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M 外文出處:管理史期刊,泰德尤其是每當戰(zhàn)爭導(dǎo)致的經(jīng)濟動蕩和匯率動蕩總會引起新的討論點,比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越南戰(zhàn)爭。 總結(jié) 外幣折算會計問題如同貨幣本身一樣古老,但是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它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五十二號準則的主要內(nèi)容如下: 該聲明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所有的匯兌損益,無論實現(xiàn)與否,都計入利潤表?,F(xiàn)行匯率法提倡將所有資產(chǎn)負債類項目用期末現(xiàn)行匯率進行折算。 第十二號會計研究 1972 年六月,會計研究機構(gòu)發(fā)布了第十二號會計研究,由李納德寫的“美國企業(yè)以美元為計量單位的 國外交易”。同時也讓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固定匯率制度成為泡影,更適合的制度需要被建立起來。美國的 12 通貨膨脹是由美國在越南戰(zhàn)爭中的過度花費以及輕率的貨幣政策引起的。這一次,兩種方法均受官方認可并被廣泛運用到實踐中。貨幣性的資產(chǎn)與負債能夠以外幣固定計量,非貨幣性項目則不能。 這樣的經(jīng)濟形勢使得流動性項目 非流動性項目法的合理性產(chǎn)生了許多問題。該結(jié)果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動蕩 開始引發(fā)對于外幣折算會計的新思考。其中一個重要成果是在 1944 年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固定匯率制。 ARB4 還提出企業(yè)應(yīng)承擔實現(xiàn)和未實現(xiàn)的損失,并承認已實現(xiàn)的收益。1953 年, ARB 4 被并入 ARB43 中的第十二章。 ARB 4 有關(guān)外幣的規(guī)定 特別委員會于 1938 年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會計準則委員會( CAP)。 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11 最著名的是 1931 年由美國會計準則特別委員會所出版的一份有關(guān)使用流動性項目 非流動性項目法的建議信。西塞爾這一系列的貶值最終導(dǎo)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各國均擔心由于國際收支逆差會帶來資金外流和緊縮影響會阻礙本國的經(jīng)濟復(fù)蘇。 大蕭條的影響 到了 1925 年,大部分國家回歸到金本位制度,外匯匯率也逐漸穩(wěn)定下來。 在談到用適當?shù)姆椒▽夥种C構(gòu)的賬戶進行折算處理時,芬尼提倡的是賴爾在 1900 年提出的“貨幣項目 非貨幣項目”法。 匯率的不穩(wěn)定引發(fā)了美國對于外幣折算會計的新興趣。歐洲的工業(yè)陷入混亂并且急需只能在美國才能獲取的原材料。但是穩(wěn)定的匯率同時也依賴于穩(wěn)定的貿(mào)易關(guān)系。許多在喬治賴爾之后出版的會計教材中并沒有對外幣折算進行討論。他認為不同的項目應(yīng) 使用不同的匯率進行折算,這在后來演變成為了 “ 貨幣項目 非貨幣項目法 ” 。他提到當時的企業(yè)在進行外幣交易折算時使用了一些錯誤的準則。 賴爾(一位英國注冊會計師)于 1900 年編寫的一本書中,他描述了英國當時的外幣折算會計。 這些商人往往會用兩種貨幣進行記賬。這家巴塞羅那分公司一直記錄著有關(guān)外幣和本幣交易的往來賬,其匯兌差額由外幣期末余額和本幣期末余額的換算差異產(chǎn)生。 在 Datini 檔案館保存有 1399 年 1 月 31 日一家企業(yè)設(shè)在巴塞羅那的分公司的資產(chǎn)負債表,以及 1397 年 6 月 31 日至 1399 年 1 月 31 日的利潤表。 在中世紀,隨著十字軍遠征至歐洲并大大刺激了歐洲的貨物需求,國際 貿(mào)易得到大力發(fā)展。這些古希臘城邦彼此之間有貿(mào)易往來,因此形成了最早的國際貿(mào)易。 一些早期的外幣折算會計 外幣交易的產(chǎn)生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人開始使用鑄幣的時候。本文主要闡述二十世紀以來美國的外幣折算會計的演變過程。在中世紀的后半葉,商人們意識到在國外建立企業(yè)分支可促進國際貿(mào)易,自那時起,國際貿(mào)易對于國民經(jīng)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跨國交易的歷史可追溯到古時候。 and ? Reflect in consolidated statements the financial results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individual consolidated entities as measured in their functional currencies in conformity with USA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ASB, 1981). Conclusion Problems in accounting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urrencies are as old as money itself, but in the USA these problems have been of primary concer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erest in accounting for foreign currency translation seems to have varied directly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exchange rates, Of particular notability is the interest created by the unsettling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major wars this century includ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world Wars, and the Vietnam War. The CAP, the APB, and particularly the FASB have devoted significant eff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in this area. Although no pronouncement has been without criticism, Statement No. 52 appears to be have weathered the storm quite well since its issuance in 1981. Sour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 ,Todd Jackson, Doris M. Cook 9 譯文 : 外幣折算會計簡史 外幣折算會計在本世紀受到了各類會計準則委員會的關(guān)注。 1 中文 3020 字 本科畢業(yè)論文(設(shè)計) 外 文 翻 譯 題 目 專 業(yè) 會 計 學(xué) 外文題目 A Brief History of Accounting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urrencies 外文出處 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 外文作者 Todd Jackson, Doris M. Cook 原文 : A Brief History of Accounting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urrencies Accounting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urrency is a topic that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from the various accounting standardsetting bodies this century. The attention given to this topic is a natural result of the phenomenal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at has taken place. Trade among enterprises domicil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