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乏人物畫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F(xiàn)代的中國人物畫,在深入研究傳統(tǒng)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外來技巧,表現(xiàn)新的時代生活,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六朝人重神韻,故盛行“傳神”、“氣韻”的審美標準。宋代士人心態(tài)常具遲暮落寞之狀,故多“蕭瑟淡泊”、“荒寒”之論。明末文人好禪說,又多宗派,故“南北宗論”成為那時人們評判繪畫的重要標準。近代“西風東漸”,則涌現(xiàn)出大量中西交匯的藝術作品。有的溫文而雅,恬淡素凈。有的落寞幽怨。只要出自藝術家真誠之畫筆,無孰高孰低之分。欣賞別人時不迷失自己,評價作品時不盲目跟從,鍛煉出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慧眼,我們就可以暢游于中華千年的藝術長河中看人間萬象,漸悟出中國傳統(tǒng)人物繪畫的藝術與文化內涵。書法藝術中的“無聲之音”,“無形之相”,折射出結構、韻趣和意境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特征。因此,傳統(tǒng)書法藝術關于結構、韻趣、意境等方面的審美觀念。關鍵詞:書法。審美。最初“寫字就是畫畫”?!爸袊墓P墨、中國的書法的傳統(tǒng)、中國字,是象形的。書法藝術同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一樣,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在這種反映的同時,書法家又表現(xiàn)出他們一定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當然也是以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為其源泉的”。而線條的書寫和字形的結構是書法藝術造型的兩大基本要素。一、中國書法藝術的線條美線條是書法的基礎、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xù)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書法家表情達意,精神、氣質和學養(yǎng)得以流露的媒介。當然,更為直接的則是在于漢隸的主要貢獻——解放線條,它對于我們研究線條美有決定性的影響。通過線條,欣賞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靈上的慰藉、凈化和震撼。欣賞者可以把線條作為審美對象,從視覺上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書法家們也把線條看成其作品的一種生命象征。碑評第十八》中,有過這樣的一段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在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而言。在中國書法藝術領域中,書法線條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書法一貫強調筆力,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有云:“下筆點畫。東漢蔡邕則在《九勢》中指出:“下筆用力,肌膚之麗”。一般而言,下筆有力,線條就美,就有豐富的肌膚內涵。這段話指出了線條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如果筆力弱薄,書法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和發(fā)揮。因為線條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維空間的物理標準。真正的立體感應是沉著、渾厚的并能讓人感受到線條中蘊藏的豐富信息。在創(chuàng)作具體的書法作品中,又因書體不同以及書者的審美趣味各異而自具形態(tài)。任何一種審美意識都離不開社會內容的制約,書法自也不例外?!边@段話的推理公式是:書法——用筆為先。線條——要有立體感才美。而側鋒技巧是相對的,它無法獨立運用,只能與中鋒互相交替補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法講求筆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線條美,而線條美中最主要的一條是立體感要強,要有厚度。它決不是一個單純的技巧問題,而實質上是一個美的問題。節(jié)奏的原則就是對比的交叉。大凡構成一種對比,都含有節(jié)奏的元素。線條在構成過程中筆的運動特征——松緊、輕重、快慢,就是線條節(jié)奏的具體內容。毛筆書法能夠表現(xiàn)出很多書法家的個性。如:空間節(jié)奏、用筆起伏節(jié)奏、空白節(jié)奏、方向節(jié)奏等。因為對力度和線條的厚度,我們都能從一個實際的起點出發(fā),在外觀形態(tài)上對此作深層次的描述。立體感、力量感與節(jié)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線條審美意識的全部內容。力量感的構成是依靠提、按、頓、挫、轉、折、方、圓,強調的是一種用筆的起伏——上下運動。節(jié)奏感的構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斷續(xù)連貫、輕重徐疾,有個推移過程,因此具有時間屬性。二、中國書法藝術的結構美所謂結構的美,也就是字形的結構如何能反映出現(xiàn)實中各種事物形體結構美的問題。字的結構之美離不開五個方面,即平正、勻 稱、參差、連貫、飛動。它是書法形式美的一個基本要素。書法與人的一般審美心理相一致,人通過社會實踐,逐步形成這樣的審美觀念。秩序為美,混亂為丑。所以古來的書法家們都十分強調字的平正,西晉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指出寫隸書要“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就是字的筆畫之間,各部分之間所形成的合適感、整齊感。但書法家還常從無實線的白處著眼來使黑白得宜,虛實相成,這叫“計白當黑”。三要參差。山巒的起伏,海浪的翻滾,樹木的槎牙,卷云的疊秀,皆為參差之美。書法的平正、勻稱與參差錯落看來是矛盾的,其實并非如此,平正、勻稱是常。參差錯落是變是勢,講的主要是各部分的靈活奇巧之美。寫字還要講奇變,那樣才能得到姿態(tài)橫生、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品。