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長期以來,初中的英語課堂一直是一種授與受的單向教育方式。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人們常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教,是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受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英語課堂呈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模式。教師熱衷于“滿堂灌”和“填鴨式”,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即使在新課改大力開展的今天,仍然有許多教師樂此不疲。這種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chǎn)模式”扼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為改變現(xiàn)狀,我們必須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語言習得,倡導自主學習,以交際性教學為原則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發(fā)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全國著名英語教育專家、北外劉潤清教授說 : “ English can39。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為此,我們必須建構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改變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方式,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場所,成為綜合運用語言和發(fā)展心智的場所。 ( 2 )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與學是學習行為的對立統(tǒng)一體。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學。英語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師生雙方的角色和作用結合起來才構成教學整體。 Douglas Brown 在 1983 年為外語教學下了定義:“ Teaching is 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 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 ”可見, 教師要轉變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他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是認識的主體。英語教學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