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快樂,就像我們童年時候所吹的肥皂泡泡,雖然美麗,雖然五彩繽紛,但是卻一觸即破,只是一種快樂的泡影。網(wǎng)絡如此,任何不健康的沉迷都是這樣。那些讓我們感覺快樂的事情并非都是真正的快樂,有時候空虛和沉醉會穿上快樂的外衣來欺騙我們。凱瑟琳是一個很美麗的女孩子,剛入學的時候,還被系里的男生譽為“系花”,大家都說她像一朵美麗的蓮花,清純而淡雅,她也是那樣的快樂,每天無憂無慮,事事順心??墒?,到了大三的時候,這朵美麗的蓮花卻變得憂郁起來,整個人都明顯地瘦了下去,總是心事重重的樣子,還常常和別人吵架,再也不像原來的她了。原來,這個變化是由于凱瑟琳的戀愛。按理說,戀愛中的女孩子該是嬌柔、嫵媚、更有青春活力的,為什么凱瑟琳會這樣呢?凱瑟琳的戀愛從大二的一次party開始,那晚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叫羅伯特的男人,說是某公司的老總,正需要一個大學生幫助做一些兼職翻譯,問凱瑟琳愿不愿做。這是一個鍛煉的好機會,于是凱瑟琳高興地接受了。沒想到,就是那次相識,開始了另一種生活。不久,羅伯特就表現(xiàn)出了對凱瑟琳特別的好感,總是請她吃飯,給她送各種各樣的小禮物。而凱瑟琳,也被羅伯特的幽默和帥氣所吸引,于是兩人相愛了。凱瑟琳的臉上每天都掛滿開心的笑容。但是好景不長,凱瑟琳后來才知道,羅伯特已經(jīng)結婚。知道之后,凱瑟琳幾次想離開羅伯特,卻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做不到,每次的離開都是更加?想念、痛苦和空虛,只有和他在一起時心里才踏實,才擁有短暫的快樂。可是每次清醒的時候,她卻又加倍的自責和難過。她說,只有羅伯特才能帶給他快樂,可是這個快樂卻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也抓不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并不少見??嗫嗟膯螒?、找不到出口的三角戀,這樣的愛情,在體驗的時候,也許真的可以帶來一些快樂,但是這短暫的快樂帶給人的卻是長久的痛苦,就如毒酒一般,喝著醉人,長此以往卻讓會讓其衣帶漸寬,容顏憔悴。所以這樣的快樂,并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佛家最忌執(zhí)著,也許堅持是一種很好的品質,但是過于執(zhí)著卻常常讓人無法做到坦然自如,反而失去自我。愛情如此,事事如此。(二)透支的快樂快樂是一種美好的體驗,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細細地想想,估計你會搖頭說“不”,快樂不像信用卡,可以在沒有的時候還繼續(xù)地刷,即便能夠那樣,恐怕也會得不償失??鞓罚遣荒芡钢У?。因為,首先,這樣的快樂有些勉強;其次,這樣的快樂常常讓人有些如履薄冰,很怕一不小心應了古人的那句老話:樂極生悲。也許在擁有這些快樂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即使什么都沒有也不在乎,然而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周圍是不是已經(jīng)危機四伏了。正如我們前面說的網(wǎng)絡成癮的學生們,在他們遨游網(wǎng)絡世界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忽視甚至傷害了身邊最美好的感情:那些愛著他們的親人和朋友的感情。而他們的快樂也在網(wǎng)絡上早已透支光了,到了現(xiàn)實中只是更加迷失自我、沒有方向。此外,許多青年學生們,由于年輕氣盛、愛走極端,往往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這時也會出現(xiàn)透支的快樂。初嘗戀愛滋味的喬安娜每天快樂的像只小鳥,身上的每個細胞似乎都散發(fā)著快樂的氣息。以前,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憧憬過愛情,卻從沒想到戀愛會這樣的快樂。見到戀人時,她總會情不自禁地微笑;無論是等待、見面,甚至思念都有了一絲與眾不同的感覺,她認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理解、最愛她的人,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了。開始的時候,兩個人總是下課后約會,后來慢慢地發(fā)展到似乎要每時每刻都在一起。喬安娜覺得自己太快樂了,這種快樂讓她想把時間定格,只定在兩人相聚的時刻,于是她開始偶爾逃課去見男朋友,最后發(fā)展到兩個人搬到一起住,每天朝夕相處。她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勸她,希望她不要荒廢自己的學業(yè)。但是結果卻事與愿違,喬安娜認為這些人都不理解她,阻礙了她尋找快樂,于是變得更加的肆無忌憚,最長的一次竟然兩周沒去上課。期末的時候,喬安娜因為掛了門課程而被退學。