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但雅樂的產(chǎn)生,卻一定是經(jīng)過了藝術加工的。(摘編自何濤《“藝術加工”在雅樂生產(chǎn)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樂,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樂的《國風》篇章,也通過樂官的加工成為了雅樂。B.在周代樂官對俗樂進行的藝術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這里的“邪”是相對于“禮”而言的。C.錢穆所談論的“越歌而楚說之”從藝術加工的角度看屬于間接修改,是指俗樂經(jīng)由詩歌翻譯的過程轉變成了雅樂,即所謂“俗歌而雅說之”。D.雅樂和俗樂并非涇渭分明,雅樂之中可能存在俗樂,俗樂可以轉變?yōu)檠艠?,藝術加工使得二者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復雜的相互包容關系。答案 D 解析 因果倒置。根據(jù)原文倒數(shù)第二段可知,“雅樂與俗樂之間這種復雜的相互包容關系”是原因,“藝術加工得以產(chǎn)生并長久存在”是結果,而D項最后一句話將兩者關系顛倒了?!窘忸}技巧】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三突破”1.從核心語句突破文章中瞻前顧后領挈全文的某一關鍵詞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體內(nèi)容的關鍵。這種句子或詞語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標題中。2.循主要線索突破主要線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脈理。把握思路,精研脈理,概括文章具體內(nèi)容,方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尋找主要線索也要善于抓住關鍵性和標志性的句子。3.層層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較含蓄,難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獲得相關文字信息,層層概括,綜合歸納,反復篩選,然后運用準確、恰當?shù)恼Z言表述出來。歸納內(nèi)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要遵循閱讀的基本規(guī)律。首先,要通讀選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要細讀題干,明確問題,回歸原文,尋找答題點;再次,精讀相關語段,抓住關鍵語句、字詞;最后,綜合句意,去偽存真,由此及彼,整體把握,得出答案。【變式探究】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劃九州,制貢賦,賜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國家社會治理的基本格局?!蹲髠靼Ч吣辍罚骸坝砗现T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笨梢娪碜鳛樘煜鹿仓?,所面對的是以族姓構成的諸侯,王朝所需賦役都可征之于諸侯,此時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統(tǒng)計天下民數(shù)。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傳統(tǒng),有力地將孝德由君王貫穿至社會基層,形成了家國同構的德性政治。裘錫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制與嫡長子制均已見于殷商時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這些具體政治制度所支撐的孝治傳統(tǒng)則始于夏禹。故而孟子要討論君王的孝治矛盾時,只能將假設場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時。在各諸侯國內(nèi)部,其社會基層之構成與治理則需掌握戶數(shù)。在孝治傳統(tǒng)之下,無論是大夫之家,還是平民之戶,都是以家主或戶主面對國家,國家的賦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戶主,國家權力并不進入家戶之內(nèi)。因此,此時國家只掌握家主與戶主的名籍,而沒有戶籍。《國語周語》上,仲山父陳述傳統(tǒng)禮制依據(jù)百官之職的日常運作與國家常規(guī)性籍田蒐狩,就可以“習民數(shù)”。實際上,被登錄于百官有司,能參與籍田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體現(xiàn)。這種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戶主為國家所盡的職責,同時也是其在國與家之中地位的確認。在家戶內(nèi)部,家戶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這些人口在僅有家戶主名籍之時,并不為國家掌握,成為“余子”。尤其對于基層民眾來說,一戶的常規(guī)性授田往往養(yǎng)活不了“余子”,他們便另行墾荒。當西周末至春秋戰(zhàn)爭規(guī)模擴大,國家感受到財賦與兵員的緊缺時,只得將余子也納入國家掌握中,這便是周宣王的“料民”(《國語周語》上)、魯國的“初稅畝”(《左傳宣公十五年》)與楚國的“大戶”(《左傳成公二年》)。此后各國逐漸制定了普遍登記所有人口的戶籍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為精細的社會治理。如秦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史記秦始皇本紀》附《秦紀》)。至商鞅變法,頒布“分異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正式將成年余子單獨立戶,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以戶籍形式改變了基層社會面貌。(摘編自李若暉《古代社會治理之戶籍的產(chǎn)生》)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孝治傳統(tǒng)是從夏禹時代開始的,所以孟子認為,要尋找解決孝治矛盾的辦法,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時代。B.家主和戶主被國家登錄名籍,參與籍田蒐狩,既能為國家盡職責,也顯示了自己在國與家中的地位,更是國家掌握戶數(shù)的依據(jù)。C.在孝治傳統(tǒng)之下,無論大夫還是平民,家戶主的成年兄弟們享受不到國家的常規(guī)性授田,為了養(yǎng)活自己,他們不得不另行開墾荒地。D.在普遍登記人口戶籍制度產(chǎn)生以前,國家統(tǒng)計人口只登記家戶主“正夫”,而對家戶中其他的成年兄弟則不作任何統(tǒng)計,這些人成為“余子”。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原文倒數(shù)第二段“尤其對于基層民眾來說,一戶的常規(guī)性授田往往養(yǎng)活不了‘余子’,他們便另行墾荒”可知,另行墾荒的只是基層民眾的“余子”。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如今,科學與技術構成的這束“普照光”照耀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不僅僅意味著技術廣泛滲透于我們的物質世界,而且更意味著技術成為一種難以察覺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開始深度地干預并塑造著人類的文化生活。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技術時代是人類的轉折時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為決定的力量。當一個國家處于由農(nóng)業(yè)文明走向工業(yè)文明的社會轉型發(fā)展階段,人們往往對科學技術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進入一個技術統(tǒng)治的時代,這一點已經(jīng)被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程所印證。因此,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要自覺審視技術給我們的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技術一方面提高了生產(chǎn)力,豐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技術與人文生活之間的日益分裂。在古代,科學與人文尚未明顯分化,因而是能夠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國古代的周王官學就明確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即“六藝”——禮、樂、御、射、書、數(shù),其中的“御”“射”就是一種技術要求。在古希臘,數(shù)學、幾何學是被歸為人文學科領域的??梢娮匀豢茖W與人文原本是整個人類的知識之樹上的統(tǒng)一的整體。這棵大樹上既有科學,又有技術以及人文。人是一種二重性存在,我們每個人既有肉體,也有心靈。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術科學。英國科學家斯諾在《兩種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學者與人文學者相互輕視的狀況,并認為“人文”和“技術”在近代以來的分化和難以溝通,是有效解決世界問題與矛盾的最大障礙。誠然,技術和人文對應于不同的需求層次。自然科學從總體來講,就是滿足人的肉體和生理需要的學問;而人文學科是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學科,其表達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關懷,是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求。