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然而,僅半年以后。然而,當黑娃最后真正實現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皈依時,精神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萎縮,成為一句道德文化的空殼,盛載著傳統(tǒng)儒家文化行尸走肉般的存活。其后,他在征得朱先生的同意后,決定回鄉(xiāng)祭祖。從小便厭惡讀書,懼怕學堂的黑娃,虔誠的走進白鹿書院,拜朱先生為師。此后,黑娃又順應了白孝文的好意,娶了老秀才知書達禮的女兒高玉鳳為妻,開始告別那段曾經引以為豪的過去,重新做“人”。黑娃順從白孝文之意,受降招安,是他性格發(fā)展中從反叛到皈依的轉折點。1516公炎冰,踏過泥濘五十秋——: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165陳思廣,誰是《白鹿原》中的關唳——,1993,4 然而,田福賢等人的反攻倒算使得聲勢浩大的“風攪雪”運動夭折了,迫使黑娃逃跑,幾經周折,走投無路的黑娃上山做了土匪,并很快坐上匪幫二頭目,策劃實施了洗劫白鹿村的行動,指示弟兄打斷了白嘉軒極具象征意義的“挺得太硬太直”的腰桿。隨后,又把斗爭的矛頭指向白鹿原最頑固的封建堡壘——白鹿村,并在白鹿村成立了農民協(xié)會總部,并將農民協(xié)會辦公室設在白鹿原所謂最神圣不可侵犯、極具象征意義的祠堂內。這兩件事對黑娃來說意義非凡,一方面,讓黑娃重溫恥辱,反叛心理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又為黑娃樹立了信心,激勵他更加深入徹底地參加革命戰(zhàn)斗。但這猶如分娩前的陣痛,卻因鹿兆鵬的出現,改變了黑娃一生。黑娃到了成年,借口白嘉軒的腰桿挺得太直太硬而拒絕去白家扛活,實際上是他自卑心理的驅使,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作為支撐的人格形象的下意識畏懼,是對其在精神上控制自己感到的憤恨。黑娃不愿意去祠堂,也不愿意讀書,似乎可以被看做是對象征著宗族權威的白家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不自覺的反抗。黑娃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既不是白孝文,也不是鹿兆鵬,他只是一個有二畝薄地的長工的兒子。白鹿原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世界,占據正統(tǒng)地位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用其正義和殘酷的方法統(tǒng)治著原上的人們,但外面世界的變革與風暴照樣可以吹到白鹿原,在外面世界的影響下,統(tǒng)一聲調的白鹿原內部出現了背叛者,他們不再情愿接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控制,選擇走與傳統(tǒng)儒家文化給他們早已定好的路途相背的人生路線,本欲可以找到新生,但其結果卻仍未逃離悲劇。你不后悔很好。“后悔是堅決不能后悔。老實本分的鹿三能夠狠下心來刺殺小娥,也絕不只是因為這個爛貨勾引了自己的兒子,丟了自己的臉,羞了自己的先人,更大程度是因為正是這個婊子、爛貨把白嘉軒的兒子、白鹿兩家新一任族長白孝文拉下了水,揭了白嘉軒的臉皮,讓白嘉軒受難,讓白家蒙羞。鹿三看著茍延殘喘垂死掙扎著地白孝文的那一刻,腦子里猛然噼啪一聲閃電亮出了那把祖?zhèn)鞯乃箸S。第二次是“殺死兒媳小娥”。第一次“交農事件”。同樣,鹿三一生中的兩次壯舉也都是為了白家。他完全能夠站在白嘉軒的立場想和做,例如當他得知黑娃、孝文背著徐先生去了不該去的地方時。鹿三自然對白家格外感激,所以雖然鹿三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儒家文化思想的教育,但儒家文化中的“忠義”卻深深印記在他的腦子里。白嘉軒與他稱兄道弟,還時時告誡家人,要尊重鹿三,把他當自己人看待。按照馬斯洛的生存需要層次理論進行分析,鹿三并非完全被動地接受儒家文化的,正是白家滿足了他的生存需要,而且給了他足夠的尊重,使他把在白家做一個好長工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他“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取得白家兩代人的信任,心地踏實地從白家領取議定的薪俸??在他看來,咱給人家干活就是為了掙人家的糧食和棉花,人家給咱糧食和棉花就是為了給人家干活,這是天經地義的又是簡單不過的事。 可悲的“工具”——鹿三鹿三在《白鹿原》中是白家的長工,屬于被剝削階級。9王仲生,《白鹿原:民族秘史的叩詢和構筑》.小說評論,1993,410910何啟治,從《古船》到《白鹿原》.藝海雙槳——,1999 白嘉軒是舊制度的體現,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象征,面對新時代的除陳布新的浪潮,他自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合理的,并頑強、偏執(zhí)地追尋著心中的理想和衛(wèi)護著自己的思想。雖說此次行動是黑娃為了報復白嘉軒在祠堂上用刺刷懲治小娥的事,但卻宣示著白嘉軒衛(wèi)護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最大失敗。作為白鹿兩家的族長,也作為白鹿原上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代表及忠實衛(wèi)護者,白嘉軒筆直的腰桿不僅象征著自己作為族長的權威,更是象征著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上的絕對正統(tǒng)地位,無論是白嘉軒的“仁義善施”,還是他的“秉公執(zhí)法”都在向人們宣告著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原上的運行及統(tǒng)治?!