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懂,偶爾有一個東西你懂,你就會問為什么它可以發(fā)表在Nature、Science上,久而久之,你就養(yǎng)成兩個習慣,一個是批判精神,很多已經(jīng)發(fā)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都有漏洞,所以要學會批判。過去我念書的時候,老師講要是能找出論文的錯誤,你就及格了。有一次生化考試,內(nèi)容是對發(fā)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找錯誤,Scientific American的文章往往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工作,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寫在這個雜志上的文章,我們的考試是對發(fā)表在這個雜志上的一篇綜述找錯,這篇文章寫錯了,叫大家找。結(jié)果大家傻了,這有名的大雜志怎么會有錯,所以就是要有批判精神。另一種你要養(yǎng)成欣賞別人做得好的工作,如到音樂廳去聽音樂或到展覽館去欣賞藝術(shù)品一樣。其實做科學家是很有趣的,政府給你出錢,讓你玩,你如同每天在聽音樂,每天在看電影一樣,那有什么不開心的。怎樣的科學工作是好的科學工作,如果今天我前面所講的內(nèi)容你沒有聽進去的話,那現(xiàn)在講的內(nèi)容是最重要的,這是貫穿于你每天的工作之中,你對人家要有這個要求,對自己更要有這樣的要求。沒有好的工作,再有寫作的技巧,也是沒用的。怎樣的工作算是好的工作?有三個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其一,必須被公眾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你一說出來大家都點頭這是重要的問題。其二,要有創(chuàng)新的概念,DNA的合成過程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在你的工作中體現(xiàn)出來。在蒲先生的實驗室里你寫實驗設(shè)計,蒲先生經(jīng)常會問你兩個問題,第一,你想到的問題,你的競爭對手有沒有想到,如果他已經(jīng)想到,那么就扔垃圾筒。第二,他沒有想到,是你想到的問題,但能發(fā)表在Nature、Science雜志上嗎?雖然科學工作不是以發(fā)表Nature、Science為目的,但是你的工作達不到這樣高的水平,那也要考慮是否要去垃圾筒。所以我們有好多這樣情況,文章投Science被拒絕,投Nature被拒絕,投Nature Neuroscience被拒絕,最后投Journal of Neuroscience也被拒絕了,碰到這樣的情況蒲先生會說,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垃圾筒,第二你自己拿去,我的名字不要放上去。其三,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且別人想不到的,但能否過得了關(guān),要看結(jié)果是不是可靠,結(jié)果是否被人信得過。這個問題怎么做呢?過去我在國內(nèi)學習的時候,有一個我們十分崇拜的人,就是張香桐先生,你去看他的文章,他要闡明一個觀點,會從三至五個不同的方面來證明。他有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下丘腦有一些神經(jīng)元是痛敏感神經(jīng)元,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工作做得很地道,針刺時放電會不會增加,不痛時放電會不會下降,針刺時,燒燒屁股會不會痛,從方方面面來加以證明。你說他的工作非常innovation或very, very important吧,也不見得,但結(jié)果是非??尚诺?。我見過有的文章做了一種結(jié)果就投出去了,人家不會相信的,特別是重要的文章。我在斯坦福大學有位熟人,我知道我的很多文章在他手里敗下陣來。我問他,你是怎樣審文章的,他告訴我,他評審有一個基本原則,文章一到手第一反應(yīng)是拒絕,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找到足夠的證據(jù)來改變我的拒絕,我才考慮去接受,所以你的實驗結(jié)果一定要用多種方法、從多種角度,反反復復來證明。這是對得起別人,也對得起你自己。不要過二天人家認為你的文章是錯的,你會沒面子的,所以結(jié)果一定要非??煽?。如果你們的文章能符合這三個要求,進不了最好的雜志,那你來找我(笑)。其實要做這三點對全世界搞科研工作的人來講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中國各種條件都比較差的情況下,我的加上第四點,你做的工作要unique and unusual, 就是要獨特非凡。你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你要能做出來的東西,人家做不來,而且是unusual的科研工作。舉例,我在哥侖比亞大學時,生物系有20多位教授,每年要招20多學生,然后學生可以選教授,選來選去,很多是考慮二個實驗室。