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而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總統(tǒng)。而在亞當斯任總統(tǒng)期間,在國會炮制鉗制新聞自由的《外僑法》和《煽動法》這兩項反動法案(1798年,有效期3年)時,他就曾進行過堅決的斗爭,并在他就任總統(tǒng)(1801)后使這兩項法令按期自然失效。信中說:“我深信,人民之善良理智將永遠是精銳的大軍。而對那些過失懲戒太厲,即意味著鎮(zhèn)壓公眾自由所僅有的一點保障。民意是我國政府的基礎,所以我們先于一切的目標就是要保持這一權利。[12]杰弗遜這番宣言當然是過甚其辭的。[13](四)密爾保護少數的激進自由主義理論體系[14]密爾是19世紀英國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墩撟杂伞芬粫粌H把言論出版自由看成是個人的自由權利和道德權利,而且把它看作是人類社會的幸福所系,提倡一種無條件的思想言論自由。他的理由是:“假定全體人類統(tǒng)一執(zhí)有一種意見,而僅僅一人執(zhí)有相反意見,這時,人類要使那一個人沉默并不比那一個人(假如他有權力的話)要使人類沉默較可算正當。因為“假如那意見是對的,那么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么他們是失掉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那就是從真理與錯誤的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對于真理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16]密爾對言論和出版自由理論的特殊貢獻在于從真理論角度邏輯地論證了保護少數的原則,從人類幸福追求的宏觀立場上完善了全面自由的主張。該宣言第11條宣布:“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可貴的權利之一;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的第19條載入這條內容,宣布:“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該法案第1條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剝奪人民言論或出版的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請愿的自由。乍看起來,報刊自由主義理論,包括作為它的基礎的一般自由主義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仿佛是人類精神的獨立運動,是一直沉睡著的人類理性自我覺醒的產物。但這只是表面的印象。恩格斯根據唯物史觀在《路德維希哲學的內容本質上僅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階級發(fā)展為大資產階級的過程相適應的思想和哲學的表現。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則直截地指出自由主義理論的資產階級的政治性。它把這叫做’出版自由權’。它把這叫做’結社自由權’。它也必然要取得信仰自由等等,而這是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是的,不僅在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的理論中是這樣表述的,并且從個人動機上看,也許確是如此的。因此馬克思接著指出:“很自然,只有在為民爭取權利和自由的幌子下,它才能從政府手中為自己爭得權利和自由。因為它是和中世紀封建主義相對立的,它所體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遠比封建主義生產方式進步。[22]因而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馬克思主義者并不否認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在其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因此列寧向人們解釋說:出版自由這個口號,從中世紀末到19世紀在全世界成了偉大的口號,為什么呢?因為它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即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對僧侶、國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爭。人們首先大概會問:報刊自由主義理論中的新聞自由概念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從密爾頓、厄斯金、杰弗遜到密爾,無數的報刊自由主義理論家都不曾全面而明確地加以界定。但是,雖然這個解釋是合乎邏輯的,卻正如大多數嚴肅的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新聞學家所共同指出的,這樣的新聞自由在任何國家也不曾存在,也不能存在。從報刊自由主義理論的起源中可以看到,報刊自由主義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在兩個哲學假定上的。但是,這兩個假定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都是唯心主義的理想。這個命題過去曾經是,今天仍然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命題。但人究竟是什么,人的理性又究竟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從文藝復興到啟蒙哲學的思想泰斗們從來沒能給予正確的回答。