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課程說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語用學的一般常識,熟悉節(jié)目主持人語用學研究的對象、基本范疇和基礎理論,掌握節(jié)目主持人在不同節(jié)目形態(tài)和不同語境下的語用策略及其規(guī)律,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藝術和水平,為學習高年級的課程打下基礎,為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它既是語言學在不同學科中的應用,也是語言學與不同學科的交叉。參考文獻[1] Enstrom R .[J],1984,56(6):890.[2] Enstrom R C, Weber M, Wunder D J, Burgess R, Winquist .[J],1986,58(4):844.[3] Liu H Y, Fan F F, Lin C W, Bard A .[J],1986,108(13):3838. [4] Bard, ., Denuault, Lee, ., Mandler, D., Wipf, ,23,357363. [5] Cai C, Liu B, Mirkin , Frank .[J],2002,74(1):114. [6] 楊曉輝,趙瑜,謝青季,姚守拙,分析科學學報.[J],2004,20(2). [7] Wei C, Bard A J, Kapul I, Nagy G, Touth K, .[J], 1996,68(15):2651.[8] 駱鴻,魏丹,等.金屬腐蝕微區(qū)電化學研究進展(1)掃描電化學顯微鏡技術.[J],腐蝕與防護,2009,30(7):437441.第四篇:應用語言學教學大綱《應用語言學》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 :AA00620 :應用語言學 :Applied linguistics :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禮儀文化)的一門學科平臺課程。(3)SECM將不斷向現(xiàn)場化、微型化(納米級微電極)、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四、前景展望(1)從SECM儀器本身來看,可以通過提高檢測靈敏度;提高空間分辨率及更精確地控制探頭的位置等進一步完善SECM技術。SECM已用于導體或絕緣體等各種樣品表面的成像,得到表面化學或生物活性分布圖及表征納米孔中的擴散傳質[7]。這是首次利用SECM得到分子的圖像[5]。 在生物分析中的應用主要包括DNA的測定、活細胞中酶的測定及抗原的測定。同時要求絕緣層要薄,減少探頭周圍的歸一化屏蔽層尺寸RG(RG=r/a,r為探頭尖端半徑)值,以獲得更大的探頭電流響應盡可能保持探頭斷面與基底的平行,以正確反映基底形貌信息。 探頭的質量SECM的分辨率主要取決于探頭的尺寸、形狀及探頭基底間距(d)。為錐形的電極尖端因探針電流不隨d而變化,故很少使用。 SECM探頭制備制作時把清洗過得微電極絲放入除氧毛細玻璃管內,兩端加熱封口,然后打磨至電極部分露出,由粗到細用拋光布依次拋光至探針尖端為平面。 用作SECM探頭要求(1)電極的導電部分應在電極的最下端;(2)對圓盤電極來說,RG≤10(RG=b/a,b探頭絕緣層半徑和電極半徑之和,a探頭半徑)。三、研究與應用 SECM探頭的研制 探頭SECM的分辨率主要取決于所選用的探頭大小、形狀和類型有光。SECM也可工作于“恒電流”狀態(tài),即恒定探針電流,檢測探針z向位置變化以實現(xiàn)成像過程。=4nfDOCOa式中F為法拉第常數(shù),CO為O的本體濃度,DO為O的擴散系數(shù),a為探針電極半徑,為電極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這個過程被稱作“負反饋”。這個過程則被稱為“正反饋”。(1)反饋模式Feedback Mode(SECM試驗中最常用)(2)收集模式(Generation/collection Mode)(3)穿透模式(Penetration Mode)(4)離子轉移反饋模式(Ion transfer Mode)(5)平衡擾動模式(Equilibrium perturbation Mode)(6)電位測定模式(Potentionmetric detect Mode) 工作原理SECM的工作原理一般是:當探針(常為超微圓盤電極,UMDE)與基底同時浸入電活性物質O的溶液中,在探針上施加電位(ET)使O發(fā)生還原反應,O+ne174。SEME裝置由電化學部分(電解池、探頭、基底、各種電極和雙恒電位儀)、壓電驅動器(用來精確地控制操作探針和基底位置)以及計算機(用來控制操作、獲取和分析數(shù)據)組成,實驗裝置如圖1。該技術驅動一支超微電極(探針)在離固相基底表面很近的位置進行掃描,從而獲得對應的微區(qū)電化學和相關信息。它是基于70年代末超微電極(UME)及80代初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發(fā)展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分辨率介于普通光學顯微鏡與STM之間的電化學現(xiàn)場檢測新技術。m分辨率[2];同年,電分析化學家Bard小組在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首次進行溶液中導體表面研究時,為了彌補STM不能提供電化學信息的不足,明確提出了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的概念并予實驗實現(xiàn)[3]。參考文獻:《氰化金鉀的生產工藝》,作者:付宏芳,文獻出處:有色礦治,2006年02期《無機合成化學》,張克立,孫聚堂,袁良杰,馮傳啟 +第三篇: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的發(fā)展及應用淺談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的發(fā)展與應用一、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簡介1984年,Engstrom 把生理學上的離子電滲技術引入化學領域,研究了固體電極表面微區(qū)電化學活性,達到10181。電化學合成往往都是簡化了各種產品的生產工藝,減少了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電化學反應式: 陽極: Aue= Au+ 陰極: H + e= 1/ 2H2 ↑金鹽: Au++ K++ 2CN= KAu(CN)2 憑借這種方法,顧建勝教授在昆山開創(chuàng)了一家公司,電化學的方法不僅簡化了氰化金鉀的生產工藝,還使顧建勝教授在商業(yè)上獲得了成功。這種方法不產生環(huán)境污染物,唯一的廢氣是H2,對環(huán)境友好,且原子利用率高。K[Au(CN)2]以前的生產工藝復雜,且中間產物過多,多為環(huán)境污染物,并且難以得到高純度的K[Au(CN)2],生產出的產品不符合生產需要。在電子工業(yè)上應用尤其廣泛。氰化金鉀,化學式為K[Au(CN)2],是一種鍍金液,主要用于純金的電鍍和用作化學試劑。下面我將列舉一個利用電化學反應進行一些物質合成的例子。電化學合成本質上是電解。如何使本來不能自發(fā)進行的反應能夠進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