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板A上運動的時間。輕繩(1)輕繩模型的特點:“繩”在物理學上是個絕對柔軟的物體,它只產(chǎn)生拉力(張力),繩的拉力沿著繩的方向并指向繩的收縮方向。它的質(zhì)量可忽略不計,輕繩是軟的,不能產(chǎn)生側(cè)向力,只能產(chǎn)生沿著繩子方向的力。(2)輕繩模型的規(guī)律:①輕繩各處受力相等,且拉力方向沿著繩子;②輕繩不能伸長;③用輕繩連接的系統(tǒng)通過輕繩的碰撞、撞擊時,系統(tǒng)的機械能有損失;④輕繩的彈力會發(fā)生突變。(2)輕桿模型的規(guī)律:①輕桿各處受力相等,其力的方向不一定沿著桿的方向;②輕桿不能伸長或壓縮;③輕桿受到的彈力的方式有拉力或壓力。直桿上C點與兩定滑輪均在同一高度,C點到定滑輪O1的距離為L,重力加速度為g,設(shè)直桿足夠長,小球運動過程中不會與其他物體相碰.現(xiàn)將小物塊從C點由靜止釋放,試求:(1)小球下降到最低點時,小物塊的機械能(取C點所在的水平面為參考平面);(2)小物塊能下滑的最大距離;(3)小物塊在下滑距離為L時的速度大小.,物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并均可視為質(zhì)點,它們間有關(guān)系。若與地面、與相碰后速度立即減為零,與相碰后粘合在一起。(1)求物塊剛著地時的速度大小?(2)若使物塊不與相碰,則 應滿足什么條件?(3)若時,求物塊由最初位置上升的最大高度?(4)若在(3)中物塊由最高位置下落,拉緊輕繩后繼續(xù)下落,求物塊拉緊輕繩后下落的最遠距離?題型四 通過彈簧的連接體問題技法點撥:(1)輕彈簧模型的特點:輕彈簧可以被壓縮或拉伸,其彈力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量或縮短量有關(guān)。,質(zhì)量為m1的物體A經(jīng)一輕質(zhì)彈簧與下方地面上的質(zhì)量為m2的物體B相連,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A、B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開始時各段繩都處于伸直狀態(tài),A上方的一段繩沿豎直方向。若將C換成另一個質(zhì)量為(m1+m3)的物體D,仍從上述初始位置由靜止狀態(tài)釋放,則這次B剛離地時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兩物塊由絕緣的輕彈簧相連,一不可伸長的輕繩跨過滑輪,一端與B連接,另一端連接一輕質(zhì)小鉤。A、B開始時靜止,已知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不計一切摩擦及A、B間的庫侖力,A、B所帶電荷量保持不變,B不會碰到滑輪。二、傳送帶模型的一般解法:①確定研究對象;②分析其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畫出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景圖),注意摩擦力突變對物體運動的影響;③分清楚研究過程,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規(guī)律求解未知量。牛頓第二定律中a是物體對地加速度,運動學公式中S是物體對地的位移,這一點必須明確。,x軸與水平傳送帶重合,坐標原點O在傳送帶的左端,傳送帶長L=8m,勻速運動的速度v0=5m/=1kg的小物塊輕輕放在傳送帶上xp=2m的P點,小物塊隨傳送帶運動到Q點后沖上光滑斜面且剛好到達N點.(小物塊到達N點后被收集,不再滑下)若小物塊經(jīng)過Q處無機械能損失,小物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重力加速度g=10m/:(l)N點的縱坐標;(2)小物塊在傳送帶上運動產(chǎn)生的熱量;(3)若將小物塊輕輕放在傳送帶上的某些位置,最終均能沿光滑斜面越過縱坐標yM=,求這些位置的橫坐標范圍.?,F(xiàn)有一行李箱(可視為質(zhì)點)質(zhì)量m=10kg,以v0= m/s的水平初速度從A端滑上傳送帶,被傳送到B端時沒有被及時取下,行李箱從B端水平拋出,行李箱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m=,不計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l0 m/s2。請你在圖15乙中作出行李箱從B端水平拋出到落地點的水平距離x與傳送帶速度v的關(guān)系圖像。水平力F1=30N和F2=20N分別作用在m1和m2上。 B. 彈簧秤的示數(shù)是50N。 D. 若在只撤去水平力F1的瞬間,m1加速度的大小為13m/s2。 B. 物體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D. 物體A一定受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無法判定。如果它們分別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且F1F2,則1施于2的作用力的大小為: A. F1 B. F2 C. (F1+F2)/2 D. (F1F2)/24. 兩物體A和B,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互相接觸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圖所示,對物體A施于水平推力F,則物體A對物體B的作用力等于:A. m1F/(m1+m2) B. m2F/(m1+m2)C. F D. m1F/m25. 如圖所示,在傾角為q的斜面上有A、B兩個長方形物塊,質(zhì)量分別為mA、mB,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的推動下,兩物體一起沿斜面向上做加速運動。設(shè)A、B之間的相互作用為T,則當它們一起向上加速運動過程中:A. T=mBF/(mA+mB)B. T=mBF/(mA+mB)+mBg(Sinq+mCosq)C. 若斜面傾角q如有增減,T值也隨之增減。≤q90176。6. 如圖所示,兩個物體中間用一個不計質(zhì)量的輕桿相連,A、B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它們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m1和m2。B. 若m1=m2,m1m2,則桿受到壓力。D. 若m1=m2,則桿的兩端既不受拉力也不受壓力。下列關(guān)于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支持力N和靜摩擦力f的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A. 勻速下滑時,N=(M+m)g , f=0B. 勻加速下滑時,N(M+m)g , f的方向水平向左C. 勻速下滑時,N(M+m)g , f的方向水平向右 D. 無論怎樣下滑,總是N=(M+m)g , f=08. 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水平外力F拉動小車和木塊一起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小車的質(zhì)量是M,木塊的質(zhì)量是m,加速度為a。若小車向右的加速度增大,則車左壁受物塊的壓力N1和車右壁受彈簧的壓力N2的大小變化是:A. N1不變,N2變大 B. N1變大,N2不變C. NN2都變大 D. N1變大,N2減少10. 如圖所示,兩木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兩輕質(zh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和k2,上面木塊壓在上面的彈簧上(但不拴接),整個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在這過程中下面木塊移動的距離為:A. m1g/k1 B. m2g/k2C. m1g/k2 D. m2g/k211. 質(zhì)量為M傾角為q的楔形木塊靜置于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