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的夜空。雖然兩個大陸中間的廣漠橫無際涯,峻嶺層巒疊嶂,但聲聲駝鈴卻串起了東西文明匯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動人故事,一卷卷綺麗的絲綢渲染了沿途壯美的風景。 作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條實際通道,絲綢之路有著多條路線和悠久的歷史。這就是絲路的前身。正是通過這條道路 ,當時為中國所獨有的絲綢進入西方世界。及至唐代社會的繁榮,先進的文明,開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國來華貿易,陸上絲路弦歌不絕,海上絲路也逐漸建立起來。 隋唐時期,中國與波斯一直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系,雙方使者不斷,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豐富多彩,不論是作為波斯物質文化代表的金銀器,還是作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從波斯傳入了中國,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事實上,古代中西之間的交流,不論是絲綢、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質層面的物品,還是佛教、景教、伊斯蘭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層面的結晶,都是通過這條東西交往的道路雙方交流的。漢唐時期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思想觀念以佛教的影響力最為巨大。西域的于闐王國是絲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是商人駐足之處,也是西行東來的僧侶歇腳所在。由此可以看出,絲路上的諸神之間并沒有戰(zhàn)爭,而是安然地保佑著各自的信徒。亨廷頓的觀點,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認知身份的差異而存在著激烈的沖突。公元 751年,唐王朝與大食爆發(fā)戰(zhàn)爭,史稱“怛羅斯之役”。隨后,中亞撒馬爾罕形成了一個造紙中心,并在以后的歲月中將造紙術從西亞傳入歐洲,埃及人的紙草和羊皮紙開始退出舞臺。拋開軍事上的勝敗不論,中國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在怛羅斯之外的廣闊空間里競爭并共生,對雙方文化的發(fā)展都極具積極意義。 (節(jié)選自《絲綢 之路與中西文明交流》,有刪改 ) (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春秋戰(zhàn)國時的“張蹇出使之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前身,兩漢時期張騫受命通使西域,使其發(fā)展為主干道,唐代時它變得更加繁忙。 C. “草原之路”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貿之路,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沿絲綢之路各國古代的游牧民族開拓而成的。 【答案】 D (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開篇用“仲尼”“柏拉圖”來借指中西兩種文化,從而引出本文的話題“絲綢之路”。 C. 本文在談及“絲綢之路”的作用時,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亨廷頓的觀點,來證明文明除沖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競爭。 【名師點睛】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閱讀材料是一篇小論文,所以要明確文章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法法。此題選項 C論證方法歸納錯誤。 B. 不論中華王朝是迎佛還是辟佛,佛教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后,都對代表 著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儒家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D. 沒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諧共存的大背景,就不會有中亞撒馬爾罕造紙中心的形成。 作為中國書法史的高峰,魏晉書法所彰顯出的風度和氣象是后世始終都無法超越的。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藝術與道、德、仁相輔相成。樂記》就變成“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了,書法也由此而被視為“小道”“末技”。趙壹的《非草書》對處于起步狀態(tài)的草書做了很好的規(guī)整,并把書法納入儒家的思想體系之內,使書法的發(fā)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 礎,為魏晉書法高峰時代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條件。自兩漢開始形成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對于如瑯琊王氏、東海王氏、龍亢桓氏等家族的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穎川鐘皓、衛(wèi)暠、庾乘等雖然不愿出仕,但無一例外都是當時著名的儒生,并因為精通儒學而對士林產生較大影響。 魏晉時期,世族門第成為儒學和書法傳承發(fā)展的共同載體,書法的發(fā)展處處彰顯儒學精神。漢魏之際 最有名氣的書法文化家族是潁川鐘氏,這個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學世家。 中國書法史上最負盛名的書法家是王羲之,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書法的高峰 和典范。草書除了出現(xiàn)之初因為不受儒學精神的限制而曾經(jīng)恣肆和張揚過,在后世書法史上,草書從來都沒有突破儒學精神的束縛而進入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境地,它始終堅守在一定的禮法范疇內。從這個意義上講,魏晉書法對于儒學精神的吸收和借鑒正可成為中國書法在后世發(fā)展的典范。 B. 趙壹的《非草書》很好地規(guī)整了處于起步狀態(tài)的草書,并把書法納入儒家的思想體系之內,使魏晉時代的書法達到高峰。 