钡鳛榘茁乖狭硪晃簧钍軅鹘y(tǒng)儒家文化影響,并時時刻科堅守著它的典型形象,在時代變革和歷史進步潮流面前,白嘉軒作為阻礙者,所飾演及充當的只能是悲劇人物。何啟治說過:“白嘉軒,是作者著意刻畫的藝術典型,是作者寄托著某種理想觀念的農村族長形象。人們仍在種鴉片,人們仍然在挨餓,人們任然在天災人禍中掙扎,他的請纓抗日只有不了了之,他的地方志也無從出版??他是長空的一只孤雁” 折斷的“腰桿”——白嘉軒白嘉軒是“一個從歷史文化背景中走出來的族長形象”?!八麜r時處處想以自己的學說、道德與知識影響白鹿原上人們的生活秩序,但它不僅在生活方式上與世人隔離,而且在各個方面都與社會隔絕?!钡煜壬科湟簧K是個悲劇人物,他為維護亂世中白鹿原的舊秩序親制定的《鄉(xiāng)約》被土匪砸碎;他努力實現的“仁義白鹿村”卻成為不間斷紛爭的“鏊子”;他發(fā)表抗日宣言親自趕赴前線卻得知“抗日英雄”死在中國人手里;他十年如一日編修縣志,最后卻連版印的資金都無法得到支持。他親駕牛車鏟罌粟、步行千里退清兵、事必躬親做賑濟、預知未來除鬼患等等。他一生中有許多輝煌且令人銘記的時刻,在白鹿原人們的心中,他是“神”,他的言行也確為神乎其神。作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忠實衛(wèi)護者,他們在風暴的歲月中卻導演著自己的悲劇。2.傳統(tǒng)儒家文化影響下的人物命運悲劇魯迅說過;“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人物命運悲劇史,全書共涉及二十多個人物,但他們大部分結果都是悲劇的,雖說悲劇的產生因由不只一二,但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覆蓋以及浸透的白鹿原上,人物的悲劇命運終沒有逃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根因。??”?!?5一場不同尋常的干旱降臨到白鹿原上,導致了罕見的饑饉。孝文一聲慘叫接一聲慘叫,鮮血頓時漫染了臉頰。而最能體現他宗族權威的莫過于在祠堂里懲治兒子白孝文,“白嘉軒從椅子上下來,蹺下臺階,從族人讓出的夾道里走過去,雙手背抄在佝僂著的腰背上。白鹿原上的宗法倫理是建立在以祠堂為中心之上,其牽系下的宗族雖顯強大和很強的凝聚力,但權威的建立始終沒有離開強權與殘忍。祠堂的所在,不僅使位居族長的白嘉軒更加神圣、不容褻瀆,也使得白鹿原上的人們有了一個精神和心靈的歸宿。作為有著這一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封建族長,他有著強烈的維護傳統(tǒng)文化秩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白嘉軒作為族長,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威懾著人們,而這種力量源于他恪守的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人倫標準、處世原則。“仁”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禮”則為涵養(yǎng)德性的倫理秩序,二者構成了一個君子型的倫理道德體系。儒家倫理即以此宗法性社會結構為基礎,由承襲周禮之以父權與君權為軸心的宗法封建倫理發(fā)展而來。朱先生在鹿兆海犧牲后,毅然決定投筆從戎,書院八君子群起而響應,并在鹿兆海的公祭大會上,發(fā)表了抗擊倭寇的宣言,共赴前線,雖最終因國軍遣返而未成,但朱先生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難能可貴。朱先生心系黎民百姓,親自召集各倉總鄉(xiāng)約聯(lián)席會議,核對人丁數目,發(fā)放賑濟糧食,他親臨本縣各原區(qū),監(jiān)督檢查發(fā)放舍飯情況,力主災糧一粒不少的發(fā)到災民手中,堵塞營私舞弊的漏洞。朱先生面對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巡撫方大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身一人說服方巡撫帶領二十萬大軍撤離姑婆墳,使三秦父老免遭涂炭。辛亥革命爆發(fā),西安的革命派起而響應,為撲滅起義,方巡撫率清軍大兵壓境,張總督請張先生說服方巡撫退兵,他不要一兵一卒,含淚吟誦“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不到十天時間川原上的罌粟全被犁毀。因種植罌粟而獲得暴利重振家業(yè)的白家,成為白鹿原人們“致富”的榜樣,以致罌粟的種植屢禁不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精神的身體力行者。在個人人格修養(yǎng)之上,白嘉軒不愧為完美的“君子”形象。他待黑娃如同親生兒子,黑娃落草后卻洗劫白家,并打斷了他具有象征意義的挺直的腰桿,盡管如此,白嘉軒仍以寬廣為懷,親自迎接黑娃回鄉(xiāng)祭祖,在得知黑娃被捕的消息后,更是到縣上探獄并設法營救,表現出很高的個人修養(yǎng)。他關注著村民的疾苦,一旦老百姓的利益受到損害,他便挺身而出;面對苛捐雜稅,他利用雞毛傳帖的號召方式,發(fā)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交農運動。他把“仁、義、理、智、信”完全融化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為為村民豎起一個楷模。耕為養(yǎng)生之本,讀書是為明理,明理方能成為好人,這種帶有田園牧歌情調的農耕方式,顯然是儒家文化的生活模式。白嘉軒上溯六代祖先白修身,通過自己的奮斗使家道興盛,其后雖因白家老大紈绔敗家,但在白家老二的艱苦努力下實現家道中興,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木匣子”的故事成為白家乃至全村人勵志育后的典范?!