而這時,她的愛情也出現(xiàn)了危機,男友由于她整天要求黏著在一起有些厭煩,對她也沒有原來那樣疼愛。這些痛苦,似乎一瞬間同時向喬安娜涌來,她無法忍受男友的改變,也不能接受學校的處分,面對這些,單純的喬安娜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來對待——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梢?,快樂雖好,卻是不能過度的。樂極生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許,我們最初的目的是尋找快樂,但如果不懂得如何儲存和保持快樂,因為一時的快樂而拋棄了所有其他一切的事情,那么快樂會很快地被透支,我們也會因為不小心誤入歧途,被那些虛幻的美景蒙蔽雙眼,而最終讓快樂離我們而去。所以,親愛的朋友們,這樣的快樂是人生路上的羈絆,是一種的生命和自我的浪費,我們要尋找的快樂是真實的,有意義的??鞓放c否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取決于主觀意識。態(tài)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半杯水”的故事了,桌上有個杯子,杯子里面有半杯水,同樣的情景,不同的人會有截然相反的認識:樂觀的人會開心地說,還好,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沮喪地說,糟了,杯子里的水只有半杯了??吹降氖峭瑯拥陌氡?,但是積極的人比消極的人要快樂得多。是好是壞,是半杯水還是半個空杯,這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態(tài)度,取決于我們的頭腦。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如此,事物不變,但是,如果我們的態(tài)度、觀念等主觀意識不同,我們的心情就會不同。這一節(jié)里,我們一起來學習樂觀,讓頭腦來決定生活。一、樂觀者的特征在學習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樂觀者的特征。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曾做過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以難受的電擊,狗被關在籠子里,無論怎樣掙扎都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蜂音器一響,此時大部分狗不但不逃避,反而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臥倒在地,并開始呻吟和顫抖起來。另外,還有約三分之一的狗依然會嘗試逃離。從這個實驗結果,塞里格曼發(fā)現(xiàn)了大部分狗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樣的現(xiàn)象被他稱為“習得性無助”。然而那大約三分之一狗的卻沒有得到塞里格曼的關注。后來,一位日裔美籍研究生廣仁把“習得性無助”應用到人類身上。廣仁的實驗過程與塞里格曼非常相似。他將被試分為三組。先將一組被試帶入一個房間,把音響開得非常大,教他們學習怎樣把聲音關掉,被試嘗試了各種辦法按控制板上的按鈕,噪音依然如故,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把聲音關掉。另一組被試則是按對了按鈕的排列組合就可以把聲音關掉??刂平M的被試則沒有受噪音干擾。然后,廣仁把他們帶到另一個房間,房間內有一個實驗箱,被試把手放在這個實驗箱的一邊就會有很難聽的聲音出來,把手移到另一邊,這個噪音就會停止。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一開始接受不可逃避的噪音的被試大多坐在那里忍受,而不會試著把手移到另一邊去。根據(jù)廣仁的發(fā)現(xiàn),每三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不會變得無助。在塞里格曼的實驗中,也是每三個動物中有一只不會變得無助,即使經(jīng)歷過不可逃避的電擊也不會。在后來的多次重復實驗中,都印證了廣仁發(fā)現(xiàn)的每三個人中都會有一個人不會變得無助的觀點。廣仁還發(fā)現(xiàn),十個人中有一個人雖然從來沒有受過挫折,但他還是會坐在實驗箱旁邊一動不動,寧可忍受難聽的噪音。這也跟塞里格曼的發(fā)現(xiàn)相似,十只動物中有一只從一開始就是無助的。兩個心理學研究都發(fā)現(xiàn),即便是將動物和人置于絕望的環(huán)境中,人為地讓他們無法逃脫失敗或懲罰,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個體不會放棄,還是做“徒勞”的掙扎與努力。也就是說,群體中天生地存在樂觀差異,少數(shù)個體是最為樂觀的。