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我觀物”是根據(jù)叔本華的說法提出的。叔本華認(rèn)為,人在直觀(直覺)中與萬物。無異,所以說“無我”,說“以物觀物”,即指寫直覺中的境界。從“無我之境”看,實際上就是觸景生情。作者當(dāng)時的心里比較平靜,沒有什么激情,王國維。稱這種心境為“物”,這時憑直覺去觀察外物,他稱為“以物觀物”。這時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這種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從外物那里傳過來的,所以“不知何者為我,實際上,觸景生情的“情”還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觸到某種景物,又被。比方陶淵明《飲酒》之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薄皷|籬”,說“悠然見南山”,顯然有個“我”在,可見“無我之境”還是有“我”的。感觸,覺得氣象很好,是觸景生情。元好問《潁亭留別》:“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tài)本閑暇?!碑?dāng)時詩人的心情并不。悠閑,這種悠閑的感覺是外界的景物喚起來的,所以也是觸景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