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加強。 三 、加強常規(guī)管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備課、課堂管理、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是與課堂教學息息相關的環(huán)節(jié)。加強對這些常規(guī)工作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充分備課,及時反思,顧及學生差異性。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不打無準備的仗”。備課時要根據學習重點、難點、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備課。更重要的是要針對不同的層次水平的學生,分類為A,B,C類學生,針對這些學生分層要求,在教學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要求。例如袁麗琴老師在上一年級語文《象形字真奇妙》一課前,先認真針對班級的不同層次學生做了仔細的分析:“本班學生分類三類。A類學生學習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具備一定語言學習能力。這類學生具備主動積累詞語和句子的能力,能夠較為清楚地說出想法。B類學生參與發(fā)言,能基本讀通課文,但缺乏情感積累,這部分同學重在理解課文,積累基本詞語,學會基本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C類學生上課好動,注意了不夠集中,對于語句不能讀通,容易出現拼讀錯誤、拖音、頓讀,這部分同學重在能讀通簡短的語句,掌握本兒歌的大概意思,積累好基生字和詞語?!闭怯羞@樣細致的分析,袁教師的課堂教學才做到了“運籌帷幄”,獲得了聽課老師一致的好評。 有效的課堂管理,把時間留給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講,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要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去思考、去交流、去總結規(guī)律。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管理要到位,不浪費每一分鐘。比如在三年級的英語課上教學new這個單詞,教師在作簡單示范后,可以先讓A類學生在班內交流發(fā)言,創(chuàng)造新詞組:a new coat, a new pen等,最后讓學生在兩人一組互說,B類的學生在小組內帶頭,C類學生可以模仿?;顒咏Y束,教師一段小小的兒歌誦讀:New, new, new , a new pencil. New, new, new, a new 。這樣的教學不僅避免了教師一節(jié)課講到頭,又辛苦,學生的興趣又不強。把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一點一點放給學生,學生的興趣來了,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學習的效果也更好了。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不夠,那么,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激發(fā)思維,變成無話可講,也會造成活動的無序、無效。因此教師的正確的引導和管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 及時精練的練習。一要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和學生在學習中的集中問題精心設計及時的練習,不盲目地使用練習集,減少學生不必要的負擔。二是要采用分層次練習,盡可能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 四、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中,我們重點對互動策略、小組合作策略、與分層策略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一)互動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互動策略是為了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方式,通過師生、生生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實踐交流來改進課堂教學氛圍,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機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把教學中單一的知識技能傳授轉變?yōu)槎嘣木C合素質的培養(yǎng)。 運用互動策略,我們首先要營造健康和諧的課堂氛圍,發(fā)揚民主教學。學生才能敞開自己的心扉,勇于表達自己的學習觀點,樂于表述自己的學習思路,教師才會從中檢驗自己的教學設計,從中得到預想不到的利益。其次,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一定要著眼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自主探索促進學習、創(chuàng)新。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時間、空間,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并對在互動中產生的錯誤采取“延遲批評”的策略,讓多種多樣觀點在矛盾斗爭中進行統(tǒng)一,使學生從中能自覺地掌握知識、發(fā)展智能。再次,加強對學生互動中產生的信息反饋的調控,及時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和結論。最后,積極、恰當的評價對學生有效的互動也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小組合作策略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優(yōu)化組合,選定組長,在訓練中教會學生交流、討論的方法。上課時,教師把所要解決的問題,教給小組討論,一般以組內合作為主,組間競賽為輔,讓每個學生在組內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最后由小組代表總結發(fā)言。教師對小組作出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班化教育中一條極為重要的教學策略。它主要是充分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間的互動,特別是學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在合作學習中共同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加學生的語言表達機會、交流機會和活動機會,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是①要根據教和學的需要,實行合理的動態(tài)分組。因為同一學生在學科學習的不同階段,學習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教師采取一成不變的分組方式,不僅不利于調節(jié)教學要求與學生學習可能性之間的矛盾,還會大大損害學生剛剛萌發(fā)的學習潛力及學習情感。②要合理把握合作的時機,同時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要讓小組合作學習和獨立自主學習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合作中發(fā)展,發(fā)展中建立新的合作。這樣,“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充分地發(fā)展”才能得以真正實現。③合理使用小組評價手段。以群組為主,個別為輔,以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形式給予獎勵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例如,張燕老師在上一年級數學《加倍與減半》一課時,用給各組記星的方式給予獎勵,并全程在黑板上展示出來,給了他們直觀的感受。為了小組的榮譽,即使只是一顆小小的星星,也讓學生們在整堂課都充滿了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結尾處巧妙利用利用各組的加星情況,進行了“加倍”的實際運用,更成了整堂課畫龍點睛的精妙之處。 (三)分層策略 小班化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分層教學策略正是關注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體現了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它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分散教學中的難點,讓學習困難生也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取得更多的成功,讓學習優(yōu)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分層設置目標,把握水平差異。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和接受教學的可能性,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然后根據各層次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水平,提出相適應的分層次目標。 分層施教,解決接受差異。根據備課要求,授課著眼于B層中等學生,同時努力為優(yōu)生突破和差生當堂達標創(chuàng)造條件。 分層作業(yè),消除成功差異。布置作業(yè)因層制宜,批改作業(yè)因人制宜。讓每個學生都盡可能體會到相應層次的成功,激發(fā)他們不斷追求更高學習成果的愿望。 《小班化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階段小結2012年4月姜雪琴本學年參加這一課題研究的教師中,組長是校長,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力軍,可以說學校領導對本課題研究非常重視。課題組其他教師均為學校骨干教師,每人都擔任了課程,對學生的了解較多,每天他們大量的時間是在課堂,在教育教學中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做課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