學性質 烷烴鹵代反應機理 (鏈反應 ) 過渡態(tài)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