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史的發(fā)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在這種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恒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后人復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國歷史在變中保持不變的特點嗎?這是一種規(guī)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近來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敗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環(huán)定律等等。各種各樣的說法,是否都能稱之為定律,也有疑問。在不斷地被重復,呈現(xiàn)出某種規(guī)律性。越王句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yè)。之后,一個被殺,一個逃跑。有七種方法滅吳,應當很有智慧,卻遭了句踐的毒手。此前,范蠡曾規(guī)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奸臣和小人,雖為人所不齒,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