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際過程主要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作為對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的補充和揚棄,關聯(lián)理論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它是從人類認知的角度對Grice關聯(lián)原則進行了較為詳盡而又可信的闡述,克服了合作原則的一些弊病;其次,它對Grice的意義定義以及對語境的概念都作了有意義的補充和說明;最后,它在處理對象和處理方法上與合作原則也不相同。這些特點為關聯(lián)理論作為認知語用學的基本理論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從說話者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斷出其交際意圖的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明白對方話語的暗含內容,主要由于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lián)性。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在一定的場合下對話語的理解是單一的,只能是與會話語境相關聯(lián)的理解,從而限制了聽話人對話語的其他理解。交際的成功不是由于聽話人知道了話語的意思,而是因為他們推斷出了說話人的用意。如:(6) A: What is one plus one? B: Why,it’s two.在這段對話中,話語標記語why的有或無,傳遞的都是同一個命題。這里的why與此時此地的語境有關,這里的語境是指發(fā)話人A提了一個眾人皆知的簡單問題。受這一語境的影響,于是答話人B用why表明了他對發(fā)話人所提問題的態(tài)度,即,“你干嗎問我如此簡單的問題?”。也就是表達了他對此類問題不耐煩的態(tài)度。這里的話語標記語就起到了構建交際語境的作用,說話人通過話語標記語的使用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圖,引導聽話人正確理解話語涵義。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篇連貫是聽話者尋找話語最佳關聯(lián)的結果。而話語標記語的語篇功能就在于其通過限制話語的產生和理解幫助聽話者尋找話語最佳關聯(lián)。Sperberamp。Wilson提出,話語在以下條件下才能達到最佳關聯(lián):(a) 明示刺激與聽話人的接受能力足夠適應(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relevant enough for it to be worth the addressee’s effort to process it.)。(b) 明示刺激與說話人的能力和偏好最大適應(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the most relevant one patible with the municator’s abilities and preferences. )。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在明示—推理的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傳遞的信息必須達到最佳關聯(lián),以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讓聽話人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了解交際目的。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聽話人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取得對話語的最佳理解。這就表明了如果說話人想限制聽話人的理解,就必須限制聽話人對話語語境的選擇,這就需要說話人給出必要的暗示,以保證聽話人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關聯(lián)的語境。也就是說,說話人要運用一些語言機制引導聽話人取得最佳關聯(lián)。而話語標記語正好具有這一語言機制的作用。如:(7) A: Mary is in town. B: David isn’t here.在這個例子中,A和B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句子,它們之間的語義關系并不確定,因此從B的回答中很難推斷他說話的意圖,對聽話人來說要想找到最佳關聯(lián)也必須付出很大努力。但是,話語標記語的使用會使推理過程變得簡單:(8) A: Mary is in town. B: So David is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