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吸,維持氧合,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術后因患者病情危重,為行高級生命支持轉入我EICU。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頭顱五官無畸形,鞏膜無黃染,結膜無明顯蒼白,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口唇紅潤,咽部無明顯充血扁桃體不大,頸軟,甲狀腺不大,胸廓對稱,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7次/分,心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家族史:無與疾病相關的遺傳或遺傳傾向的病史及類似本病病史。輸血史:否認。手術外傷史:否認。傳染病史:否認“肝炎、傷寒或副傷寒、結核”等傳染病史。實驗室檢查:Neut% ,Lymph% ,Ph ,pCO2 。1病例介紹:患者,張,男,20歲,因“外傷致腹部疼痛,流血并異物存留1+h”于2016年1月31日入院;主訴:外傷致腹部疼痛,流血并異物殘留1+h?!灸康呐c意義】:目的:總結多發(fā)傷術后通常出現(xiàn)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護理措施,以便今后改正和運用,同時也達到整體性認知多發(fā)傷護理程序。容易漏診和誤診。多發(fā)傷的特點〔1〕:傷情嚴重, 傷情危重?!静±x擇依據(jù)】:多發(fā)傷是指同一致傷因素同時或相繼造成一個以上部位的嚴重創(chuàng)傷。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處望指出并加以補充。現(xiàn)將護理期間,針對病人出現(xiàn)的護理問題及采取措施總結并加以整理后寫成個案。因此,使用新型敷料時,應嚴格遵循各類敷料的適應證,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傷口類型、傷口進展階段、皮膚狀況,綜合評估傷口,才能適應不同條件下創(chuàng)面的治療需要,同時, 嚴格無菌操作,加強營養(yǎng),積極進行全身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燒傷創(chuàng)面選擇銀離子類(納米銀)敷料;肉芽水腫、出血選擇藻酸鹽類敷料;腐臭傷口選擇含碳敷料等。選擇脂質(zhì)水膠或水膠體敷料如安普貼等與透明貼并用,以保護創(chuàng)面,維持傷口濕潤,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5~6d換藥1次;○5慢性感染的傷口。選擇水凝膠類敷料如清創(chuàng)膠、水解膠,外用透明薄膜類敷料覆蓋,以溶解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組織生長,1~2d換藥1次;3急性感染、○滲液較多的傷口。○1縫合傷口。清洗創(chuàng)面時動作輕柔,勿用力來回涂擦。常規(guī)用3%過氧化氫溶液、生理鹽水、%碘伏消毒液依次徹底清洗消毒傷口,如果是腐臭膿液較多的傷口,也可用甲硝唑溶液進行最后消毒。一般以2%碘酊棉球從內(nèi)向外消毒2次,用75%乙醇棉球脫碘,%~%碘伏棉球涂擦傷口2次以消毒。傷口的清潔和消毒。傷口的護理傳統(tǒng)傷口護理主要是傳統(tǒng)敷料的應用。疼痛:提示感染、創(chuàng)傷、異物或血管問題,明確問題對癥處理。全身癥狀:發(fā)熱,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大于100000/mL。還有就是對傷口感染的觀察。傷口的外觀:肉芽生長、黃色腐肉、黑色壞死、上皮增生、感染。其次是對傷口特征的觀察,傷口的特征包括:傷口類型、傷口位置、傷口床外觀、滲液(量、濃度、氣味)、傷口周圍皮膚、感染和疼痛。黑色傷口提示傷口內(nèi)有缺乏血流的壞死組織,伴有軟或硬的結痂,有棕色、灰色、黑色的變化。傷口的觀察對傷口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顏色,紅色傷口提示處于炎癥階段或增生階段,有暗紅“淺紅”深紅的變化。原因之一為傷口愈合所需的氧分子來源于血液中血紅蛋白所攜帶的氧分子而并非來自大氣;之二為人類并非兩棲動物,其表皮傷口無法具有肺泡般的換氣作用,無法從大氣中獲得氧氣。Knighton等首次發(fā)現(xiàn)傷口的含氧量與血管增生的關系,無大氣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為大氣氧存在時的6倍,新血管的增生隨傷口大氣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Winter的動物實驗證實,濕性環(huán)境的傷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1倍;皮膚表皮的水皰如果不予刺破而保持完整時,將避免結痂的形成,且能促進上皮表層細胞的移行,從而利于傷口的愈合。濕性愈合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在干性愈合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傷口護理。傷口愈合理論干性愈合理論。參考文獻[1]王志剛,邵平揚,[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08,1(5):314317 [2]盧中秋,盧才教,[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09,18(7):732736 [3] Senoh M,Miyoshi S,Okamoto K,et cytotoxinhemolysin genes of human and eel pathogenic vibrio volnificus strains: parison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and application to the genetic Immunol,2005,49(6):513519.[4] 盧中秋,[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3):159163 [5]周建芳,施玉銘,[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1)[6][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16)[7]盧中秋,盧才教,(草案)[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8,20(1):46 [8][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2,14(1):6970第二篇:傷口護理總結前段時間聆聽了白老師的講課,對傷口的管理與進展有了很多新的認識,學到了很多新知識,自己的工作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該患者在創(chuàng)傷弧菌感染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嗜睡、右下肢輕度皮損,隨著病情進展,右下肢皮損逐漸加重。傷口疾患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現(xiàn)。換藥器械等接觸創(chuàng)面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打包高壓滅菌,避免院內(nèi)交叉感染。所以,接觸創(chuàng)面的敷料、一次性醫(yī)療用品和生活垃圾用雙層塑料袋包扎后置于密閉容器內(nèi)送出焚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