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些信息,可能在我們需要它們的時候不一定馬上就能重現(xiàn)在我們的意識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TOT現(xiàn)象,又稱“話到嘴邊”現(xiàn)象,它來源于英語中的一句日常用證“It’s on the tip of my tongue”。TOT現(xiàn)象所指的情況是你幾乎能夠回憶出但最終沒有回憶出的某件事物,它涉及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你怎么能肯定這是你知道但又暫時回憶不出的事物。導致TOT現(xiàn)象的一種可能情況是你許多意義相近的同類答案,但這些答案并不能填補那道真正的答案在哪里。也許你當時在現(xiàn)場不能回憶出來,但涉及是在另外一個合適的場合你可能突然一下子想起來,這就涉及記憶的線索問題。某種適當?shù)木€索有助于我們從記憶系統(tǒng)中將信息提取出來,這種線索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種情景,尤其是那些與當初形成記時情景相同或相似的情景。 情景依賴型記憶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了所謂的情景依賴型記憶現(xiàn)象,指出學習后的記憶效果與原先學習時的情景特征有密切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在什么情景下學習的事物,以后在同樣情景下也容易被回憶起來。同樣情景指的是同一地點環(huán)境,同一身體生理狀態(tài)或心理狀態(tài)。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藥物影響下(例如吸大麻或喝了酒)所學的內(nèi)容以后人有在重新服用了這些藥物的時間才容易被回憶出來。此外,一個人當初在什么情緒狀態(tài)下學習的東西以后如果在同樣情緒狀態(tài)下就可能獲得最好的記憶成績。為什么會發(fā)生情景依賴型記憶現(xiàn)象呢?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當初學習時處在什么樣的情景,以后在他(她)回憶時同一情景能夠為其提供最多的線索,因此能夠幫助他(她)作出最多的回憶。干 擾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導致遺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干擾。如前所述,遺忘在大多情況下與其說是先前所學材料的遺失,不如說是貯存在記憶中信息不能被提取,之所以如此往往是由于新學的東西與已學的東西彼此間產(chǎn)生了相互干擾。動機性的遺忘我們有時之所以遺忘長時記憶中的某些事物,不是由于我們不能回憶,而是實在不愿意去回憶,因為那種回憶會造成心理上的巨大痛苦,這種遺忘現(xiàn)象被稱為動機性的遺忘,之所以這樣命名,是由于這種遺忘尾為的背后隱藏著“不愿記憶”的動機。在弗洛伊犁德的精神分析論中,壓抑這一概念指的就是種動機性的遺忘。弗洛伊德認為內(nèi)心矛盾沖突是造成動機性的遺忘的根源。某些事物當我們?nèi)セ貞洉r會引起我們內(nèi)心極度的焦慮,這些事件往往是與本我有關(guān)的,為了躲避這種焦慮,我們的目我防御機制就會產(chǎn)生作用,設法將我們痛苦的體驗壓抑到記憶的深層中,以阻止其重新回到記憶表層來。遺忘是正常的心理過程,它是記憶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份,可以說沒有遺忘就沒有記憶.4\語言與思維語言與思緒都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兩者聯(lián)系緊密,都包括復雜的信息處理過程。語言是人們了解和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思維載體,人們在思維過程中必須運用語言作為主要媒介或表征。所謂表征就是代表客觀事物的心理符號或象征。語言的使用及其效能取決于思維活動。語言是人們相互進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思想形成的主要載體。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人們用它來表達思想、傳遞信息以及反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語言的表達和感知形式主要是視覺和聽覺的,也就是我們所閱讀的文字(書面語言)以及我們所說的話(口語)。對于特殊人群而言,語言還可能通過觸壓覺來傳達意義,例如盲人所用的盲文。對于聾啞人而言,他們還用特殊的肢體語言(手語)進行交流。總之,語言的交流功能使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感知、理解他人的思想。心理學對語言的研究主要探討人類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心理學原理,由此形式一個心理學分支學科,被稱為心理語言學。語言如何獲得后天習得還是先天賦予我們這種學習語言的了不起的成就是怎么會有的?