他們遇到厄運時,會認為失敗是暫時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huán)境、壞運氣或其他因素帶來的后果。這些樂觀的少數(shù)個體有著以下特征:(一)時刻面帶笑容,擁有良好心境樂觀主義者總是時刻面帶笑容,他們都擁有良好的心境,懂得自我超脫,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也是如此。著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就是這樣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弗蘭克爾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納粹逮捕,并被關押在波希米亞的一個集中營。在集中營里,他嘗盡了各種苦難,先后輾轉四個集中營,被迫與家人分開。他的父親不久就因為饑餓死于波希米亞,他的母親和兄弟在1944年被納粹殘酷地殺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則于納粹投降前死于一個名叫伯根拜爾森的地方。有一次,一個德國軍官把他帶到一個小房間訓話。納粹剝光了他的衣服,銬打他,侮辱他。經(jīng)歷了失去親人、失去家園、失去尊嚴的痛苦的他,在此時卻豁然開朗——“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剝奪”。弗蘭克爾確信,人在任何情境下,對自己的行動都是自覺選擇的,即使在集中營這樣恐怖的情境下,也應當如此。于是他強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講的路上,他來到一間寬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飽滿地在發(fā)表演講,他的臉上也慢慢浮現(xiàn)出了笑容。這是久違的笑容,這讓弗蘭克爾知道,他不會死在集中營里,他或者會出去。當他從集中營里被釋放出來時,弗蘭克爾的精神特別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個人竟然可以在魔窟里保持這樣的心態(tài)。本來是難以逃脫精神失常甚至死去的厄運,弗蘭克爾卻用想象和笑容戰(zhàn)勝了。弗蘭克爾是自我超脫者,他指出,自我超脫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這樣的特點: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向;他們締造了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他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他們能夠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體驗和態(tài)度的價值,因而能夠時刻面帶笑容,擁有良好心境。(二)從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契訶夫曾經(jīng)說過,要是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刺傷,那你應當高興:“挺好的,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人活在世上,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你總以狹隘的心胸,悲觀地盯著生活的陰暗面,那么,憂慮、憂愁等不良情緒就會找上你、纏住你。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因此,我們要熱愛生活,養(yǎng)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善于從身邊尋找快樂,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掘興趣,從樂觀的角度考慮問題,要相信“只要向著太陽,就不會有陰影”(Open your heart and let the sun shine in)。樂觀者善于從正向的角度思考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向消極的一面看,人就憂愁、煩惱;向積極的一面看,人就快樂、滿意。我們的心境并非外界事物賦予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三)從平凡中看到機會樂觀主義者有一雙慧眼,善于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一面,能夠從平凡中抓住機會,進而利用機會取得成功。美國有一個很大的鞋廠,但由于國內市場已經(jīng)飽合,如何在海外開辟鞋市場就變得非常重要。一天,鞋廠老總找來兩個營銷主管,指示他們到非洲尋找市場。去后不久,兩人都發(fā)來傳真。