在這個命題中,主詞人是抽象空洞的,賓詞理性也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884)中指出:“人……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這種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關系,奴隸主與奴隸、封建地主與農民、資本家與工人,每個歷史時代的社會成員都或者屬于這個階級,或者屬于那個階級。所以,所謂有理性的那個人并不是一個抽象的類而是歷史的、現實的、階級的人。理性這個詞在某些思想家那里仿佛只是指謂著天賦的情感和思維能力,但這是不正確的。這些結果就是宗教、哲學、道德、法律、文學和藝術等等社會觀念。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指出:啟蒙哲學、啟蒙運動中的理性及其追求,不是別的,“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上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盵25]既然在理論上和現實上都不存在脫離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因而也不存在超越時空局限的空洞理性;更直截了當地說,既然自由主義思想家們引為前提的哲學上的人歸根到底不過是一定歷史時代、一定階級的人,具體地說是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資產者;既然他們在哲學上所假定的理性歸根到底不過是一定歷史時代中的一定社會意識,具體地說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那未,報刊自由主義理論所主張的思想的公開市場在實踐上只能是兜售資產階級思想的市場;自我修正過程在實踐上只能是資產階級思想占領和壟斷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過程。(二)關于契約國家的假定國家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契約組織,履行保護和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天賦人權的職能。但是,馬克思主義對國家的本質抱著與資產階級思想家們迥然不同的看法。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的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闡述并發(fā)揮了恩格斯這個思想?!盵27]列寧這個論斷不僅符合奴隸國家和封建國家的實質,同樣也符合資產階級國家的實質?!盵28]列寧這個論斷不太中聽,但卻十分簡潔地說明了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國家的本質與自由的本質之間的不可調和性,意味著自由一一這里指的是全民的、普遍的自由一一只能有待于階級的消滅和國家消亡。四、報刊自由主義的新聞自由是資本的無上特權當然,封建主義國家不同于奴隸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同樣不同于封建主義國家;就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在它的統(tǒng)治之下,自由(包括思想言論和新聞出版自由)比封建專制國家統(tǒng)治之下要多一些或多得多,這也是一般的客觀事實。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以下以法國、英國、美國的近代歷史為例:(一)法國在近代世界史上,法國是啟蒙運動的發(fā)源地,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也是比較徹底的,在這次革命中產生的《人權宣言》在世界上首次宣布新聞出版自由為不可剝奪的人權;但是就在肯定新聞自由的同一條款中又給新聞自由拖上了不得濫用的大尾巴??墒邱R克思在分析這部憲法的虛偽性時指出:人身、出版、言論、結社、集會、教育和信教等等的自由(1848年各種自由權的必然總匯),都穿上憲法制服而成為不可侵犯的了?!Y果,資產階級可以不受其他階級的同等權利的任何妨礙而享受這些自由。[29]由此馬克思作出的結論說:“憲法的每一節(jié)本身都包含有自己的對立面,包含有自己的上院和下院:在一般詞句中標榜自由,在附帶條件中廢除自由。從1644年以后,報刊自由主義者們前仆后繼,為爭取新聞自由進行了不懈斗爭,并且卓有成效。有人認為,任何地方出版自由都不如英國的出版自由這樣的廣泛,這種看法一般說來是對的。誹謗法、叛國法和瀆神法都沉重地壓在出版事業(yè)的身上;如果說對出版事業(yè)的迫害還算不多,那末這并不是由于法律,而是由于政府害怕因采取壓制出版事業(yè)的措施而喪失民心。”[31]因此在另一個地方恩格斯一語道破地指出:“在英國,出版自由直到現在仍然是資本的無上特權。在美國建國之初,《獨立宣言》和《憲法第一修正案》都莊嚴地宣布新聞出版自由權利不可侵犯,而且在具體法律和政治實踐中國家給予公民的新聞出版自由要多于歐洲各個國家。例如,就在《憲法第一修正案》規(guī)定國會不得通過法律禁止公民新聞出版自由權利的墨跡未干之時,第二任總統(tǒng)亞當斯便于1798年簽署了實際上壓制公民新聞出版自由的《外僑法》和《煽動法》。巴格迪坎在《傳播媒介的壟斷》一書中認為,美國人民可以從中得出兩條教訓|:“一條教訓是那些掌權人,無論他們如何熱烈地支持一個抽象的觀念,如果這種觀念威脅到他們的權力的話,往往會拋棄這個觀念?!盵33]埃默里父子在《美國新聞史》一書中認為,1718世紀新聞事業(yè)史所貢獻的教訓也是兩條,一條是新聞自由的發(fā)展史告訴人們:新聞出版事業(yè)是屬于統(tǒng)治者,第二條是,一個政府越是鞏固,它就越不怕別人挖它的墻腳,它給予新聞報道的自由就越多,但在戰(zhàn)爭期間和停戰(zhàn)以后,當政治領袖們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們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的時候,新聞自由就有被限制的危險。