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佳結果應是均導入:(10, 10),但在此卻不是納許均衡。風險管理低度風險管理導入不導入高度風險管理導入10,10 0,-30不導入-30,0-20,-20對高度風險管理而言,不論低度風險管理是導入或不導入,高度風險管理的最佳策略是導入。對低度風險管理而言,不論高度風險管理是導入或不導入,低度風險管理的最佳策略是導入。所以兩者均不導入,(-15,-15)為納許均衡,但這卻不是兩者的最佳結果。兩者最佳結果應是均導入:(10, 10),但在此卻不是納許均衡。低危機處理能力導入不導入高危機處理能力導入10,10 0,-20不導入-20,0-10,-10對高危機處理能力而言,不論低危機處理能力是導入或不導入,高危機處理能力的最佳策略是導入。對低危機處理能力而言,不論高危機處理能力是導入或不導入,低危機處理能力的最佳策略是導入。所以兩人均不導入,(-10,-10)為納許均衡,但這卻不是兩者的最佳結果。兩者最佳結果應是均導入:(10, 10),但在此卻不是納許均衡。肆、 結論與建議一、結論,可參考本文結論選擇導入之機會時間點,藉以得到最佳效率與最佳效果,俾以增加競爭力及獲得最大利益。,並對目前大學能積極加以協(xié)助,併解決實際面臨到的問題,且必須隨實際之需要而做適當?shù)恼{整,俾以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實益與價值。,在適當時機導入大學智慧財產管理模式及投入最適切的一切資源,以避免不必要或重複性的浪費,以最直接的方式相互合作,積極重視,不於流於形式,有效溝通與合作,邁向新紀元。:均應導入大學智慧財產管理模式並加以法制化。二、建議大學行銷與經營管理,「顧客導向」、「重視客戶」、「策略聯(lián)盟」、「創(chuàng)新」、「新的經營模式」、現(xiàn)在更要加入對智慧財產權甚至「品牌」才是21e時代企業(yè)之競爭優(yōu)勢。策略是長期的考量與指引我們方向,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在動態(tài)的21e時代打贏企業(yè)的行銷戰(zhàn)爭,使企業(yè)能繼續(xù)存活運轉下去,此時需藉由種種創(chuàng)新策略來建構企業(yè)優(yōu)質競爭力並產生新價值,品牌此刻扮演了正確的角色推動我們繼續(xù)往前。臺灣在世界舞臺可以扮演的角色,從產業(yè)的附加價值提供來看: 「創(chuàng)新者」角色Innovator: (1)新商業(yè)模式。 (2)工、商業(yè)設計。 (3)品牌行銷。 「整合者」的角色Integrator: 跨地域、領域串聯(lián)資源作為貨品、技術移轉之平臺。21世紀e時代大學的競爭力與新價值在於:品牌力+智財力+服務力→新21e時代的大學競爭力與新價值。唯有藉著大學智慧財產管理,才能創(chuàng)造大學競爭力與市場新價值。伍、 參考文獻Adoutte, Roland, “ High Technology as a Commercial Assets”, Int.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 ,1989.Cho ,., “Issues of Compensation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Licensing”,., , 1988/2.Morgan, R. P. 。 Strickland, D. E. ,”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8(2), , Rivette Kevin G. 2000, Discovering new valu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 。Robinson, R. 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ology”,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 1988. Smith, G. V. and Parr, R. L., Valu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ible Assets,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89.Rogers ,Everett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reement as Technology Transfer, Ramp。D Management,Samli , Coskun, ”Technology Transfer : geographic , economics ,cultural ,and technical dimensions” , Quorum books , 1985, ~。王健全,知識服務業(yè)全球競爭力之發(fā)展願景與策略,第四屆全國工業(yè)發(fā)展會議,民國88年5月8日。劉常勇,1998 年,我國大陸地區(qū)科研成果轉移情形研究。陳怡之,1996 年1 月,我國廠商技術移轉需求與特性分析。陳怡之、郭明宗,1999 年,智慧財產權之衍生研究—技術商品化問題之研究,智慧財產權,頁182192。劉博文,民國88年,智慧財產權資管理,智慧財產權。賴文智,民國89年,智慧財產權與民法的互動-以專利授權契約為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文智,民國92年,益思科技法律-智財篇,初版,益斯科技法律事務所。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一)」,頁11,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84年7月。謝銘洋,民86,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第2版,翰蘆圖書。羅明通,「著作權法論」,頁910,臺英智慧財產權法研究中心叢書,89年1 月3 版。蔡明誠,數(shù)位時代著作權法律問題,智慧財產權雜誌第28 期,頁71,90年4 月。蕭秉國,民國93年,論美國高科技產業(yè)併購專利策略與其法律問題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碩士學位論文。酈治斌,民國91年,臺灣高科技產業(yè)智慧財產權風險管理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WIPO 官方網站2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