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導學生看書上的范字,看看是幾筆寫成的?占什么格?請同學說一說應該怎樣寫教師范寫(1)“y”是兩筆寫成的,第一筆是右斜,第二筆是左斜,占中下格。(2)“W”是兩個斜上斜下寫成的,不要寫得太寬。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練習書寫,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寫姿和執(zhí)筆方法。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作業(yè),進行評改。五、小結從開學到目前為止,聲母教學我們已經學完了,大家學得非常好!要繼續(xù)努力呀!附:板書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區(qū)別“y i yi、w u wu ”和“{ yu”。出示卡片:“y、I、yi”;“w、u、wu”;“{”自己出聲讀一讀。問:你們還記得“j q x ”與“{”相拼的規(guī)則嗎?說說小兒歌:“小{ 小 {有禮貌,見了j q x 就摘帽,摘了帽子不念u,還念 {。”出示“y” 和“{”組成的音節(jié)“yu”。問:你發(fā)現了什么?說兒歌:“小{小{有禮貌,見了j q x y 就摘帽,摘了帽子不念u,還念 { { {?!笨磮D讀音節(jié)“y*”和“w(”,自由讀、同桌讀、指名讀。最后可以做一個課件,把凌亂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jié)(只限本課的)進行分類,讓學生親自進行電腦操作,使學生能在快樂中學習。三、認讀23個聲母。出示23個聲母,可以讓學生自己照著讀一讀。同桌互讀互背。讓學生把自己的聲母卡片拿出來按順序擺一擺。四、學說兒歌(1)出示兒歌內容,讀一讀紅色的聲母。(2)把你會讀的音節(jié)畫下來讀一讀,讀不準的音節(jié)做上記號。(3)指名拼讀學過的音節(jié),提出讀不準的音節(jié)。(4)結合圖,請認字多的學生讀兒歌。(5)教師領讀,學生隨讀,自由讀。五、小結: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6個單韻母,23個聲母,同學們不僅掌握了這些字母的音形,而且學會了學習字母音形的方法。別看年齡小,還真不簡單呢!我們將運用這些方法學習復韻母,我想你們一定學得更棒。附:板書尋找切入點 從不同著手眾所周知,漢語中的每個詞都是由獨立的漢字組成的,而漢字是字形、聲音和意義的統一體。但是在西方語言中,若干個毫無意義的音節(jié)構成一個詞,如果你把一個詞拆分成音節(jié),它的意義就不存在。這種不同語言的本質性差別,恰恰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另一種語言的切入點。中文最大限度地達到既表音又象形,我們應該充分運用漢字是象形字的這個特點,開辟中文教學的捷徑,突破外國學生因語言習慣不同而形成的障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漢字的衍變繪制成圖表;給學生講解漢字中所含有的哲理和特有的睿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去解釋漢字、猜字謎;有時讓學生把漢字恢復成原始圖案也會對加深記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克服因使用母語而形成的習慣障礙,用全新的思維和視角去掌握一種新的語言體系。有些教師把教授漢語拼音作為中文教學的切入點,我認為很是不妥。從漢語拼音切入不但收不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相反還會因耗費過長時間糾正漢語拼音和外國字母間易混淆的發(fā)音,使學生失去耐心,喪失學習中文的興趣。我的經驗是:最初的中文學習要從講解字形、字義入手,教會學生用正確筆順寫出構架勻稱的漢字。至于發(fā)音,要反復、清晰地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在字形、字義和發(fā)音間反復地做切換練習,達到一定的條件反射,切不可過分借助漢語拼音,否則學生會對漢語拼音產生依賴感,離開漢語拼音就不知所措了。當然,漢語拼音畢竟是幫助學生正確發(fā)音和自學中文的一個重要輔助工具,在學生們對漢字的結構和發(fā)音有了一定掌握后,還是要教他們掌握漢語拼音。我認為最好的時間是在學習中文3至6個月后,這時學生已經在不自覺中對漢語拼音和本國文字發(fā)音規(guī)則之間的差異有了一定認識,學起漢語拼音來水到渠成,用很短的課時就可大功告成了。有限的字 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中、小學中文課的課時相對較少,一般是每星期13小時。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就要通過訓練,讓學生們學會把有限的字,做最大的利用,切不可將學過的字和句一字一用,一句一用。從一開始就要深入淺出地給學生們講解中文組詞、造句的方式和語法概念,讓學生們邊學習邊體會漢語獨特的思維方式。譬如:名詞、動詞詞組的組詞方式,主謂賓的句式結構,中、外文語法習慣的不同點等,要力求通過最簡單的例句讓學生們理解中文的語法規(guī)則,然后通過練習,在實際運用中去融會貫通、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的語法概念。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在學生掌握了一個句子后,我會把這個句子分成若干部分,讓學生分別把某一部分拿出來做替換練習。比如:人稱代詞、動詞、賓語的各種變換,肯定句、否定句、疑問句的相互轉換等等……這樣一來,一個句子往往能衍生出十幾個甚至更多的句子。讓學生們把諸多轉換模式熟記于心,并鼓勵他們開動腦筋,把以往學過的字詞盡量多地運用到新學的句式中。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做這樣的競賽:看誰能把一個句子變成更多的句子。結果是人人躍躍欲式,個個爭先恐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不停地滾雪球式的練習,既是一種復習所學知識、加深記憶的手段,也能讓學生們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使用有限的字,表達更多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以在學習中體會創(chuàng)造的樂趣,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第四篇:對外漢語復韻母教學一、教學對象:零起點學生(已學過聲母和單韻母)二、教學內容:十三個復韻母三、教學目標:通過大量模仿練習掌握復韻母的讀音特點,簡單的聲韻配合四、教學時間分配:分三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前響復韻母,第二課時后響復韻母,第三課時中響復韻母五、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課時)1)組織教學:點名,問候。2)復習檢查:復習六個基本單韻母的發(fā)音(PPT展示,由學生快速認讀)3)學習新課PPT展示出所有的十三個復韻母,先請學生看屏幕觀察,由他們指出復韻母是由2個或3個的單元音組成,先讓學生對復韻母有個基本的認識。今天先學習四個前響復韻母,PPT展示及其國際音標。教師板書(ai ei ao ou)并領讀,學生跟讀。分別講解每個讀音,并請學生注意老師的口型。ai先發(fā)a的音,然后自然的滑向i,氣流不中斷,并請學生注意,a口型大,發(fā)得長而大聲,而i發(fā)音短促。ei發(fā)音方法與ai相同,只是嘴型不同,老師展示口型,嘴角向兩邊咧開可加手勢,學生跟讀,學生齊讀。ao先發(fā)a的音,從國際音標可以看出ao中的a口型比ai中a的口型大,緊接著o的讀音此時要變成【u】,請學生做好重點記憶,老師展示口型,口型攏成圓形,學生跟讀,學生齊讀。ou同樣的發(fā)音方法,注意口型由大到小, 學生跟讀,學生齊讀。 板書a→ie→ia→o o→u 請學生起來,先分別念出復韻母中每個單元音的讀音,接著再念復韻母(重點提醒ao的發(fā)音,注意學生的口型,口型變化,并適時糾正)。聲韻配合,并學習幾個簡單漢字。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