D. 魏晉時期,在以儒學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中發(fā)展繁榮的世家大族,在天下大亂,家族遷移時,始終沒有拋棄禮法 。 B. 文章以趙壹對士子們拋棄儒家典籍而研習草書的行為的批判為例,論證了草書的危害。 D. 文章舉鐘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作為論據(jù),論述了書法的發(fā)展與儒學精神的緊密關系。 B 項,“論證了草書的危害”錯,應是論證了書法脫離儒 家思想的危害。 B. 書法史上最負盛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不僅將書法與儒家文化完美地融為一體,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漸融合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了中國書法的高峰和典范。 D. 魏晉書法因為儒學精神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文 化品格,它對于儒學精神的吸收和借鑒對后世書法發(fā)展有啟示意義。 學科 網(wǎng) 練提升 【 18 屆河北省邢臺市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兩極之間,多有爭議。這些局限往往與時代思潮和著述體例有 關。 ②唐賦的題材承舊而出新、因時而變。到了盛唐時代,賦體創(chuàng)作已突破題材的拘束,達到無人、無物、無情、無事不可以入賦的程度。晚唐賦作,一面吊古傷今,一面諷時刺世,更多末世景象與情懷。 ④唐代有散體大賦、駢賦、詩體賦、騷體賦等傳統(tǒng)賦體,不僅集傳統(tǒng)賦體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賦、文賦等新的賦作體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賦篇章。賦體的表現(xiàn)手法與賦作的體裁、體制關聯(lián)互動 ,其中每類手法又自有其細致的技巧與演革的過程。漢世賦家,多為言語侍從之臣,身份類同俳優(yōu),魏晉文學自覺,激發(fā)了個體意識,不過賦家仍以高門士族居多。不同的身份意識影 響及于賦作,形成不同視角與話語。賦體演革的停滯讓后人不再有創(chuàng)新的機會與空間,而對于唐人來說,恰恰是一種幸運。 ⑦總言之,唐賦對王朝盛衰、江山風物、社會生活、個體情懷的鋪陳,表征了多元多貌的政治形態(tài)、禮儀制度、文化譜系、身份意識,展示了唐朝與唐人開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識、家國與個我并重的情懷。 (摘編自劉偉生《唐賦:多元多貌 廣納萬有》) (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唐無賦”與“唐賦高峰”兩種說法都毫無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 盛唐時代,賦體創(chuàng)作不受題材的限制,達到一切可寫的都可以入賦的程度。 【答案】 C (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開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況下須對唐賦的價值與地位重新估量的問題。 C. 第⑤段從作家身份的角度論述了唐賦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對賦作所帶 來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也指出了唐賦的不足”錯誤,于文無據(jù)。 B. 賦體的表現(xiàn)手法與賦作的體裁、體制關聯(lián)互動,可見唐賦的表現(xiàn)手法與以往也會有所不同。 D. 賦體的演革到唐代已達極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創(chuàng)新的機會與空間 ,從而造成賦體演革的停滯??己说姆绞绞歉淖兙渥雍x從而出現(xiàn)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 【 18 屆河北省武邑中學 2018 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調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文化淺層的標志包括服飾、語言、節(jié)日、飲食 方式、居住形態(tài)等,深層的標志則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 文化是民族生存發(fā)展之基。顧炎武把歷史上朝代的更迭歸納為“亡國”與“亡天下”兩種情況,前者是民族內部的政權興替,但文化的性質沒有變化;后者是亡國加上滅種,不僅民族政權覆滅,而且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一個種已不復存在。大約在公元前后, 這些地區(qū)的文明被外來文明所置換。歷史上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國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他們建立的遼國,與宋朝南北對峙,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喪失了彼此認同的核心,最終走向了消亡。但是,有人舉起多 元文化的旗號加以反對,認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時代,再提主體文化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都有其合理性,應享有平等的尊嚴。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當今世界,由于交通與傳媒十分發(fā)達,各國、各民族的交往更為便利,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也更為頻繁。在民族國家還將長期存在的人類社會,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仍要加強。每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發(fā)展好、形成特色,就是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必定能為人類作出更多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 (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服飾、語言、節(jié)日、飲食方式、居住形態(tài)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都屬于民族文化。 