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第15課鴻門宴忠則《出師》,孝則《陳情》。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蘇軾語)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后人續(xù))教學目標1.通
2025-11-08 20:23
【總結】晏子治東阿教學目的: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2、了解有關晏子的故事。3、學習晏子廉潔自律,一心為民的品質,認識晏子的智慧。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簡介《晏子使楚》的故事2、
2025-11-09 20:08
【總結】第17課師說走近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又稱“韓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少小孤苦,由兄嫂養(yǎng)大。貞元八年(792),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元和十五年
2025-11-19 22:28
【總結】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導學案平定中學高一語文備課組第三單元導學案9、祝福(魯迅)(共三學時)第一學時【學習目的】1、掌握生字詞,了解文學常識2、了解故事情節(jié)?!局R鏈接】作家作品: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
2025-11-10 11:29
【總結】原毀教學設計語文學科高二備課組組員(簽名):一、教學內容學習唐宋議論散文單元的《原毀》
【總結】諫太宗十思疏導學案課堂自主導學知識梳理1.字音辨識浚.(jùn)殷.憂(yīn)朽.索(xiǔ)壅.蔽(yōnɡ)黜.惡(chù)謬.賞(miù)2.一詞多義(1)誠???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名詞,誠信)誠能見可欲(連詞,果真
【總結】第17課師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議”相比,隨便些。“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恫渡哒哒f》、《馬說》、《愛蓮說》等都屬于“說”這種文體。(
2025-11-08 03:01
【總結】解讀阿城《棋王》2一、王一生形象分析:1、王一生的生命態(tài)度:對生命存在是一種敬虔的態(tài)度。表現了王強烈的生命意志,拼命地想活著??嚯y不僅未摧毀他的生命意志,反而強化了他的生命意志。王的生存境遇處于子華子所說的生命境遇層次的最底層,王的那種生命意志,動人心魄,也激起了我們生命里生命意志的悲愴感。3一、王一生形象
2025-11-08 03:02
【總結】“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薄捌滟t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這個使者就是——晏子,名嬰,字仲,謚平,世稱“晏平仲”??鬃油瑫r代的齊國賢臣,春秋時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忠君而不保守,機智靈活而不固執(zhí)呆板,遵禮尚賢而又節(jié)儉
2025-11-08 10:40
【總結】2020/12/24師說韓愈2020/12/24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議”相比,隨便些?!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恫渡哒哒f》、《馬說》、《愛
【總結】一中語文組劉忠誠2020/12/24阿Q正傳1阿Q正傳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留下
【總結】師說學習目標: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4、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總結】勸學《荀子》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借鑒荀子的有關學習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2.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通假字、文言句式等知識。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祈n愈
2025-11-10 13:30
【總結】《勸學》?背誦全文《勸學》背誦默寫,______________,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3.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_____
【總結】《論“雅而不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提煉文章的中心論點,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2、體會文章的論證方式.3、培養(yǎng)自己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1.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作者觀點2.找出文中的對比,分析其作用。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你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