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第一篇:高三語文:《蜀道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億庫教育網 蜀道難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
2024-10-13 17:46
【總結】蜀道難 【單元教學要求】 學習本單元詩歌,我們應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聯(lián)系初高中已學過的李白和杜甫的詩歌,著重領會他們不同的藝術風格。 第一,能夠仔細品味李白詩歌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新奇大膽的夸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李白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诙?,能夠體味李白詩歌中的起興和夸張手法運用的特征,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探究詩人的藝術手法?! 〉谌?,能夠了解
2025-06-10 01:58
【總結】 人教版高二上冊第4課《蜀道難》語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
2024-11-18 22:26
【總結】《蜀道難》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2.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3.了解李白的放達。學習重難點::品味詩歌的形象。。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一、預習出示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
2024-12-09 00:11
【總結】階段一學業(yè)分層測評階段二階段三階段四階段五15蜀道難本課話題——責任感朗讀——課文中的名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面對險惡的蜀道,李白關心友人的安
2024-11-19 14:19
【總結】《蜀道難》同步訓練一、基礎鞏固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項是()A.蜀.道(Shǔ)蠶叢.(cōnɡ)魚鳧.(fú)鉤.連(ɡōu)B.峨.眉(é)石棧.(zhàn)黃鶴.(
2024-11-28 19:13
【總結】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形容。噫吁唏,危呼高哉!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棧道1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2棧道2然后天梯石棧相
2024-11-16 23:13
【總結】《蜀道難》導學案(07版魯人必修五)【學習目標】,把握其意境,提高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仔細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學習重點】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難點】詩歌內容的鑒賞【學習方法】反復誦讀【相關知識】1、走
2024-11-19 06:23
【總結】語文必修三蜀道難知識點 語文必修三蜀道難知識點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字的通假意義。 所守或匪親。“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異義的詞,并解釋其...
2024-12-04 23:41
【總結】文本10蜀道難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稱為“初唐四杰”。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以及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作。中唐
2024-11-19 13:47
【總結】第一篇:第15課蜀道難 《蜀道難》教案 教學目標 ,理解文章的章法、氣象、基調,了解李白的放達教學重點難點:詩歌內容的鑒賞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介紹李白其人其事并介紹...
2024-10-13 19:25
【總結】第一篇: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4課《蜀道難》教學設計(推薦) 《蜀道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與要求】 1.基礎知識目標:理清詩歌的行文脈絡,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意境...
2024-11-14 23:39
【總結】《蜀道難》教案(07版魯人必修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背誦并默寫3、理解李詩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學會“知人論世”。過程與方法:,感受詩歌的聲韻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在本詩中所表達的情感2、體會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教學重、難點:1.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2024-11-19 06:25
【總結】蜀道難唐·李白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及創(chuàng)作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因罪流徙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的彰明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因自號青蓮居士。從李白自敘青年時代的闊綽生活看來,他的家
2025-08-05 01:44
【總結】《蜀道難》教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感知詩的內容,體會詩的寓意。 2、品味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章法、意象、基調及其藝術風格。 3、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背誦全詩。 教...
2025-04-05 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