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個流芳百世的良臣。此后唐太宗對敢于匡正的魏征深信不疑,進入了用而不疑的境界,凡有說魏征壞話的人,唐太宗一概不聽,甚至嚴加痛斥和懲辦,開創(chuàng)了一個盛唐時代。近日,重慶美心集團董事長夏明憲向重慶商報的記者表示,“其實我并不怕我的職業(yè)經理人頂撞我,和我有爭執(zhí),他們這樣我會很高興,說明他們在思考,在用心。”這和王充推崇敢于匡正的人才,在認識上是一脈相承的。不過企業(yè)職場和官僚體系不一樣,前者沒有人身依附關系,有利則合無利則分的現象更為明顯,更應當重視從業(yè)者的人品,敢于匡正自己的人才更加難能可貴。在兩利相權取其重的誘惑中,用人者應當警惕那些一直在開順風船的骨干突然“跳槽”。夏明憲精心栽培的 CEO 突然辭職單干,就讓他有些措手不及,甚至 CEO 突然辭職他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他痛定思痛,準備在企業(yè)搞股份制改革,“讓職業(yè)經理人持股,讓大家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以道結心。以道結心一方面是用人是要重視人品,樂見挑戰(zhàn);另一方面是對用人者自己的要求,用王充的話說就是要“以道為務”,堅守“道事之理”、“堅守高志”。識別權變,志在創(chuàng)新王充認為,敢于匡正的人才“以道為務”并非墨守成規(guī),同樣重視因事因地制宜的“權”或者“權變”。然而權變有兩種,一種是志在創(chuàng)新,另一種則是“操行無恒”。問題在于,善于輔佐人才的權變往往更看重當下的績效,以便在短期內獲得較大成效的同時以售其奸,謀取不正當利益。因此用人者必須善于“觀其所權”,以免被善于輔佐的人所俘獲。王充在指出兩種權變不能混淆的同時,告訴了我們“觀其所權”的兩條標準。一是讓事實說話,讓實踐來檢驗;賢者實行權宜之計,后來有好結果;佞人實行權宜之計,不僅違反常理,后來得到的是壞結果。二是要考察權變者的動機。善于輔佐的人助桀為虐,看起來是在為用人者辦事,實際上力圖在權變得到的好處中分一杯羹,否則就不惜落井下石。而敢于匡正的人才講權變,是理論聯系實際、是除舊布新,是“為事為國”。明確這兩點,就不難走出人疑人的困惑。王充指出,“惑亂不能見者,則明不察之故也,人有不能行,行無不可檢;人有不能考,情無不可知”。如果用人者被欺騙蒙蔽,那是沒有仔細考察的緣故。只有不善于考察的人,沒有不可以檢驗的行為,也沒有不可以識別的私心。這就要求用人者不要貪圖在權變中走捷徑,要志在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在職場上形成健康的價值導向,使得敢于匡正不正當權變的人才脫穎而出。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是提倡用人者反求諸己的,即秦漢之際的一位高人黃石公在《素書》里所說的“正己”。黃石公明確指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所以要對自己嚴格要求,“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而王充所說的“克己”則更進一步。即在用人者“正己”失效的情況下,讓敢于匡正的人才發(fā)揮作用,用人者要心懷敬畏。這符合現代人力資源的管理原則,即上下級之間相互監(jiān)督。用人者不但要管好人,還要被人管。史料記載,唐太宗就很害怕魏征,在后宮嬉戲時一聽說魏征來了,馬上就正襟危坐。應當承認,在“我的地盤我做主”慣性中走出來的成功者,讓他們接受自己招聘的員工的匡正,改弦更張,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在房地產市場,今年被稱為調控之年,然而盡管調控政策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房價依然逆勢上漲,其中就與善于輔佐老板的骨干們在權變中鉆空子,忽悠監(jiān)管者有很大的關系。按說在宏觀調控下,企業(yè)家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當走產業(yè)創(chuàng)新之路;而輔佐者往往會千方百計地讓老板絕處逢生,使得老板在政策的高壓下依然可以在原來的框架內過舒心日子。與此相對應的是,敢于匡正者往往面臨著“下課”的命運,這就是媒體所披露的房企高管頻發(fā)的“地震”。據統(tǒng)計,截至11月26日,2010年全國房地產公司的高管層共計有117人職位發(fā)生變動,平均每月約有10個。特別是4月17日新政出臺后的兩個月,房企高管變動達到高峰,共有63人。反過來說,要想取得宏觀調控的預期效果,必須整頓善于輔佐老板的員工隊伍,培養(yǎng)一批敢于匡正的人才,為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提供制度上的保證??偠灾习逡氩粩喑阶晕?,就要認識到用人不僅僅是要他“輔佐”自己,更要讓他糾正自己的過失。而要想識別這樣的“克己”之人,一是要看其品行是否高尚,且個人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一致;二是要看其是否能因事因地制宜地予以權變,且其變志在創(chuàng)新。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