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期望的社交標準,會更容易產生孤獨感,所體會到的孤獨感水平也會高于女生。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性別差異在孤獨感上表現(xiàn)為男生會體會到更高的孤獨感水平,這與之前國內學者孟晉(2002)、蔣艷菊等人(2005)的研究結果一致。其三,缺乏社交技巧,社會化的大學環(huán)境要求學生們運用更高的社交技巧來與周圍人打交道,一旦與周圍人搞不好關系就會受到冷落與忽視,個體就會體會到極大的孤獨。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因為:其一,難以適應新的大學環(huán)境,從高中進入大學,所接觸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以前的辦法往往難以解決現(xiàn)在復雜多變的問題。例如,孟晉(2002)對533名大學生的孤獨感調查結果表明,有63%的被試處于高于一般人的社交孤立和情緒孤立中,%的被試處于嚴重社交孤立和情緒孤立中。所以,可以如此理解,我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因為感覺到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系與其所希望擁有的人際關系差距太大而體驗到一般的孤獨感。采用Person相關分析,考察了大學生孤獨感、社交能力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具體結果見表6:表6:孤獨感與社交能力水平的相關分析孤獨感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表露沖突管理情感支持孤獨感1 ********* *** ***注:*p, **p, ***p從表6中可以看到,孤獨感與社交能力水平各維度都存在顯著負相關(p),具體為:孤獨感與主動交往存在顯著負相關,孤獨感與適當拒絕存在顯著負相關,孤獨感與自我表露存在顯著負相關,孤獨感與沖突管理存在顯著負相關,孤獨感與情感支持存在顯著負相關。在社交能力總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主動交往、自我表露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性,城市學生在主動交往性上高于農村學生(p),同樣,城市學生在自我表露程度上也高于農村學生(p)。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了大學生在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異,具體結果見表5:表5大學生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異 生源地N均值標準差TP孤獨感農村100.646**.009城市96主動交往農村100*.016城市96自我表露農村100*.018城市96注:*p, **p。具體到各維度上,只有情感支持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性,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總體上大一比其他各年級學生在情感支持上得分高,并且差異性顯著。*** p從上表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l)從各年級孤獨感比較上,發(fā)現(xiàn)總體上大一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孤獨感水平偏高,且存在差異性(p),大四學生與其他各年級學生相比,孤獨感水平也高且也存在差異性(p),而其他各年級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性。表3 大學生在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上的性別差異變量性別N均值標準差TP孤獨感男92**.006女104適當拒絕男92*.026女104情感支持男92*.0216女104注:*p, **p。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了我校大學生在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上的性別差異,具體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我校大學生孤獨感在性別上存在明顯差異,男生的孤獨感水平明顯高于女生(p)。為了考察大學生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基本情況,我對參與本次調查的196名被試在各變量上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結果見表2:表2 大學生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各因子水平的統(tǒng)計分析及比較NMSD孤獨感196主動交往196適當拒絕196自我表露196沖突管理196情感支持196人際交往總得分196從上表描述統(tǒng)計的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1),所以從總體來看,我校的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孤獨感。所以說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魏源,2005)。用《人際交往能力問卷》,共包括40個題目,分為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表露、沖突管理與情感支持等五個維度,每一個維度各有八個題目,用來測試被試的社交能力水平??偡?0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獨感越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汪向東等,1999)。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4人;生源中來自農村的有100人,來自城市的有96人;大一的被試有50人,大二的被試有58人,大三的被試有47人,大四的被試有41人。2研究方法被試為河西學院大學生共200人,以班級為單位對在讀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進行施測。因此,本文就大學生孤獨感與社交能力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在這個時候,如果他們遭遇挫折后自己不能夠反省或者求助,而學校、家庭也不能幫助和引導他們,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人際障礙的漩渦中不能自拔,由最初的美好愿望變?yōu)樘颖苋穗H關系。社交能力是指如何進行令雙方都覺得有價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談的知識。