第一個主管說:“這里的人都不穿鞋,即使生產(chǎn)出鞋來,也不會有銷路,還是趕快給我們寄來返美機票,打道回府!”而另一個主管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十分興奮地告訴老板:“這里人人沒有鞋穿,鞋子市場很大,等待我們開發(fā)。請匯款10萬元,我們在這里籌建工廠,設計出適合當?shù)赝林舜┑男!崩习鍖蓚€截然相反的調查結論作了比較,深信第二個主管是對的。于是做出在非洲建廠的決策,結果這個鞋廠在非洲的營業(yè)額大幅增長。第二個主管理所當然的成了公司在非洲地區(qū)的總裁。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看到的都是非洲土著人不穿鞋子的現(xiàn)象,而第一個主管是個悲觀主義者,總是認為讓土著人穿上鞋子是“無先例、無條件、無希望”的,于是,就做出了“即使生產(chǎn)出鞋來,也不會有銷路”這樣的判斷;而第二個主管是個樂觀主義者,更能夠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機會,認為正是因為土著人現(xiàn)在都不穿鞋子,如果在這里建廠之后,鞋子會有很廣的銷路,所以做出了“我們能這里籌建工廠,設計出適合當?shù)赝林舜┑男钡臎Q定。正是因為他的決定,使他成功地得到了晉升。有人說過,悲觀主義者在仔細盤算著自己對不同情況的駕馭能力,而樂觀主義者則相信他們駕馭外界因素的能力綽綽有余。悲觀主義者看到的是形勢中不利的一面,而實際上,這些不利因素在具體情況下都可以被樂觀主義者有條件地加以利用。二、樂觀是可以學習的盡管許多人的性格中都同時具有樂觀和悲觀兩面,但他們總是更趨向于其中的一個方面發(fā)展。塞里格曼教授認為:人的性格類型是自幼養(yǎng)成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在一個人長期的生活經(jīng)歷中養(yǎng)成的,其中包括無數(shù)次的成功和失敗,贊揚與批評。過多的“不許”、“不要”和一些危險的警告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育,使他感覺到自己對生活和命運都無能為力,久而久之,他就會養(yǎng)成一種膽小怕事、悲觀消極的性格。要想改掉悲觀這一壞習慣相當困難,但卻并非不能。伊利諾斯大學的卡洛代克教授進行了一系列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很具有說服力。代克教授和一群剛入學的孩子一起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他試圖從改變那些落后學生的情緒入手,來提高他們的成績。原來好多孩子都把學習不好歸結為自己太笨,在他的幫助下,孩子們改變了當初的想法,他們認識到自己并不比別人笨,只是還不夠努力而已,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孩子的成績果然都有明顯的提高。塞里格曼教授也經(jīng)過7年的實驗,清楚地知道失敗后重新站起來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它是可以學習的。三、如何學習樂觀?(一)培養(yǎng)積極的思維方式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讓參加試驗的志愿者戴上一種特制的眼鏡,這種眼鏡會讓他們看到的所有事物都顛倒過來。剛開始的時候,志愿者們都很不習慣,甚至會頭暈目眩。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已經(jīng)乾坤顛倒——人們把腳掛在地面上走路;水在山的上面;左變成了右,東變成了西??現(xiàn)實中所有的一切都跟頭腦中的相反。他們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人臉,生活陷入了混亂。但是,一段時間以后,他們漸漸適應了這個“新”的世界,并發(fā)現(xiàn)這個顛倒的世界是那么地新奇與美麗:人們像具有特異功能般飛檐走壁;山石好像是由湖水鋪成的天空中滴下來的;還有一些平常見慣不驚的事物顛倒來看,也獨具魅力!同樣的事物,我們換個角度看,去發(fā)現(xiàn)事物美好的一面,“壞事”就會變成“好事”:有一個女孩兒,臉上長著一片紅紅的胎記,但她從不為此感到難堪,因為父親對她說:這個胎記是被神靈庇佑的標志。在她沒出生的時候,父親向神祈禱保佑自己的孩子,神聽了他的禱告就在孩子的臉上涂了一個不掉色的紅圈。而女孩也一直把這個胎記當作是父愛的記號,為之感到自豪和驕傲。很多事情,都是被我們貼上了“不好的標簽”,比如說“1414”——“要死要死”,大多數(shù)人會覺得它很不吉利,但也有人會說“哆嗦哆嗦”,是很美妙的音節(jié)。事物的意義是我們主觀地賦予的,既然我們可以決定它的意義,為什么不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呢?現(xiàn)在,我們把這個神奇的“眼鏡”——積極的角度送給你,請你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