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與空穴的載子遷移率增加,可達到增加組件速度與驅動電流的目標。形成應變的方式很多,可藉由制程工藝、材料上自然晶格常數的差異或是組件封裝等等方式來達成。應變硅則可通過如下三種方法獲得:(1)工藝誘導法,通過晶體管周圍薄膜和結構之間的應力形成;(2)在器件通道下方嵌入SiGe層;(3)對整片晶圓進行處理。英特爾推出一種包含全硅化(FUSI)鎳電極的45nm節(jié)點技術,并將由FUSI生成的金屬與單軸應變硅溝道相結合,硅化電極提高了電荷密度,應變硅增強了載流子遷移率,從而使其性能比傳統(tǒng)的氮氧化硅多晶硅柵電極提高20%,改進驅動電流20%。東芝推出一種合并兩種應變硅形成的45nm節(jié)點工藝,它把雙應力襯底和位于漏/源極區(qū)域的淀積SiGe相結合,避免將高k介電材料引入柵氧化物,仍繼續(xù)采用氮氧化物(SiON)??傮w來說,應變硅技術對硅進行了拉伸,從而加速了電子在芯片內的流動,不用進行小型化就可以提高性能和降低功耗。Stuart . Parkin博士對應變硅的前景表示樂觀,認為如果與絕緣硅技術一起使用,應變硅技術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性能并降低功耗。其未來挑戰(zhàn)在于如何了解并優(yōu)化各種不同來源應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新型晶體管FinFET:萬丈高樓平地起“萬丈高樓平地起”,沒錯,晶體管也要“拔地而起”了。通過簡單地縮小垂直尺寸和水平尺寸來開發(fā)新一代晶體管技術的時代早已過時。Intel資深fellow Yan Borodovsky博士說:“摩爾定律毫無疑問仍將繼續(xù),但找到兼顧性能與成本的最佳方案乃首要任務,取代 “傳統(tǒng)”形式的技術升級,現在必須開發(fā)新材料和新結構,提供更小的尺寸,滿足人們對高密度、高性能和低能耗的要求?!睘榱颂岣?5nm晶體管電流密度、減小短溝道效應和改善柵極控制,業(yè)界提出了多種新型晶體管結構,如三柵極結構、FinFET(鰭式場效晶體管,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megaFET和多柵極FET等。平面器件不可能被無限微縮下去。如果采用FinFET,就好像打開了一扇新的門,可以通過集成垂直器件而提升晶體管密度。FinFET確實有進一步提高晶體管密度的潛力,IBM在2009年將其用于FinFET研究的晶圓數目增加了一倍。FinFET是一種新的CMOS晶體管,被譽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