我們怎樣學會使用語言的呢?對于這樣的問題,斯金納用他的學習理論作了廣為人們接受的解釋。斯金納認炒語言的學習同其它行為的學習在方式上是一樣的,同樣也遵循強化的原理。許多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都同意語言的生物先決條件是一定存在的,也就是說人的語言能力是在生物學的基礎上預先安排好的,它具有其本身的生理機制,人類的語言能力是獨一無二的。Chomsky曾經(jīng)說,“當我們研究人類語言時,我們是在探索某些被稱為“人類本質(zhì)”的東西,這種獨一無二的心理品質(zhì),據(jù)我們所知,只有人類才具有。”語言學習可能存在一個生物學上的關(guān)鍵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個體必須進行語言學習,才能使學習成功有效。這種語言學習的關(guān)鍵期現(xiàn)象與大腦的發(fā)育有關(guān)。動物是否能夠?qū)W習語言?20世紀60年代,兩位科學家Allen各Beatrice Gardner進行了一基著名的實驗研究。他們以一只1歲的雌猩猩為研究對象,并給這只猩猩取名為為瓦蘇每天花很多時間學習使用美國聾啞人所用的美國手勢語與人交流,經(jīng)過六個月的訓練,瓦蘇只會用少數(shù)幾個手勢語。但是到了4歲,她能使用85個手勢語;到了5歲,她已學會165個手勢語,比一歲前幾乎多了一倍。 實驗表明:猩猩有可能學會理解并使用一些代表特定物件的特定事件的手勢符號,但是這是否能說明猩猩有資格進入“語言使用者”的行列,科學家們對此還頗有爭議。持懷疑態(tài)度者認為像猩猩這樣的動物中是記住一些手勢語的順序而不能運用語言普遍規(guī)則。新的研究證據(jù)提示我們,猩猩顯然能夠?qū)W會用一些符號,但它們不能使用語言,因為語言是有規(guī)則的符號系統(tǒng),在這樣的系統(tǒng)中新的語句能夠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語言發(fā)展進程語言習得的時間性和語言發(fā)展的順序?qū)τ谌澜绲拟坪跏窍嗤?。盡管存在個體差異,大多數(shù)兒童大致在出生后六個月就會發(fā)出一些咿咿呀 呀的聲音。到1歲左右他們會說出第一個字;1歲半到2歲開始將單詞合并組成簡單的句子。到4歲半,他們就會使用成人語言的基本語法。 第3節(jié)課第四節(jié) 注意和意識在影響感知覺諸多因素中,注意很重要的心理因素。注意能夠保證感知活動在一定的喚醒狀態(tài)下有選擇地集中進行。注意的心理概念注意是機體的心理活動針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指向和集中。此定義中所謂“有選擇的指向”,是心理活動投向一定目標對象而離開其它非目標對象,反映注意的導向機能。所謂的“集中”,是心理活動經(jīng)主觀努力而停留在被選擇對象上,反映注意的保持機能。保持注意集中需要耗費機體的心理能量,注意是一種精神努力,而且注意又是一種非常有限的心理資源。被注意的對象越復雜,機體的心理能量就耗費越多。正因為注意具有指向性,所以注意是由大腦高級心理機能調(diào)控的,我們的大腦中存在的中央執(zhí)行者,負責指揮我們的心理活動應該選擇何處集中進行,也就是說,根據(jù)實際需要,既要控制心理活動集中保持在某一目標上,同樣根據(jù)實際需要,能夠?qū)⑵浼皶r脫離和轉(zhuǎn)移.注意的選擇機能將那些對機體具有重要意義的事物或刺激帶到意識的前臺,讓其它事物和刺激退隱到意識的后臺,這樣可以讓大腦專門負責處理當前首要任務。雖然大量的感覺信息進入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但絕大多數(shù)并沒有進入我們的意識領域,它們經(jīng)過了某種篩選過程而被篩選除了,這是注意的早期選擇作用的結(jié)果,這種機能對于維持大腦的清醒狀態(tài)是至關(guān)重要的。如果放任所有感覺信息同時涌入大腦高級部位,進入意識領域,則必將造成高級心理活動(諸如分析、判斷、計劃、決策等)紊亂。注意的保持機能障礙導致心理障礙和行為問題,例如小孩的多動癥.注意的種類注意可分為兩種類型,即非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非隨意注意又被稱為朝向反應,這是一種被動的無選擇性的注意。隨意注意一種主動的,有選擇性的高級注意形式,是人所特有的,它與人的高級心理活動(例如認知活動)密切關(guān)聯(lián)。隨意注意比非隨意注意具有較強的目的性、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 第五節(jié) 動機和需要動機是什么動機是心理學家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心理學研究者對動機的界定是,動機是行為的啟動或促發(fā)因素,也是行為的驅(qū)使因素,它使行動者作出巨大努力去實現(xiàn)某特定目標,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欲望。