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 [6] Sariciftci N S, Smilowitz L, Heeger A J, Wud, Science, 1992, 258:1474? [7] Yu G, Gao J, Hummelen, Science, 1995, 270:1789? [8] Heeger A J, NaarmannH, Theophilou N. Synth. Met. , 1988,25:79? [9] Kraft A, Grimsdale A C, Holmes A B, Angew. Chem. Int. Ed., 1998, 37:402? [10] Pei Q, Yang Y, Yu G, Zhang C, Heeger A J. J. Am. Chem. Soc. , 1996, 118:3922諾貝爾化學獎歷屆獲獎者名單 諾貝爾獎自 1901年 12月 10日頒布實施至今的 100年來,共有 28個國家的 475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獎的 3個自然科學獎 —— 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1901年 J. H. 范特 霍夫( 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 1852~1911, 荷蘭人),發(fā)現(xiàn)溶液中化學熱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guī)律。? 1902年 E. H. 費雪( Emil Hermann Fisher, 1852~1919德國人),合成了糖類及嘌呤誘導體。? 1903年 S. A. 阿倫紐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1927, 瑞典人),提出電解質理論,首創(chuàng)電離學說。? 1904年 W. 拉姆賽( William Ramsay, 1852`1916, 英國人),發(fā)現(xiàn)空氣中的六中惰性氣體,并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905年 A. 拜爾( Adol von Baeyer, 1835~1917, 德國人),從事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 Henri, Moissan, 1852~1907, 法國人),從事氟元素的研究,制成純氟并發(fā)明高溫電氣弧光爐。? 1907年 E. 畢希納( Eduard Bucher, 1860~1917, 德國人),從事酶化學研究。? 1908年 E. 盧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 英國人),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理論。? 1909年 W. 奧斯特瓦爾德( Wilhelm Ostwald, 1853~1932, 德國人),從事催化作用、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 Otto Wallach, 1847~1931, 德國人),研究萜類化合物,為脂環(huán)化合物的奠基人。 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A. 科塞爾(Albrecht Kossel, 1853~1972, 德國人,化學家),研究細胞核物質在內的蛋白質,對細胞化學作出的貢獻。? 1911年 M. 居里( Marie Curie, 1867~1934, 法籍波蘭人),發(fā)現(xiàn)鐳和釙。? 1912年 V. 格林尼亞( Victor Grignard, 1871~1935, 法國人),發(fā)明了有機鎂試劑; P. 薩巴蒂爾( Paul Sabatier, 1854~1941, 法國人),使用細金屬粉末作催化劑,發(fā)明了一種制取氫化不飽和烴的有效方法。? 1915年 R. 威爾斯泰特( Richard Martin Willstatter, 1872~1942, 德國人),發(fā)現(xiàn)了植物色素和葉綠素的結構。 ?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未頒獎。? 1950年 O. P. H. 狄爾斯( Otto Paul Hermann Diels, 1876~1953, 德國人), K. 阿爾德爾( Kurt Alder,1902~1958, 德國人),發(fā)現(xiàn)了 Di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