一個實驗室,他做的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轉(zhuǎn)錄是怎么轉(zhuǎn)錄的,他把轉(zhuǎn)錄中的二十多個蛋白一個一個都克隆出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怎樣的,他的工作很過硬,沒話可說,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很扎扎實實的,過硬的文章,發(fā)表層次很高。他的基本要求是,到他實驗室去的學生要畢業(yè)的話,不管你做多少年,要有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每篇文章的標準都訂得很高,所以這三篇文章的量很重。他的實驗室還有個基本情況,美國工作日每周五天,這與國內(nèi)一樣,他說他每天晚上11點鐘回家,你如果每天要比他早回家的話,就不要到他實驗室去。他的lab meeting是星期天早上8:00, 那正好是睡懶覺時候,一開就是半天。他的實驗室是靠埋頭苦干,拼命用功,每人進實驗室時發(fā)一件棉襖,實驗室有一個很大的冷庫,在冷庫里一呆就是半天,純化蛋白。所以這個實驗室訓練很扎實,保證你有好的文章,如果想要早畢業(yè)沒門,至少在實驗室里要泡上6~7年,出來保證有好的出路,學生要是雄心勃勃的,會選擇他的實驗室。如果不想work very hard,你就不要去他的實驗室。另一個是蒲慕明先生的實驗室,這是截然不同的實驗室,平均每三個月?lián)Q一個題目,有很好的idea,做不出來就放棄,連續(xù)做到第6或7個題目,做順了,幾個月就結(jié)題,發(fā)個Nature文章。我后來仔細研究了一下這些文章,特點不是靠死打死拼,是靠自己有力的新穎的思想而取勝的,很多東西都是人家想不到的,一旦被你做出來一定是個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后來我與蒲先生談了這個事情,我說為什么你要選這樣題目,而不選辛辛苦苦地去做總會有結(jié)果的題目,他說做科學有二種人,一種叫紐約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年一次,你要贏這個馬拉松比賽,你要very good,要work very hard,拼命練習,肌肉很發(fā)達,還要起跑快,每個地方都不能失誤。這種科學家叫紐約馬拉松式的,本身條件好,又work very hard,而且起步快。第二種叫做紐約導游,導游在紐約或上海都有,一幫人后面跟著,他拿著一面小旗子,他指向哪兒,一幫人就跟到那兒。他認為這方向走錯了,再朝另一個方向走,大家跟著他走,他不用跑得很快。這種叫做紐約導游,要做一個另路人,要開創(chuàng)新的,不用跑得很快。最后我引用一句杜甫的詩句:語不驚人誓不休。他每個句子都讓人拍案叫絕,句句非常精彩。他不是隨隨便便就寫,也不是天才,但他每次想句子就想跟人家不一樣。下面談一下投稿的基本過程,特別是與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響因子比較高的雜志有關(guān)的一些技術(shù)性問題,也許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實這些雜志的主編,編輯們都經(jīng)常在介紹其政策,評審標準,過程,等等。他們也經(jīng)常來中國訪問。今天我來代替他們介紹一下。一個系列雜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來都是從Cell分出來的。這個雜志的基本特點是它有一個非常強的編委Editorial Board。怎樣的人可以當編委呢?他們往往是有名的科學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夠非??斓貙ν陡遄龀鲈u估。這些科學家也經(jīng)常被選來做評審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雜志社后,都要請該領(lǐng)域的2-3專家看,并匿名寫出評審意見給作者。你不知道是誰寫的,但這些專家會給你提出批評,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做實驗,怎么樣做,這就叫雜志評審。Cell、Neuron、Immunity等這些雜志的評審不少就是編委做的。因為現(xiàn)在雜志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發(fā)表要快,而做編委的專家能很快寫出評審意見來。還有一個特點,Cell等雜志主編,編輯有非常大的權(quán)利,他們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樣去追科學家,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科學會議,當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們會去競爭,會問你,你的文章寫出來了沒有,我保證給你多少時間發(fā)表,等等。另一個系列是Nature衍生出來的,這些雜志的特點是沒有一個編委,但有一個評審專家?guī)? 也就是說誰來評審,不是亂選的。這些雜志主編,編輯也有相當大的權(quán)利。這些是什么人呢?他們一般是讀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實驗室做博士后,這些人也許自己沒有做出什么特別重大的貢獻,沒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們欣賞能力特別好,文筆非常好,寫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們,雖然自己沒有做出什么偉大的工作來,但他們的思想水平學術(shù)水平都相當不錯,看得多,寫得快,Nature、Science的編輯大同小異,都是這樣一批年紀不大的人,很活躍,經(jīng)常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和活動。