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18年-奎尼丁用于治療心律失常。50年代-普魯卡因酰胺。60年代-利多卡因、β受體阻滯劑、維拉帕咪。80年代-普羅帕酮、英卡胺、氟卡胺的廣泛應用,Ⅰ類。90年代-CAST試驗,劃時代的里程碑。Ⅲ類抗心律失常藥。2371例進入開盲篩選階段,心律失常得到抑制的1913例患。IB類藥物-不建議在急性心肌梗死時預防性應。Ic類藥物一般不用來治療有器質(zhì)性心臟病患者的房性。因此,在有心肌梗死或有持續(xù)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若無器質(zhì)性心臟病,氟卡尼和普羅帕酮致室性心律。肺纖維化(%),最為嚴重。致心律失常作用十分突出。成人應用時,Tdp發(fā)生率2%~4%。男性發(fā)生率%,女性%. 女性和劑量>320mg/d是預測Tdp發(fā)作的最強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決奈達隆是非常有希望的藥物。年齡≥75歲,有或無其他危險因。嚴重疾病,預計生存期有限。拒絕或不能簽署知情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