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篇 清代文學 一、 單項選擇題 《亭林詩文集》的作者是( B) A 錢謙益 B 顧炎武 C 屈大均 D 吳嘉紀 被譽為“嶺南三家”之首的是( D) A 顧炎武 B 吳偉業(yè) C 施閏章 D 屈大均 苦海集》的作者是( C) A 黃宗羲 B 前澄之 C 錢 謙益 D 吳偉業(yè) 清代詩歌的宗傾向和感傷思潮( D) A都是從屈大均開始的 B都是從蒲松齡開始的 C都是從曹雪芹開始的D 都是從錢謙益開始的 《梅村家藏稿》的作者是( C) A 屈大均 B 錢謙益 C 吳偉業(yè) D 宋琬 吳偉業(yè)、錢謙益都是屬于( B) A 嶺南三大家 B 江左三大家 C 江右三大家 D 吳中四士 《學余堂全集》作者是( A) A 施閏章 B 宋琬 C 龔鼎孳 D 吳偉業(yè) “神韻說”的提出者是( C) A 袁枚 B 翁方綱 C 王士 禛 D 李玉 “神韻說”最基本的精神是( D) A 崇尚《詩經(jīng)》以來風雅傳統(tǒng) B 崇尚漢魏風骨,要求文學右鋼質(zhì)沉雄 之氣 C 提倡文章右神韻、風韻,并與形式統(tǒng)一 D 更多的表現(xiàn)詩歌本身淡遠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蘊藉的語言 《敬業(yè)堂集》作者是( B) A 趙執(zhí)信 B 查慎行 C 袁枚 D 歷鶚 1清初宗宋詩的人有( A) A 查慎行 B 趙執(zhí)信 C 王士 禛 D 顧炎武 1身德潛在詩歌上( B) A 宗漢魏 B 宗唐 C 宗宋 D 宗元 1“格調(diào)說”的提出者是( D) A 趙執(zhí)信 B 袁枚 C 翁方綱 D 沈德潛 1“肌理說”的提出者是( C) A 李玉 B 朱彝尊 C 翁方綱 D 袁枚 1“格調(diào)說”的核心要求是( B) A作品要有漢魏古格古調(diào) B詩歌為封建政治和倫理道德服務 C詩重比興、重風雅 D 讀抒性 靈 1“格調(diào)說”的“肌理”指( C) A 文章重視內(nèi)容與形式的差異 B 文章可以重內(nèi)容,但不能重形式 C 以儒學經(jīng)典為基礎“義理”和結構辭章方面方面的“文理” D 所謂“肌”指形式,“理”指內(nèi)容 1“性靈派”代表人物是( D) A 鄭燮歷鶚 C 趙翼 D 袁枚 1《隨園詩話》作者是( C) A 查慎行 B 趙執(zhí)信 C 袁枚 D 王士 禛 1 “性靈派”的主張是( D) A 對明代“前七子”復古思想的重振 B 對明代“茶陵派”的主張的重振 C 對明代“唐宋派”主張的重振 D 對明代“公安派 ”主張的重振和延續(xù) 下列人物屬于“揚州八怪”之一的是 ( A) A 鄭燮 B 屈大均 C 錢謙益 D 宋琬 2《甌北詩話》作者是( B) A 袁枚 B 趙翼 C 鄭板橋 D 黃景仁 2“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詩句的作者是( D) A 翁方綱 B 汪中 C 袁枚 D 趙翼 2《詞宗》的作者是( A) A 朱彝尊 B 陳維崧 C 陳子龍 D 蔣士輇 2《詞選》的作者是( A) A 張惠言 B 朱彝尊 C 陳維崧 D 葉恭綽 25《詞律》作者是( D) A 張惠言 B 厲鶚 C 沈德潛 D 萬樹 2《云間詞》派代表人物是( B) A 沈雄 B 陳子龍 C 張惠言 D 袁枚 2“陽羨派”代表人物是( A) A 陳維嵩 B 陳子龍 C 張惠言 D 袁枚 2“ 浙西派”代表人物是( C) A 查慎行 B 陳子龍 C 張惠言 D 袁枚 2《飲水詞》的作者( B) A 王世貞 B 納蘭性德 C 毛奇齡 D 周濟 納蘭性德最推崇的詞人是( D) A 辛棄疾 B 李清照 C 周邦彥 D 李煜 3納蘭性德的詞風主要特征是( D) A 剛健質(zhì)樸,充滿陽剛之氣 B 以詩入詞,如行云流水 C 詞風典雅、清麗 D 傷感幽婉玉樹胸臆相結合 3《金縷曲復生以后的杜麗娘,還一鼓作氣,讓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長和社會的承認。她能為愛情而死,她更愿意為情而再生。尋夢的失敗使她由夢境的喜悅而徒然轉(zhuǎn)為無限的悲傖、含恨為情而死。 他出生在名門大家,自幼受到無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嚴格管束,她強烈渴望自由,由此精神苦悶、憂郁。情景交融,在藝術上已達到十分高的境界。劇中許多曲詞能夠?qū)⑹闱?、寫景、和人物塑造?為一體,文采斐然,美不勝收,達到了傳神的境界。 ( 2)全劇具有濃郁的抒情詩的色彩,充滿詩的意境。 ( 1)作品采用充滿理想色彩的藝術手法。如石秀的性格中既有疾惡如仇、拼命反抗的一面,又有閱歷豐富、機敏細致的一面。 ( 4)穩(wěn)定 與變化、單一與豐富的結合。 ( 3)粗線條勾勒與工筆細描的結合。 ( 2)驚奇與逼真的結合、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高度夸張和具體生活細節(jié)的嚴格真實的融合。 ( 1)傳奇性與現(xiàn)實性、超人與凡人的結合。如“三顧茅廬”。 ( 5) 妙筆生花、善于鋪敘。 ( 4) 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即將史書中個別事件加以改動而成為新的情節(jié)因素。如“桃園三結義”、“關張古城會”、“蔣干盜書”、“借東風”、“孔明吊喪”等情節(jié)。 ( 2) 于史無證、采用傳說。 羅貫中在對作品進行虛構哦時,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技法: ( 1) 細心穿插、巧于構思?!度龂萘x》七分實事,三分虛構。 作為歷史題材的小說,在藝術上首先面臨的就是歷史真實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關系問題。 ( 3)《女狀元》首開以南曲寫雜劇的先例,南雜劇從此大興。 《四聲猿》的地位與貢獻是什么? ( 1)作者大膽突破了南北戲的界限,將傳奇體制運用于雜劇之中,完成了較早的一部雜劇合集。②晚明戲劇傳 奇的主導地位愈加鞏固③在戲劇創(chuàng)作熱潮的帶動下,戲曲理論探討與研究葉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無論是雜劇和傳奇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包括湯顯祖在內(nèi)的明代絕大多數(shù)優(yōu)秀戲劇作家和作品都集中在這個時期。 ( 3)明后期戲劇。是明代戲劇的復蘇時期。 ( 2)明中期戲劇。 ?各有什么特點? ( 1)明前期戲劇。 ( 2)題材多樣。 ( 4)在角色行當上,明傳奇比雜劇的劃分更為細致。明代傳奇則不受這種限制。 ? ( 1)在體制規(guī)模上,元雜劇以一本四折為通例 ,而明傳奇在體制規(guī)模上更加自由和龐大。 ( 2)南戲全唱南曲,傳奇則兼用北曲。也有的采用南戲中的“副末開場”的形式介紹劇情。 ( 4)元雜劇的題目正名是一劇之末。 ( 2)在曲調(diào)上,元 雜劇全用北曲,而明雜劇則兼用南曲。 。 ( 3)在語言使用方面能更體現(xiàn)其雅俗并賞的特征。作者往往高屋建瓴,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捕捉故事素材,并加以合理的剪裁和巧妙 的安排,其情節(jié)結構或是單線式的縱向發(fā)展,故事脈絡分明,于平鋪直敘中見出細密、嚴謹;或是雙線條的交叉推進,轉(zhuǎn)折有序,并且前后照應。 《三言》的藝術追求。 ( 2)表現(xiàn)以個性自由的愛情觀念。 《三言》的思想內(nèi)容。 ( 6)篇尾。 ( 5)正話(正文、正傳)。 ( 4)頭回。 ( 3)入話。 ( 2)篇首。 ? ( 1)題目。 在藝術方面: ( 1) 它塑造了好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像妲己、哪吒。 在內(nèi)容上: ( 1) 本書以 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為主題,一方面假借歷史事件,以對紂王的揭露抨擊和對武王的熱情贊美托古諷今,曲折地反應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進步歷史觀。如朱名世的《牛郎織女傳》等。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有《三遂平妖傳》、《封神演義》。這類小說比較重要的有《西游記》。 明代神魔小說從題材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1) 由宗教故事演化而來。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對顯示生活的關注。 ( 2)在注重歷史題材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到對時事體擦的濃厚興趣。 。 ( 2)它的敘述言語細密、豐富、酣暢淋漓,有市井特色。 《金瓶 梅》口語化市井語言的特點。小說不再是按類型化的人物套數(shù)來配方、勾勒和演繹人物形象,好的完美無缺,壞的一無是處,而是打破了單一性格色彩“扁平任務”舊套,出現(xiàn)了許多多色調(diào)的、立體化的人物。在這一點上,他們存在和追求不無合理性和進步意義。 ( 2)反應了女性的解放思潮和女性世界的社會悲劇。 ( 1)從西門慶的形象看金錢的巨大能量,是小說內(nèi)容中所反應的一大社會現(xiàn)象。 ( 3)第五十五至七十九回,寫西門慶死后其妻妾的結局。 《金瓶梅》四部分的內(nèi)容 ( 1)第一至二十八回,寫西門慶發(fā)家的歷史。 ( 2)小說在人物語言個性化、口語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西游記》的語言風格。 ( 2)作 者吸收借鑒了道教神仙譜系和佛教天王金剛之類神佛形象的外貌特征和各種神奇本領,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形象奇特、本領超群的神魔形象。 ( 4)寓莊于諧的諷刺藝術和輕松幽默的語言。 ( 2)集動物性、神性、人性于一體的人物形象。 《西游記》的藝術特色。 ( 1)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 十三回至全書忠寫取經(jīng)路上唐僧師徒戰(zhàn)勝 所遇艱難險阻取得正果的經(jīng)過,式全書的主體部分。 一至七回寫孫悟空的來歷和大鬧天宮。統(tǒng)治者對它視為洪水猛獸,屢次禁絕。進步文人及思想家、藝術家如李贄、金圣嘆等往往以《水滸傳》中的忠義思想來批判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純真、樸實,來抨擊封建禮教的虛偽和殘酷。