指一字的筆畫之間,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照應、映帶,甚至要銜接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傳論中對連貫所造成的書法魅力作了這樣的表述:“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這里的“若”和“似”字,就是說線條不是真斷,絕對的斷,而只是“若斷”。五要飛動。不但能創(chuàng)造出靜態(tài)的美,還能生成動態(tài)的美,似乎還看到生氣勃勃的有生命之物,聽到旋律美妙的樂聲,生成種種聯(lián)想和想象。我們審視每一個字的結構。同時,這種結構美不是簡單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統(tǒng)一的氣氛和格調中又有變化,違而不反,和而不同,充滿了率意天趣。同是寫楷書,歐體結構瘦勁險絕,中宮內斂,顏體則寬博雄渾,中宮外放。這就需要我們在審美過程中用開闊的視野去審視,去品評,切不可一概而論。一切都是有機的結合,一切也都是互為因果的存在著。它們是互相區(qū)別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系的,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都離不開這兩個基本要素,而且這兩個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三、中國書法藝術的章法美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幅與幅之間的結構問題,是古人所謂的“章法”的問題。唐張懷瑾在書論中稱書法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他講的是章法的對稱,穿插,呼應,斷連,猶如一首旋律優(yōu)美、動人心魄的樂曲。它們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三種聯(lián)絡方式。當然這三種聯(lián)絡方式的每一種所起的上述美感效果是各不同的。它所追求的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貫通和秩序。第二,虛實相成。虛,就是字間、行間的空白處。治書藝者以其眼和手來掌握黑自的分布,使黑處達到如“金刀之割凈”。書法作品一般都有題識。另外,題款上的字體變化也能形成虛實相成等章法之美。這是一種在法度中求突破,于繽紛中求奇趣,于變易中求和諧的章法。這些錯位和斜側有意形成字里行間的不齊整,不均衡,不協(xié)調。有意識的運用錯落有致章法的圣手要數(shù)唐代懷素,他的代表作《自敘貼》的章法特色就表現(xiàn)在參差變化,牽絲映帶,欹側救正?!疤迫丝癫蓓量v橫,貌似無法,其實無法中自有法度,紛紜狼籍的點畫莫不皆中繩”。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在結體、章法上的一個審美觀念是:整齊,有序。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四、中國書法藝術的意境美在書法中,古人稱之為“神”、“神采”、“神氣”、“精神”,等等,都是講的書法的意境美。宋代的黃庭堅說“觀之入神”。成功的書法藝術,應該是每個字的線條和結構是美的,同時全幅又組成為一個整體,集中體現(xiàn)出某一種美的意境。宋人追求筆墨意態(tài),強調字中有筆,妙用側鋒,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線條,更崇尚以全篇書法的生動氣韻、強烈節(jié)奏、豐富變化來表現(xiàn)逸態(tài)奇出的個人審美趣味以及內心深處的情感。書法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它是對在書法創(chuàng)作活動中個性的強調。中國古代藝術理論早就有形神兼?zhèn)涞奶岱?。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有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唯觀神采,不見字形。神采的范疇是意境、情感的籠統(tǒng)范疇。它應該側重書家的精神內容——具體到作品則指書家的個性、精神風貌等等實際內容。二是韻趣。它的對立面,是標準的形。最典型的如“晉人尚韻”的說法,即是指王羲之等東晉士大夫在藝術觀念上的蕭散、簡淡、雅逸的格局。最典型的諸如“文人墨戲”,“戲”的追求結果主要是指“趣味”而不是指“韻味”。韻趣是一種作品的個性化。一般而言,作品的個性與作家的個性(神采)的趨向應該是統(tǒng)一的,反映在藝術形式中,則韻趣與神采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在詩的國度里,詩的審美決定了其他藝術的審美。但它導致藝術無論是在精神觀念上還是在具體形式上都具有極明顯的滲透痕跡,當然是一種較單向的滲透:以詩去影響書法。香火旺盛,不一日稍衰,其原因即在于他那種蕭散簡遠、淡雅柔逸的魏晉風度一無例外地符合詩的目標而已,從中可見中國藝術審美中萬變不離其宗的意境觀。嚴格來說,前述的“神采”、“韻趣”之標準,其實都是詩的潛在統(tǒng)治的表象。大凡在形式上不分上下的兩幅作品,如能在“詩情”上略勝一籌,則其受青睞幾乎是不言而喻的。詩的意境有多少厚度就意味著書法的意境有多少厚度。在意境美的探討中,分別總結出意境的神采、韻趣、詩情等三大內容,并且發(fā)現(xiàn)它具有結構的有序性。三者的目的是一個:強調意境作為藝術個性的絕對價值,但三者的側重點卻正好貫串書法審美活動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一作品一欣賞。作品的最終完成是以美的完整性作為標志的。因為正是在這種似乎巧合但并非巧合的有序性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書法的美一意境美的無所不在?!皩崱钡姆矫媸怯行蔚?。線條美、結構美、章法美結合起來便是一種和諧美,都是可見的形體美。結構美有奇正、疏密、違和等法理。“虛”的方面是無形的,它包含的神采、韻趣、詩情都是無形之物,要通過有形的用筆,結構與章法加以表現(xiàn)?!皩崱?、“虛”兩方面互相依存,相互為用,共同表現(xiàn)出書法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第四篇:中國詩歌的抒情性審美特征中國詩歌的抒情性審美特征中文系2005級4班 楊有福 指導教師:郭昭第【摘要】中國詩歌以抒情性最為見長。這三個方面分別對應著韻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詩論中的理論形態(tài)?!娟P鍵詞】中國 詩歌 抒情 韻味 情味 滋味[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Metrical charm’ is th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ug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