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匿名反應意見; ?( 2)迭代和受控反饋:包括幾次迭代(輪),每一輪都把收集到的意見經過統計處理反饋給群中的成員,經過信息反饋,各成員意見將逐步集中; ?( 3)統計群的反應:把最后一輪得到的各成員的意見,組合成群的意見。 群決策的關鍵是如何集結各個成員的意見,這涉及到成員的權重,因此,成員權重的確定是群決策的主要任務。這種需要是顯而易見的,有集體就有如何公平合理地反映集體意見的問題。 ?Borda函數 決策理論與方法 26 ???}\{)()(xAy iByxNxf ??例 設 60個成員對三個方案的態(tài)度是: ?23人認為 ?17人認為 ?8人認為 ?10人認為 決策理論與方法 27 cba ?? acb ?? abc ?? bac ?? ?通過差額投票將偏好最低的備選方案從所有排序中淘汰出去,這一過程一直重復到只有一個備選方案留下來。 ?由每個投票人對各候選方案排序,設有 m個候選方案,則將 m1,m2,?,1,0 這 m個數分別賦予排在第一位、第二位 ? 最末位的候選方案,然后計算各候選人的得分總數。 ?若 ,則 x獲勝。 所以 , 由 b 當選未必合適 . 例 3 設各成員心目中的偏好序如下 : 成員 i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排序 第一位 b b b c c c c d d a a 第二位 a a a a a a a a a b d 第三位 d c d b b b d c b d c 第四位 c d c d d d b b c c b 按過半數規(guī)則 , 第一次投票無人獲得過半數選票 , c 、 b 得票多 , 第二投票時 ,6 人認為c 比 b 優(yōu) , c 當選 . 而在該問題中沒有人認為 a 處于第二位以下 , 卻有 4 人認為 c 最差 . 由上面三個例子可知 , 無論簡單多數票法則、過半數規(guī)則 還是二次投票 , 都有不盡合理之處 . ( Condorcet)規(guī)則 ?法國數學家康多西特( )在 18世紀也注意到多數原則的相悖結論,提出了成對比較的規(guī)則。 若 njk=nkj 則 aj~G ak 優(yōu)于 無差異 決策理論與方法 20 例 2 設各成員心目中的偏好序如下 : 成員 i :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排序 第一位 b b b b b b a a a a a 第二位 a a a a a a c c c d d 第三位 c c c d d d d d d c c 第四位 d d d c c c c b b b b 按簡單多數票法則或過半數規(guī)則 , b 得 6 票當選 . 實際上 , 雖然有 6 人認為 b 最好 , 但是有 5 人認為 b 最差 。 ?i , ~i 成員 ( 投票人 ) i 的偏好 。(成對比較合適) 決策理論與方法 18 記號 N= { 1 , 2 , … , n } 表示群 , 即投票人的集合 。(第一次無人過半數,則對第一次投票最多的兩個人進行第二次投票,過半數者當選) ?俄羅斯總統選舉。 ?如果第一次投票后有某個候選方案獲得半數以上選票,則該候選方案當選,決策結束;否則,就要采用二次投票或反復投票表決等方法來產生獲得過半數選票的方案。 雖然只有 3 人認為 a 最好 , 但是其余 8 人認為 a 是第二位的 。當候選方案數目超過兩個時,這種方法并不可靠。例如聯合國安理會提案通過的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備選方案 甲的效用 乙的效用 a 8 7 b 13 8 c 9 11 d 11 14 e 16 10 a c d e b 多數規(guī)則 ? ?簡單多數規(guī)則即少數服從多數。 ?社會成員在尋找一致性過程中所花費的決策成本可能超過他們從選擇的方案中所獲得的收益。 ?有明顯缺陷。 投票規(guī)則 ?投票的參與者 誰可以投票,每個投票人可以投多少票 ?投票程序 “二選一”,“相對多數” ?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