[34]綜上可見,自由主義和報刊自由主義理論所依為前提的關于契約國家應該和可以保證全體公民新聞自由的假定,不僅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在實踐上也從未得到驗證。《報刊的四種理論》的作者說:人權法案中關于新聞自由的措辭必須是含糊的,可以作各種不同解釋;他們認為“只有一點是各種解釋都一致的,就是新聞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可限制的。因而,在他們看來,對于民主社會來說,長期存在的問題是要決定公眾通訊工具發(fā)表意見的自由限度在哪里。哪些是歷史形成的特殊限制原則呢?作者們引用齊卡里亞查菲的《政府和公眾通訊工具》(1947)著作中所列舉的材料,指出政府控制或壓制公眾通訊工具的辦法是:要求書籍或出版物必須事先領取執(zhí)照,在出版前或出版過程中對于含有觸犯當局內容的作品進行審查,沒收含有觸犯當局內容的作品,對出版某種報紙或書籍或其中的某些內容提出警告,對于誹謗或其他含有觸犯當局內容的其他出版物處罰金,強迫宣布所有人和作者的姓名,對含有不正當內容的出版物在出版后予以刑事處分,并在民事上承擔損害賠償,對于新聞來源和設備的利用應區(qū)別對待,對外文報刊有特殊禁令和限制,在使通訊設備和發(fā)行系統(tǒng)方面區(qū)別對待或不準使用,對于進口、版權都應加以干預,禁止征稅和不正當的津貼,并對人們購買、閱讀或收聽加以干預?!睆膱罂杂芍髁x理論的當代權威的這些敘述和評論中,人們只能得出一個遺憾的結論,即:建立在人有理性和契約國家這兩個假定之上的經典自由主義,具體地說即以密爾頓、厄斯金、杰弗遜和密爾等為代表的經典報刊自由主義理論,不僅在實踐上被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所否定,并且實際上也已經為當代報刊自由主義理論家所拋棄。報紙是私人企業(yè),它可以在思想的公開市場上獨立經營,成為一家銷售真實和真理的商店,并以自己產品的質量在競爭中取悅公眾,為自由地傳播真實和真理做出貢獻。特別是在工業(yè)化社會出現之后,新聞事業(yè)的經營運轉更是要花大錢的。只有資產階級才有錢建立現代化的印刷廠、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雇用大批人員從事采寫編評工作,以及建立無所不及的龐大的通訊網絡和發(fā)行傳播網絡。因此恩格斯曾經憤憤不平地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圍內的平等,概括地說,就是簡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盵36]經濟問題對新聞自由的制約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報刊的四種理論》的作者們承認:自由主義派理論家從來沒有正視過公眾通訊工具的經濟支持問題。報刊自由主義理論家們堅持新聞自由,但是他們沒有認識到為實現新聞自由為獨立辦報,必須要有資本,有了資本,才能按自由企業(yè)的原則營運新聞工具。美國當代報業(yè)大王湯姆森1967年在電視講話中說明了這個原則。我買更多的報紙,主要目的是為了能賺更多的錢去買更多的報紙,去賺更多的錢去買更多的報紙……”。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兼并,公眾通訊工具——報紙、電臺、電視臺和通訊社的集中壟斷趨勢正在加速進行。《報刊的四種理論》的作者們說:報刊也變成了一個為少數擁有者控制的工具。但是要為廣大讀者服務,就需要具備昂貴的設備。通訊工具的所有權集中到少數人的手里。五大出版公司擁有雜志發(fā)行量和雜志廣告費的大部分。兩三個大廣播網實際上包辦了全國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增加到62%,說明報系所控制的日報比例的增加是具有本質意義的,62%意味著報業(yè)集團控制了全美半數以上的日報,壟斷了大部分報紙這種新聞工具。據本這20家報業(yè)集團是(依據它們所控制的報紙的發(fā)行量多少為序):(1)甘尼特報業(yè)公司,(2)奈特瓊斯公司,(6)《時報》《鏡報》公司,(7)斯克里普斯一霍華德報業(yè)公司,(8)赫斯特報業(yè)公司,(9)湯姆森報業(yè)公司,(10)考克斯報業(yè)公司,(11)《紐約時報》公司,(12)考爾斯報業(yè)公司,(13)美國新聞出版公司(默多克公司),(14)首府通訊公司,(15)自由報業(yè)公司,(16)中央報業(yè)公司,(17)《華盛頓郵報》公司,(18)《新聞晚報》公司,(19)利普利報業(yè)公司,(20)哈特一漢克斯報業(yè)公司。[39]這個說法并不過甚其辭。英國著名報業(yè)巨子北巖勛爵(Lord North Cliff)于1898年創(chuàng)辦《每日郵報》揭開了報業(yè)兼并的第一幕。因此,還在1913年,英國新聞學會會長唐納德就曾驚呼:“世界產業(yè)最顯著的動向,就是兼并;在兼并的潮流中,新聞事業(yè)也不例外,一個資本雄厚的公司,可以擁有許多報紙;這種兼并結果,便是全國的報紙集中在少數資本家的手里。金報團、比維布魯等報團。[41]新聞帝國的產生和它對報業(yè)的壟斷,意味著報刊自由主義理論在實踐上的破產,后果是直接破壞了以思想的公開市場和自我修正過程概念為核心的新聞自由。其中對于新聞工具壟斷化所造成的社會性后果的結論被《報刊的四種理論》的作者們歸納為下列七條:(1)報刊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報刊老板特別在政治經濟問題上傳播自己的意見,損害反對的意見。(3)報刊對抗社會變革。它的文娛材料常常缺乏積極內容。(6)報刊無理地侵犯了個人的私生活。因此,這就危害了自由而公開的思想市場。1919年美國著名報人及社會學家辛克萊出版的《金錢的干擾》(即《資產階級報刊》)一書,把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