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地農民多提供就業(yè)信息,讓農民能夠及時了解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最后,對有工作的農民宣傳勞動法的知識,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5)、其他保障制度配套住房安置是解決失地農民生存與發(fā)展問題的又一劑良藥。其具體的做法是:集體土地變?yōu)閲泻?,建立現代化的城市小區(qū);根據每戶獲得土地補償金的比例,確定應分配房屋的套數和面積。這樣既可以解決失地農民的居住問題,又能使其依靠出租多余房屋而有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另外,對于那些想投資或者創(chuàng)業(yè)的失地農民要給予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時提供一定的風險保險,從長期上保障農民的財產收益?!緟⒖嘉墨I】:[1][J].理論導刊,2004,(12).[2]:征用權與征地補償[J].中國農村經濟,2002,(2)[3]陳磊 [J].前沿,2005,(5)[4][J].山東社會科學,2004,(8)第三篇:城市化 失地農民 社會保障城市化論文: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的土地不斷擴張,越來越多原本屬于農村集體的土地被國家征收,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我國,土地對農民來說不僅僅是生產資料,也是承擔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就業(yè)保障、養(yǎng)老保障的重要載體。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成為游離于城市和農村的弱勢群體,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fā)展,也給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增添了不安全因素。因此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從失地農民的概念和產生原因入手,分析我國目前針對失地農民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哪些問題,著重闡述對失地農民施行社會保障的迫切性,并結合國內幾種典型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進行實證分析,最后得出完善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和政策建議?!居⑽恼縒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 of the land is spreading,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belonging to the collective land was the state and lead to more and more out of the peasants that they were the china, land to a farmer is not merel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imum living and job security, retirement protection important land of the peasants, they losetheir the most basic hygienic and...【關鍵詞】城市化 失地農民 社會保障【英文關鍵詞】banization landless peasants social security 【索購全文】聯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目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67111311121213ABSTRACT7引言811摘要 研究的內容12 研究方法1319 國內相關文獻綜述13141419 國外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英國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415美國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516制度16171719 日本土地征收及保障 失地農民的概念和產生原因192020 失地農民的基本情況 再 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2023生活來源2021就業(yè)困難2122 日常生活成本提高21 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2223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必要性2330障存在的主要問題23242328 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 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虛位 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缺陷2425征地補償存在問題2627 就業(yè)保障存在不足 中央政府責 司法保護欠缺2728任承擔不到位282830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必要性 有利 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282829于統(tǒng)籌社會保障體系293030353132333535423536 有利于構建社會和諧安定 浙江模式3233 重慶模式 不同模式的比較分析 公平優(yōu)先,兼顧效率3536 城鄉(xiāng)一 失體, 因地制宜,逐步發(fā)展363642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解決的政策建議范圍,完善征地程序3637理補償機制3738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民的競爭力40障4042歷4446 嚴格征地 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保障3840 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失地農 做好司法救濟,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保參考文獻4344作者簡學位論文數據集46第四篇: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研究內容摘要: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農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成了影響農村社會繁榮與穩(wěn)定的關鍵,同時也是促進城市化穩(wěn)健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關鍵詞: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城市化一、我國失地農民的現狀上個世紀年代,為了完成工業(yè)化的原始積累,我國實行了嚴格的城鄉(xiāng)二元化政策,大量的人口滯留在生產力極低的傳統(tǒng)農村社區(qū)。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土地的收益成了農民最根本最直接和幾乎是唯一的收入來源。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征地搞開發(fā)建設為標志的城市擴展進入了高潮,大量的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年以來,我國的“圈地運動”造成數千萬農民失地、失業(yè)平均每年流失的耕地數量為萬畝以上,人為征地、占地數量為萬畝,按人均畝耕地計算,從年到年的年間失地農民的數量至少達萬人次。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提供的數據表明,年到年,中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萬畝,其中以上是征地①。這就意味著至少有萬農民因征地失去或減少了土地②。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提要》,年到年的年間。我國占用的耕地將超過萬畝,失地或部分失地的農民將超過萬③,這就意味著我國失地農民的規(guī)模將會進一步擴大。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重要場所和生存基礎。在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農民就業(yè)、生活、醫(yī)療、養(yǎng)老等保障體系之前,土地必將是“農民社會保障的載體”和農民“家庭最基本的經濟基礎”④。因此,農民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進而成為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失地農民是我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而且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種地無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社會保障問題,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亟待且必須解決好的一大社會問題。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原因分析失地農民的產生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環(huán)節(jié)。在我國,由于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格局農民被排除在國家的一般社會保障之外,在城市實行的是“高補貼高就業(yè)”的社會保障制度,即擁有城市戶口就可以享有就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住房和糧食等一系列的社會保險和社會補貼;而在農村實行的是“以群眾互助和國家救濟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⑤。年以后,我國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福利均分(農村按人口均分土地)的原則下,把土地分給農民,并以此作為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手段,通過土地政策努力協(xié)調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土地的福利績效足以抵消其效率的損失,從而為家庭經濟的發(fā)展及其保障功能的發(fā)揮奠定了基礎,為農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了制度安排。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量的農民變成失地農民。失地后的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生活、生產的土地,也喪失了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⒈征地補償標準過低、補償方式單一。根據現行《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為該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到倍,如果支付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能使需要安置農民報紙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綜合不得超過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倍。按照該標準,農民的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助雖然各地區(qū)不同,一般以現金作為補償的應該都在每畝萬—萬元之間。浙江省的一項調查表明,如果征地成本價(征地價加上地方各級政府收取的各類費用)為,被征地收益的分配大致為:農民到,村級組織占到,企業(yè)占到,各級地方政府占到;而從成本價到出讓價之間所生成的土地資本巨額的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間商或地方政府所獲取。目前我國對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大部分以貨幣補償為主。以福州市年安置征地農民為例,貨幣安置比例高達⑥。貨幣補償只能解決失地農民的近憂,難以化解遠慮。⒉現有土地制度的缺陷和土地征用程序的不規(guī)范。我國現有法律規(guī)定了我國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是屬于農村集體,而“農村集體所有”的涵義包括個方面:①村農民集體所有(年《民法通則》,第條);②鄉(xiāng)(鎮(zhèn))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