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名畫家、文學(xué)家、美術(shù)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后留學(xué)日本,回國后創(chuàng)建立達中學(xué)。外,還當了兩年的和尚。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主席。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辭世。《護生畫集》、《子愷漫畫集》、《音樂入門》等。人生在世,無非是盡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音樂是用來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諧相處的。經(jīng)歷和感受實證了“樂以教和”。兩個女孩前后兩種不同心境作比較。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比較。光曲》的青年們??谥薪朔?,就是把牙齒拔光。不淺,現(xiàn)在索性把它們拔光,猶如把盤踞要害的群匪剿盡,肅清,把我的十七顆牙齒,比方一群匪,再像沒有了。是普通所謂“匪”,而是官匪,即貪官污吏。而我的牙齒則不然:它們雖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緝它們,嚴防它們,反而袒護它們。它們;我決心不敢冒犯它們。豐子愷有一篇妙趣橫生的文章,叫《口中剿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