C. 多元文化時代提倡延續(xù)中華文脈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這種觀點有合理之處,但本質上是錯誤的。 (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開頭指出本文的論述對象 —— 文化,并且從淺層和深層兩方面指出了民族文 化的標志。 C. 文章采用了“提出問題 —— 分析問題 —— 解決問題”的論述思路,重點在于分析問題部分。 【答案】 B 【解析】文中沒有對比論證。 B. 如果契丹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 族認同的核心,就一定不會消亡。 D.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強調每個國家都為人類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態(tài)。 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拉因果等。此題 B 項混淆范圍。 作為歐洲海外擴張而形成的學科,人類學與全球化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謂全球化,就是指人群、物品、資本、技術、信息、符號、觀念等在世界范圍內大規(guī)模和高速的流動,所形成的不同社會文化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與頻繁互動。全球化的基點在于,突破或超 越民族國家的領土邊界為范圍的市場體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會文化。 民族國家與全球化相生相克。民族國家為其領土范圍內的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力和資本的有效配置和生產、交換、分配的順利運行,提供了法律依據(jù)、社會秩序和控制機構,并“畫地為牢”似地為領土范圍之外的介入設立了森嚴的壁壘,從而為資本主義在本國范圍內的孕育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然而,當民族國家領土范圍內的經(jīng)濟要素不能滿足機器大生產發(fā)展到一定成都 所提出的生產資料、勞動力、市場和資本投資等需要時,以突破民族國 家邊界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為不可遏止的洪流。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義運動的勃然興起和創(chuàng)建民族國家的浪潮,最終瓦解了持續(xù)近 4個世紀的西方殖民主義體系。否則,只有承受經(jīng)濟貧困、發(fā)展落后和政治邊緣化的后果。 民族國家建構的實際結果,是多族一國成為民族與國家關系的基本狀態(tài),由此形成了在一個國家之內存在著人口絕對數(shù)量占多數(shù)的民族和人口絕對數(shù)量不占多數(shù)的少數(shù)民族、主體民族與非主體民族的區(qū)別。而對自己的生存現(xiàn)狀不滿意的非主體民族或族群,則通過媒體,強調自身文化的特殊性與散布民族主義甚至民族分離主 義,以謀求獨立建國。 (摘編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類學論題》)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當下全球化已經(jīng)成為人類生活的常態(tài),所以正確認識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C. 因為民族的形成與國家的創(chuàng)立關系密切相關,所以要求它們必須同步完成。 【答案】 A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C項,無中生有,原文并沒有“要求它們必須同步完成”的意思。 學科 網(wǎng)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引論部分既提出了全球化的論題,又指出了人類學與全球化之間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 C. 文章 從兩個維度論述民族國家因其創(chuàng)建過程不同而各有特點,它們沒有共同點。 【答案】 C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民族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交流會越來越頻繁。 C. 民族的形成與國家的創(chuàng)立本是不可分的統(tǒng)一形態(tài),它們沒有絕對的時間先后順序。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點睛:此類題目答題時應注意分清答題的區(qū)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錯誤地概括文章的內容。 【 18 屆廣東省化州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此后,法律就被公認為是治理國家的工具。到唐朝,魏征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這個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響。歷史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時,針對官吏假冒偽造履歷, 唐太宗說了一句話,以后再遇到假冒履歷的官員必死不赦。這時戴胄講了一句話,他說什么是法,法是“國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為皇帝一時喜怒的意見,使法喪失了大信,這樣說服了唐太宗。所以皇帝也遵法了,這就發(fā)揮了法律的工具主義的作用,這是遇到了明主。隋文帝本來是很重視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為法。他說六月天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還有雷霆震怒,雷還會擊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殺人。法律工具主義不僅影響了整個古代社會,也包括近代社會。所以今天我們要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的法律權威主義的觀念,就必須肅清法律工具主義的殘余影響。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于社會大變動時期,其經(jīng)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 改革是聯(lián)在一起的。無論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