明清兩代的農(nóng)民和綠林豪杰起義,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有的從《水滸傳》中學習戰(zhàn)略戰(zhàn)術乃至借用梁山英雄的綽號等。書中所寫綠林好漢的語言,都能符合個人身份和個性。寫人敘事,多用白描,不用長段抒情寫意,往往以幾個字便意態(tài)畢肖。它以北方口語主要是山東一帶口語為基礎,加工成為一種成熟的書面語言。 《水滸傳》的語言風格。這種結構形式明顯繼承了長篇“說話”的表現(xiàn)手法,即必須吧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相對集中起來加以敘述,以滿足聽眾每天聽一段書的要求。 《水滸傳》珠串式線形結構。 ( 2)以限知敘事方式表現(xiàn)流動視角,讓讀者隨同作者的筆端,去領略和感受那身臨其境的過程和韻味。 《水滸傳》的敘事技巧。 ( 3)珠串式線形結構。 ( 1)人物性格從類型化向性格化過渡。 以上三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義疏財是好漢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而勇武豪爽的陽剛之氣是好漢人格的內(nèi)在精神。 ( 1)“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 2)在文學方面,《三國演義》的出現(xiàn),為歷史小說的出現(xiàn)提 供了典范。 ( 4)獨特的扇形網(wǎng)狀結構。 ( 2)類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 《三國演義》藝術成就。 ( 2)政治斗爭的激化則演化為戰(zhàn)爭。 《三國演義》的內(nèi)容。 《三國演義》成書的來源。 ( 2)他的寫景散文往往文筆簡潔清秀。他的詩對音律、辭采和章法都很講究,體現(xiàn)出對文學自身價值的重視。 ( 1)主張模擬盛唐,但他取徑較寬,詩論與文學主張也并不過分拘泥。四大奇書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四種類型,即演藝歷史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和世情小說。明人提出這一概念,主要是為了區(qū)別于以往那些關乎國家政典、理學精義的“高文大冊”,而提倡一種靈活便利、抒發(fā)真情的新體散文,它并不指某種專門文體,那些尺牘、游記、雜記、隨筆、書信、日記傳記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內(nèi)。他說只要有了“童心”,就可以無時不文。 :童心說是晚明李贄提出來的。 :指祝允明、唐寅、文徽明和徐禎卿,他們的觀念意識更多的帶有市民色彩。他們反對擬古,要求 書寫性靈。以鐘惺、譚元春為首。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反對模擬古人。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首,時稱“三袁”。 :明代散文流派。 :茶陵派繼“臺閣體”而 起,代表人物是李東陽。以文學主張與前七子相同,為區(qū)別于前七子,因而稱他們?yōu)楹笃咦?。他們提倡文學復古,重視模擬,強調(diào)“文必秦漢,詩比盛唐”,因而形成一個流派。代表詩人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稱“三楊”。 : 明初上層官僚間所形成的一種文風,流行于永樂至天順年間。 :指明初吳中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指湯顯祖創(chuàng)作的四部著名戲劇,即《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還魂記》(《牡丹亭》),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高。臨江派反對模擬,提倡“靈氣”,主張“以意趣神色為主”,講究才情和辭藻。其焦點在如何處理戲曲音律與詞曲的關系問題上。 派:臨江派一湯顯祖為代表,吳江派以沈 璟 為代表。明清傳奇是明清主要的戲劇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戲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岸摹笔侵噶?濛 初應書商要求編寫的兩部短篇白話小說集,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共七十八篇。分三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著名的有馮夢龍的“三言”和凌 濛 初的“二拍”。 中國古代文學史及 作品選講試題庫 目 錄 ( 三 ) 第七編 明代文學 第八編 清代文學 第九編 近代文學 第七編 明代文學 一、 單項選擇題 1. 劉基文集是( B) A.《高太史大全集》 B.《誠意伯文集》 C.《劉基散文全集》 D.《六如居士集》 ( A) A.“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