動機的心理過程與需要密不可分,需要是動機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原因,是由于機體內(nèi)部所發(fā)生的某種子選手匱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而引起的,它使個體體驗到身心緊張和不舒服,并使其產(chǎn)生欲望,驅(qū)力或愿望,從而導致某行動的產(chǎn)生。需要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生理性的或生物性的需要,包括對食物的需要,(饑餓)、對水的需要(渴)、睡眠的需要、避免痛苦感覺的需要、以及的需要等。由于上述生理性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動機被稱為生理性的動機。此類需要和動機為人和其它動物所共有。因為生理性的需要而由生理性的動機所引起的行為被稱為被稱為基本行為或本能。第二類需要是我們?nèi)祟愃氂械模环Q為心理的和社會性的需要,包括對友誼、愛情、親情、歸屬感、認同感、獨立感、成就感、他人贊許等多種需要,由于這些需要而產(chǎn)生的動機被稱為心理或社會性的動機。生理性的需要與心理的或社會性的需要彼此有等級層次之分。對此進行詳細闡述的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著名的需要等級理論(參見專題介紹:人類需要的等級理論)。專題介紹人類需要的等級理論 生理需要:對食物、水、減輕疼痛、以及性的生物學需要。 安全需要:在身體上和心理上感到安全而有保障的需要,包括避免人身危險的安全需要以及經(jīng)濟保障的需要等。 歸屬和愛掃需要:愛他人和被他人愛的需要,以及被朋友接納而成為團體一員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具有成就感,成為強者的需要,以及獲得他人尊重和欣賞的需要。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實現(xiàn)自我獨特潛能的需要.不同類型的動機人的行為動機大體分為三類,即基本需要的動機,社會性的動機和勝任能力的動機。基本需要的動機又稱生理性的動機,指人和其它動物為了生存必須滿足機體基本生理需要而產(chǎn)生的動機,諸如饑餓、干渴、逃避疼痛傷害以及獲取快感(參見專題介紹:獎賞系統(tǒng)和愉快中樞)等。這些基本需要最為明顯地以機體生物機能為基礎。社會性的動機指一個人需要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而產(chǎn)生的動機,諸如希望被他人接納,成為團體中一員的愿望,或者希望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的動機。與那些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的動機不同,我們的社會性的動機大多是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習得的,是我們自身與他人之間社會互動的結(jié)果。勝任能力的動機最有可能是人類獨有的一種動機。它指的是一個人需要確認自身勝任能力而產(chǎn)生的動機。所謂勝任能力,是指人們戰(zhàn)勝各種挑戰(zhàn)的能力。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人的諸多動機是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動機,它們不為人的意識所察覺。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潛意識動機是被壓抑的,是從意識中消除的,因為他們能使我們產(chǎn)生內(nèi)心焦慮。然而這些動機仍可能對我們的行為產(chǎn)生深刻影響.弗洛伊德特別注意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說錯話的現(xiàn)象,他認為那是人們潛意識動機的一種反映。后人稱這種現(xiàn)象為“弗洛伊德式的口誤”.動機沖突我們的行為由種種動機所驅(qū)使,然而很少有某一種動機單獨作用的情形。我們的各種動機之間時時會相互作,相互干擾,于是常常會導致所謂的動機沖突,心理學家歸納了動機站突的幾種主要類型,分別以相應的術(shù)語來命名,它們分別是雙趨沖突、雙避沖突和趨避沖突。所謂雙趨沖突,是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相互競爭而導致的動機沖突.雙避沖突則是一個人面臨兩種都不令人愉快、都不愿接受的事物但被迫選擇其中之一而引起的動機沖突。在趨避沖突中,一個人面對同一目標產(chǎn)生兩種動機。一種動機使其想要接近該目標,而另一動機又使他要回避該目標。第六節(jié) 情緒所謂七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1\情緒概念的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感受并認識到刺激事件后而產(chǎn)生的身心激動反應。其一,何謂刺激事件,此處所說的刺激事件不僅指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某種刺激,而且還包括來自個體內(nèi)部環(huán)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