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象為個案》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1 年。從政治上來看,這些留在北方的世家大族卑恭屈事于入侵的異族,但從社會地位來看,他們的自尊心并沒有消逝 ③ 。由此,崔宏崔浩父 子的出現(xiàn)定是必然的。” ②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拓拔君主對中原文化了解不深,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權不穩(wěn),戰(zhàn)亂頻仍,所能顧及的也只能是政治層面的“術”的內(nèi)容。這對矛盾相互較量的成敗決定著北魏的興衰。但他們征服者的優(yōu)越感使這一過程困難重重。一代名相崔浩,他“圣王受命,必有天應”的天命觀,不好老莊之術而獨信謙之之神仙方術,“大欲齊整人倫,分明種姓” 的政治理想逐漸在北魏確立,并滲透進北魏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甚至引導著北魏 歷史的發(fā)展。自道武帝拓跋珪和明元帝拓跋嗣的極力開拓,到太武帝拓跋燾時,北魏已經(jīng)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 年 ;逯耀東:《崔浩世族政 治理想》,《從平成到洛陽 —— 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 ,北京: 中華書局, 2021 年;陳明:《北魏前期的漢化與崔浩的政治理想》,《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 —— 以中古士族現(xiàn) 2 為重點,故本文不再討論崔浩死因,而是從崔浩的政治理想著手,探索以崔浩為代表的留居 北方的世家大族對北魏封建化的影響。 ③ 參見陳寅?。骸侗蔽呵捌诘臐h化(崔浩問題)》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生活鑒于討論崔浩案者,多以其世族政治理想 ① 參見牟潤孫 : 《崔浩及其政敵》, 《注史 齊從 稿》 臺灣 商 務印書館 , 1990 年。 關鍵詞 : 北魏 崔浩 政治理想 the study of Cui Hao’s political ideal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bstract: CuiHao, the politician of Han nationality, possess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ulture history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Through formulating calendar, nothing Confucian doctrines, piling history books and writing poems and essays,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XianBei ethnic group’s integration to Han at that time. And, as a politician, with Confucian ambition, he made good use of the great opportunity that northern Wei was in its war toward unification and realized his dream by using Tian(heaven)and Dao(Taoism), two of the most powerful belief in people’s mind at his time. What he had done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erving and carrying on Confucianism in northern in turbulent northern China by then, but also facilitates XianBei’s feud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Han which as a result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different Chinese ethnic groups. All of these bined made CuiHao an influential figure on politics and cultures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Key words: Northern Wei Dynasty , CuiHao , Political Ideals 古今論述崔浩者頗多,近百年來相關論著數(shù)量尤為可觀,而崔浩之死乃歷來討論之重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 , 他懷抱其儒政之理想,借用天、道這兩個得力工具,在北魏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有力時機,使其理想得以實現(xiàn)。 1 論崔浩政治理想及其實現(xiàn) 內(nèi)容摘要 :崔浩是北魏初期的漢族政治家 , 在北魏文化史上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崔浩改定歷法、注釋儒經(jīng)、撰寫史書、吟詩作文 , 對北魏鮮卑族的漢化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對于在動蕩不安的北方保存和傳承儒學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加速了鮮卑民族的漢化和社會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華夏各民族的融合和統(tǒng)一,對北魏社會和政治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關于崔浩之死的原因,各家論述各有見地,或放眼于宗教沖突① ,或側重于民族沖突 ② ,或重于士族政治 ③ 等。 ② 參見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學論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王伊同:《 魏 書 崔浩 傳 箋注 》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 言研究所集刊》 1974 年;何茲全:《崔浩之死》,《文史哲》 1993 年第 3 期。讀書 北魏鮮卑拓跋部憑借金戈鐵馬,迅速崛起于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中。其后,在他統(tǒng)一北方的歷史過程中,漢人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尤其是留居北方的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對北魏的社會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 民族本位 ① 中的崔浩政治理想 道武帝拓跋珪,用極野蠻的手段把拓拔部帶入文明,由鮮卑拓拔來澄清北方戰(zhàn)局,從代北小國的建立到整個北方的統(tǒng)一,鮮卑拓跋氏似乎已經(jīng)不能固守原有落后的草原文化來對北魏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他們必須融入另一種先進的文明來加快其統(tǒng)一的腳步。一方面,草原文化已經(jīng)不能適應農(nóng)耕文明的需要,他們迫切希望有新的文化力量注入;另一方面,守舊與征服者的優(yōu)越心態(tài)使得他們又不愿自覺地屈服于漢文化。 在這一過渡時期,誠如逯耀 東先生所講:“拓跋氏君主對中原文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們并不希望被中原文化某種學說和思想約束,他們只是選擇對他們統(tǒng)治有幫助而且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所以他們不僅對于儒家思想表示崇敬,對法家思想感到濃厚的興趣,同時,對于陰陽讖緯之學也有所偏好。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漢族士人,尤其是具備政治才能的和政治經(jīng)驗的世家大族士人,隨著北魏地域的開拓,被大量吸收到北魏政權中來。 崔宏崔浩父子系中原世家大族清河崔氏一支,以天下盛門自居,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崔氏父子以“王佐之才”入仕北魏政權,一面出于對戰(zhàn)亂政局的無奈,一面也是在北魏的政治背景下,實現(xiàn)其世家大族的政治理想。 ① 本位一詞有主體、中心的意思,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一講: “ 英國發(fā)達,所用民族的本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所用地方的本位是英格蘭和威爾斯 。拓跋族作為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與漢民族的關系問題,因此,本文所講的民族本位即是拓跋族的民族本位,即探討在以拓跋族 為中心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以崔浩為代表的留居北方的漢族士人在北魏政權中的政治理想及政治作為。 ③ 周一良:《周一良史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① 清河崔氏作為北方世家大族的領袖,以極為濃厚的門第觀念作為其雄踞北方的思想背景,但又時時處于被壓制的地位。 ③ 陳寅恪先生認為:崔浩欲“齊整人倫”,即郭林宗以人倫取士之意;崔浩“欲分明姓族”,即看重家族之意。家世高卑根據(jù)官宦,人倫優(yōu)劣根據(jù)儒學,在崔浩的心目中,能 具備高管及儒學二條件的姓族,是他所理想的第一等門第。 ④ “齊整人倫,分明種姓”兩個詞組都是動賓結構,即使人倫齊整有序,使姓族分明不雜的意思?!胺置餍兆濉钡男兆逡辉~,也有其特定的含義。崔浩的“分明姓族”不僅是要區(qū)別士庶流品,而且將針對性指向了居高官顯位的代北貴族集團,欲以此實現(xiàn)治天下之具必以 士人為之的儒學政治理想。 崔浩的政治理想就是想在北魏恢復儒學世家大族的統(tǒng)治地位,這顯然與依靠軍功起家的代北勛貴的心態(tài)是對立的?!褒R整人倫,分明種姓”,表面上是一個道德才智和門第的問題,本質(zhì)上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目的是推翻當時北魏的現(xiàn)行政治制 度,而將統(tǒng)治權收歸到漢族世家大族手中,恢復世家大族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當時中國北部之統(tǒng)治權雖在胡人之手,而其地之漢族實遠較胡人為眾多,不獨漢人之文化高于胡人,經(jīng)濟力量也遠勝于胡人,故胡人之欲統(tǒng)治中國,必不得不借助于此種漢人之大族,而漢人大族亦以欲藉統(tǒng)治之胡人實現(xiàn)其家世傳統(tǒng)之政治理想,而鞏固其社會地位,此北朝數(shù)百年間胡族與漢族互相利用之關鍵,雖成功失敗其事非一,然北朝史中政治社會之大變動莫不與此點即胡人 ① 嚴耀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 19頁。 ③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 —— 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 2021,第 78頁。 4 統(tǒng)治者與漢人大族 之關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