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的強化教學,分析漢字結構,字符的分類系聯(lián),組字組詞。20天里,用了20學時,學會了633個漢字,可以閱讀1000字左右的原文。崔永華(1999)曾介紹瑞士蘇黎世大學早期的教學安排:學期開始采用“語文分開”的做法,使?jié)h字不要成為口語教學的障礙,全力提高口語教學效率。近年來,海內外漢語教學界做過不少“先語后文”教學實驗,有一些“先語后文”教學設計,目前仍在實驗之中,茲舉例如下?!跋日Z后文”教學實踐(程偉民,2010)清華大學程偉民主張利用漢語拼音,讓學習者經過一個穩(wěn)健發(fā)展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期,方能激起學習者繼續(xù)學習漢語讀寫的信心和興趣。趙金銘(2008)曾提出漢語四步教法:(1)從口頭交際開始,利用漢語拼音,只學口語,不見漢字;(2)語音學完,掌握初步口語之后,開始認漢字,只認不寫;(3)認識300個左右漢字之后,開始描紅,只描不寫;(4)描過已識漢字之后,開始寫漢字,進入聽說讀寫并進的綜合訓練。第二學期,精泛讀并舉。2)“口筆語分科,精泛讀并舉”。1)“三階段教學”設想。為解決上述問題,海內外漢語教學界提出過多種“先語后文”的教學設想,做過多種“先語后文”的教學實驗。2.“語文分開”與“先語后文”的教學設想漢字獨特的書寫形式,對使用拼音文字的學習者有一定困難,容易產生對漢字學習的畏難情緒,甚至因此而中斷漢語學習。長期以來,在對外漢語教學界交際教學法占據(jù)主流地位,聽說受到重視,口號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近年來,隨著漢語加快走向世界,國際漢語教育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先語后文”的教學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海內外漢語教學界各種形式的“先語后文”教學設想和教學實驗應運而生,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先語后文”存在的理據(jù)及其應用價值。三、國內外“先語后文”教學模式的設想與實驗這是科學的循序漸進的漢字教學原則。(2)在拼音教學階段,因不學漢字,也就沒有給予學習者漢字的感性認識,缺乏為日后的漢字教學預作的鋪墊。(鐘梫,1979)從此中國境內的對外漢語教學一直是“語文并進”一統(tǒng)天下。經過總結,第二次否定了“先語后文”的做法。(2)拼音階段學過的有些詞和語法又發(fā)生回生現(xiàn)象。可謂“集中掃盲”。在此背景下,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再次啟用“先語后文”教學模式。經過總結,否定了“先語后文”的辦法,采用了“語文并進”。(2)學生為成年人,在開始時只有拼音課文,比較單調,他們知道以后要使用的是漢字,而幾個月不讓接觸漢字,比較著急。在語音、語法大體學完,掌握幾百個生詞之后,才開始學習漢字。前后進行了兩次教學實驗。因此,以上現(xiàn)象啟發(fā)我們重新思考漢語教學中“語文分開”、“先語后文”的可行性問題,促使我們從理論上和實踐中論證“先語后文”的科學依據(jù),從而為國際漢語教學尋求一條便捷、有效的教學途徑。(轉引自趙金銘,2009)也就是說,既需要用拼音學口語的漢語教材,也需要科學地介紹漢字知識,學習漢字,并用漢字學習書面語的漢語教材?!保卤说?,2003)捷克的漢語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要,希望口語教材用漢語拼音編寫,漢字教材用捷克文編寫。國外早就有學者提出:“按照不同的學習要求和目的設立不同類型的漢語課程。這在世界第二語言教學中是較為罕見的。聽說較易,讀寫較難。漢語教學的出發(fā)點,沒有考慮漢語和漢字與其他拼音文字語言及其書寫系統(tǒng)的差異,以基于印歐語言而創(chuàng)建的教學法,組織漢語教學,方枘圓鑿,以至于眾多學習者產生“漢語難學”的誤解。在漢語口語與書面語同時授課的情況下,漢語書寫系統(tǒng)的特點及其一定的難度,牽扯了學習者的精力,以至于喪失了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原因是覺得漢字書寫太難,難以繼續(xù)學習下去。到1996年春季開學時,西方學生只剩下5名。因此,如何留住無中文背景的學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據(jù)李敏(2010)對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117名學習漢語學生的統(tǒng)計,非華人學生(白人、黑人、拉丁裔等)比華人學生流失得多,越到高級水平,非華人學生越少。一般來說閱讀能力較差,書寫更加困難?!跋日Z后文”的教學設想與教學實踐,擺脫了基于印歐系語言而創(chuàng)建的諸種語言教學法,完全從漢語與漢字特點和實際出發(fā),對于母語書寫系統(tǒng)為拼音文字的學習者來說,不失為一種初級漢語教學可嘗試的有效、便捷途徑。學習者應具有以下條件:此前從未接觸過漢語,更未接觸過漢字;學習目的以掌握漢語口語交際為主,兼及讀寫;學習者可提供的有效學習時間相對較短,且不具連續(xù)性;學習環(huán)境為非目的語環(huán)境。認識一定數(shù)量漢字之后,再開始描漢字,邊描邊寫,最后脫離臨摹,開始寫漢字,同時進入聽說讀寫綜合訓練階段,培養(yǎng)學習者漢語綜合運用能力。所謂“先語后文”,指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中,在其初始階段,利用《漢語拼音方案》先教授漢語口語,不識漢字,不寫漢字,但不回避漢字。解題初級漢語教學的有效途徑——“先語后文”辯證【關 鍵 詞】教學設計/先語后文/理論依據(jù)teaching design/Starting with Oral Work, Followed by Character Teaching/theoretical support在漢語語音基本授完,并且學習者已具有初步漢語口語基礎之后,開始認讀漢字,只認不寫。本研究適合于來自母語文字為拼音文字的漢語初學者?!跋日Z后文”的教學設計在世界第二語言教學史上沒有先例。一、現(xiàn)狀與呼聲綜觀世界漢語學習者狀況,雖然學習人數(shù)增長迅速,但大多數(shù)人學習漢語止于初級水平,難跨中級,能進入高級階段者,寥寥無幾。不少漢語學習者淺嘗輒止,中途流失情況較為普遍。從初級到中級再到中級加速班,非華人學生從69%減至50%再減至24%。據(jù)周小兵(1999)調查,1995年秋,中山大學初級班有9名西方學生,8名東方學生。到1996年秋季,又走了3個。這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xiàn)象。教材不能適應學習者的需求,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不符合學習者的要求,漢語和漢字教學法不得當,挫傷學習者的積極性。漢語口頭交際能力與書面交際能力之間,因漢字問題,有較大差距。因此,如何處理“語”和“文”這一對矛盾,就成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中繞不開的問題。換句話說,學習漢語的最大難點是漢字問題,而漢字正是漢語閱讀與寫作能力得以發(fā)展的根基。在維持‘語’和‘文’并行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同時,應該為時間有限、只需口語交際的人開設專門的漢語聽說課程,漢字可以不教,或有限度地教,基本上用漢語拼音來盡快提高漢語口語能力。特別需要“無師自通”的漢語教材。學習者從自身學習環(huán)境出發(fā),按照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要求,對漢語的“語”和“文”有不同的要求。二、最早的“先語后文”教學實驗“先語后文”教學實驗1950年,對外漢語教學初期,接受東歐留學生伊始,對外漢語教學前輩在設計如何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時,首先考慮的是“先語后文”教學模式。第一次實驗的做法是:在最初的6個月內,學生只接觸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