發(fā)展科學技術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決人的心理精神問題。愛因斯坦曾認為“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瘸子”。其實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這也就表明科學一定要有方向,科學發(fā)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過人文來確定和實現(xiàn)的。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個人為的劃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實圖景。所以哲學家海德格爾主張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與世界的原初關聯(lián)性,因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學相互統(tǒng)一的世界。(摘編自鄒廣文《技術時代的人文關懷》)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自然科學與人文原本是統(tǒng)一的,中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數(shù)學、幾何學的學科歸類,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后來技術的發(fā)展造成了兩者的分裂。B.技術和人文分工明確,自然科學是滿足人的肉體和生理需要的學問,人文學科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需要,兩者都使人們感覺到人生的意義。C.愛因斯坦強調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相輔相成性,認為“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瘸子”,這里的宗教就屬于人文一類。D.科學發(fā)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過人文來確定和實現(xiàn)的,科學和人文相互統(tǒng)一才是世界的真實圖景,不能把科學和人文人為地劃分開。答案 B 解析 表述過于絕對,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話中“自然科學”后有“從總體來講”這個限定語,而且“使人們感覺到人生的意義”僅僅指人文學科,而B項的意思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都使人們感覺到了人生的意義。高頻考點六 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論述文的靈魂。論述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論述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論據(jù)是證明支撐論點的材料,是證明論點正確的理由和依據(jù),被論點統(tǒng)率,為論點服務。論據(jù)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方法,是論點與論據(jù)之間邏輯聯(lián)系的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jù)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么證明”的問題?!纠?】(2017全國卷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chǎn)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使青花瓷達到了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fā)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mào)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chǎn)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yè)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tǒng)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tǒng),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梢?,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fā)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yè)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D.文章提出問題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答案 A 解析 “論證了瓷器發(fā)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說法錯誤。由原文第一段中“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chǎn)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知,本段論證的是青花瓷的發(fā)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關?!局R儲備】論述文的論證方法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2.道理論證:用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來證明論點。3.類比論證:將一類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進行比較,以另一事物的正確或謬誤證明這一事物的正確或謬誤。這是運用類比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在進行類比論證時,應注意所類比的事物一定是一類,具有本質方面的相同點。4.對比論證:將論據(jù)中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因為進行比較的雙方能形成鮮明的對照,互為襯托,所以這種方法特別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質,具有很強的論證力量。5.比喻論證:運用比喻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坝髑啥碇痢?,恰到好處的比喻往往能幫助說清道理。運用比喻論證要注意本體、喻體的相似性。6.因果論證: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可用原因來證明作為論點的“結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證實結果的必然性。7.歸謬論證:“歸謬”,就是導致謬誤。這種方法是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對的,然后用它作為前提,導出一個顯然是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僅用于反駁錯誤觀點?!窘忸}技巧】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的基本技巧1.通覽文本,把握論點。對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分析,首先要認真搜尋文中的相關信息,整合論點。關注作者的觀點是尋找論點的依據(jù)。標題、段首句、結論句、中心句是論點的重要呈現(xiàn)方式。2.關注文本材料內(nèi)容,圈點論據(jù)要素。論據(jù)是文章的材料,分析材料可以采取中心材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次要材料)互為參照的方法,還要分清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這些材料就是論據(jù),辨析論據(jù)是否適當,主要依據(jù)是看材料能否證明觀點。3.辨析論證方法的特征,把握論證方法的表述效果。作者在選用論證方法時,往往采用與主題和材料(論點與論據(jù))相諧的方法,在高考試題中,一般側重考查舉例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和因果論證等方法的運用。復習時,要通過比較分析,掌握不同論證方法的特點?!咀兪教骄俊恳?、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拉美三國并出席APEC利馬會議期間強調,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倡導開放包容互惠發(fā)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開放創(chuàng)新精神、互惠包容的發(fā)展理念,是指引經(jīng)濟全球化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中國思路”。當前,世界經(jīng)濟仍然在深度調整,復蘇動力不足,增長分化加劇。作為世界經(jīng)濟的重要陣地,亞太地區(qū)孕育著無限希望。面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習近平主席在APEC利馬會議上提出了“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