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常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河南河陽人,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杜牧把韓愈的散文與杜甫的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十二郎,名老成,韓愈之侄。韓愈二哥韓介的次子。會沒有兒子,十二郎過繼給韓會。韓愈三歲喪父,依靠兄嫂為生,哀慟欲絕的祭文。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漢、魏以來,祭文多依照《詩經(jīng)》。中雅、頌的韻語,也有用駢文的。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的。舊時漢族喪葬風(fēng)俗,流行于全國各地。即人死后,于“頭七”。頭七,一種喪殯習(xí)俗。習(xí)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返家,家人應(yīng)該于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yù)備一頓飯,交代寫祭文的時間、情況及致祭的對象。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