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loneliness level and social skills,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isclosure factor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loneliness.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Loneliness;Social skill level 1引言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饑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關鍵詞:大學生;孤獨感;社交能力水平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sample of 200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studied by questionnaires. Mainly the factors of the gender, grade and the urban or rural influence on social skills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level and social skills level.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 grade, urban or rural. Loneliness level of ma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rura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tudents from the city。大學生孤獨感與社交能力的關系研究——以河西學院為例牛芳龍(河西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甘肅 張掖 734000)摘要: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以200名河西學院大學生為樣本,主要考察了性別、年級和城鄉(xiāng)生源因素對我校大學生孤獨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影響,以及我校大學生孤獨感與社交能力水平之間的關系。未來研究應從中國人的心理現(xiàn)實出發(fā)編制本土化的孤獨感量表,只有運用本土化的研究工具才能更準確地測量自己人的心理特點。在未來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模式,探討網絡使用的各種變量 (上網時間、上網時的心境、 上網者的個性人格、現(xiàn)實社會的人際狀況、網絡內容的種類和性質等 )與大學生孤獨感之間的深層關系,以期揭示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與有效減少孤獨感的條件。以往的大學生孤獨感研究往往是在某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而對大學生孤獨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比較研究則較少,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孤獨者的表現(xiàn)的共同因子方面研究也比較少。孤獨感作為一個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存在并對個體、社會發(fā)展有深遠影響的心理現(xiàn)象理應成為關注的焦點。而對于大學生這個從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具有相當可塑性的群體的孤獨感研究還很不深入??v觀中西方關于孤獨感的研究和測量,無論是在孤獨感的概念、理論、預測指標和影響因素上,還是在孤獨感的應對方式的研究上,學者們日前還都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在生源地變量上,李藝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生源地對大學生孤獨感體驗的影響在總分方面并不顯著,但在人際孤獨感維度上的差異卻非常顯著,具體表現(xiàn)為農村生源的大學生體驗到更強烈的人際孤獨感,原因可能是不同的早年生活環(huán)境、生活閱歷以及經濟差異等條件的影響所致,與駱光林、李傳銀(1999)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一研究結果與孟晉、駱光林、李傳銀(1999)等的研究結果相矛盾,他們認為大學生經常產生孤獨感的比例基本上是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逐漸遞增,二、三年級間差異不顯著。二年級與三年級大學生之間差異顯著。在發(fā)展孤獨感維度上,一年級與二、三、四年級大學生之間有顯著差異。在人際孤獨感維度上,一年級與三年級、 四年級大學生之間差異非常顯著;二年級與三年級、四年級的大學生之間有顯著差異;三年級與四年級大學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李藝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年級在孤獨感總分以及各維度上的效應非常顯著,表明大學生不同生活階段的孤獨感存在顯著差異。蔣艷菊、李藝敏、李新旺(2005)的研究表明,在性別變量上,大學男生在人際孤獨感、 社會孤獨感以及孤獨感總分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大學女生;在自我孤獨感維度上的得分卻顯著低于大學女生;男、女大學生在發(fā)展孤獨感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對于大學生而言,絕大多數(shù)人與家人接觸、交流的時間并不多,所以社會性與愛情孤獨的關系比與親情孤獨、社會孤獨的關系更為密切。研究表明,社會性強的個體外向、喜歡參與社會活動,愿意主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對別人的情感反應也更為敏感,容易做出積極的響應,所以他們在家庭、社會生活中獲得的情感支持和穩(wěn)定連結會顯著多于社會性弱的個體。wittenberg等人(1986)考察了孤獨者和非孤獨者使用自我暴露的方式,結果發(fā)現(xiàn)孤獨感程度很高的人們不能夠掌握何時進行自我表露以及表露多少內容比較合適這些社交能力,這樣往往讓對方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這些孤獨者的交往界限設置在哪里,并且感到他們忽冷忽熱,難以做出相應的反應,而孤獨感者也因為對方的不恰當反應同樣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