靶奚怼笔腔?,“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發(fā)展,是目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治國理念儒家自孔子創(chuàng)立以來,便主張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 23陳忠實,:華夏出版社,1996,290頁陳忠實,:華夏出版社,1996,5頁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冷先生給人看病從不看家庭狀況,“冷先生看病,不管門樓高矮更不因人廢診??,財東家給他的封金賞銀他照收不拒,窮的一時拿不出錢的人他不逼不索甚至連問也不問”。這一扶貧極弱的善舉震動鄉(xiāng)原,感動縣長,縣長親自為白鹿村樹立“仁義白鹿村”石碑,白鹿村從此被人稱為“仁義莊”。后來一位李寡婦經中人賣給白嘉軒六分地,白嘉軒慷慨的“加上五斗”,表現出同情貧弱的仁義心腸。白嘉軒與鹿三的關系已經超越了主仆雇傭關系,他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共同勞作,相互尊重,情感愈深,從而進入互助共生層面的諧調關系,在他們之間,我們可謂真正看到了“義交”。年饉小心也就要大,年饉大心要小就更遭罪了.””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的,我吃稀的你也吃稀的;萬一有一天斷了頓揭不開鍋了,咱弟兄們出門要飯搭個伙結個伴兒??”,白嘉軒把兩個兒子隨鹿三步行七天從山里換回的第一批糧食,全部送到鹿三家,解其饑荒。他與鹿三情同手足,對他從來以“三哥”相稱,他們同吃飯同勞動,時常同炕同被睡在鹿三看管牲畜的馬號。孟子在“仁學”理論上又補充提出了“義”,這就構成了孔孟的“仁義”。孔子說:“仁者愛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人而達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栋茁乖肪劢沟氖前茁乖系拇迕瘢憩F他們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生活,而通過白鹿原上人物的言行舉止,我們又能窺視到原上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內涵?!鞍茁乖希顖詫嵉幕A不是別的,而是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存留下來的那一套倫理規(guī)范,幾千年文化積淀形成的那一種文化心理,幾千年相沿流傳的那一番鄉(xiāng)俗風情。陳忠實為了全面真實地展現傳統(tǒng)儒家文化,精心選擇了白鹿原。s ”White Deer Plain“ is the focus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he stood on the height of the era and culture ,taking to the way of the lower social groups as a whole society imaged,truly Describing the survival and changes in White Deer Plain under the care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behavioural, mental and fate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plain in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making our have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t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White Deer Plain an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is mainly leading them to the fate of Traged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fat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profoundly reflecting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ds: ”White Deer Plai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relationship陳忠實耗時四年的長篇巨著《白鹿原》是一部被稱為“反映民族秘史”的大作,它在宗族的興衰和人物命運的起落中,揭示了儒家文化對民族心靈的影響以及民族生存的奧秘。【關鍵詞】 《白鹿原》 傳統(tǒng)儒家文化 人物命運 關系Shallow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fate of “White Deer Plain“ an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of ChineseChen xin(School of Humanities amp。傳統(tǒng)儒家文化有優(yōu)勢,有劣勢,我們需要在當代文化建設中辯證對待傳統(tǒng)儒家文化,“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文化的建設迫在眉睫。靜看挑戰(zhàn),作者向我們展現出對待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態(tài)度:辯證批判地繼承。同時,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牽涉到統(tǒng)治階級利益時,總顯現出自己的虛偽性,在統(tǒng)治人民言行舉止方面更是暴露出其殘忍性和殘暴性。但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時代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