Science雜志的編輯權(quán)利相對小些,因為他們還有一個編委會editorial board,有相當大的權(quán)利。一般過程是,當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雜志社后,編輯先做一個初審,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夠格,然后他還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編委會的某一個人那里,認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評審。兩道關(guān)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這樣被砍掉了。PNAS雜志是美國科學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壞,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經(jīng)過評審,叫做contribute。院士原來一年可以五篇,后來減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寫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給你發(fā)表,不需要經(jīng)過評審,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學論文應(yīng)該有責任心的。第二種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覺得你的文章不錯,他來給你通訊,投到PNAS雜志,這文章要評審,但是評審專家由院士自己來選。所以這個也不怎么樣。還有一種叫Track C,就象一般雜志,你只要投過去,然后編輯部來給你選一個院士,由他來找評審專家,相對來說,這比較客觀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質(zhì)量就相對好一些。我不是說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權(quán),可以把在其他雜志發(fā)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樣的文章。投稿前先給主編寫一個Email,投石問路,是一種不錯的做法。有些不太出名的科學家,不光是中國,在美國也一樣,編輯不認識也沒聽說過你,有名的科學家評審人也不認識你。先把文章的摘要,用Email先給主編送去。他們一般最晚不超過48小時會給你回Email,告訴你文章可以或不可以投,省得你浪費很多時間。當你有了一定的名聲后,也許就不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投稿時,你還要寫一個做簡單介紹的信,也叫封面信Cover Letters。一般一篇文章會送給23名專家評審,評審后你的論文一般有三種命運,接受,拒絕,或要求修改。一般投Nature、Science等雜志的文章,絕對不會一投就接受。最常見的是,你會接到一封信說,感謝你的投稿,但你的文章不是我們所感興趣的,現(xiàn)在把文章退給你,感謝你對我們感興趣。這種拒絕是大多數(shù),不拒絕是少數(shù),所以拿到拒絕信也不要太難過,不要灰心。還有一種軟拒絕,感謝你的投稿,現(xiàn)在我們不能接受你的文章,假如說你的文章可以做A、B、C的話,我們可以再考慮。雖然是拒絕了,但還是留了一條尾巴,還可以送過來。這第三種情況是最好的,希望你修改,給你每個評審的意見,一般好幾頁,然后再做些什么樣的實驗,作修改,這是你運氣最好的時候,趕快買瓶酒來慶賀一下。然后你花好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去做實驗,做完后,再寫一個為自己辯護的材料說,你要求我做這個東西我做了,你要求我做那個東西我也做了,你還要求我做的東西,我為什么做不到,為自己爭辯。你把這些材料再送去,他認為還不行,然后再送回來,再修改,再送去。正像毛主席說過的,投失敗再投再失?。偻叮敝两邮?。對一流雜志來說,每一百篇文章投過來,65篇文章馬上退回去,只由編輯來初審,不用送出去讓專家評審,在30-35%的文章才拿去送審,其中又有三分之而被淘汰。最終接受率大概10-12%左右,Science、Nature雜志都是這樣。雜志的主編們每天在計算機前做什么事情?多半在寫拒絕信。很多雜志收到論文后幾周之內(nèi)就給你回信說不能接受你的文章。主編們是憑什么這樣快就做決定的? 第一看文章是不是重要,是不是回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第二看是不是有普遍意義。有的文章也許對某一專業(yè)是重要,但不是大家感興趣,一百人中只有20人感興趣,不行。還有,假如你的工作思路,手段,方法非同一般,有與眾不同的東西,會讓編輯眼睛一亮,那也可以。比如中科院神經(jīng)所的周專發(fā)表一篇文章,眾所周知,神經(jīng)突觸傳遞需要Ca2+,但他的文章認為,神經(jīng)突觸傳遞不需要Ca2+,我不知道對不對,但至少是出人意料。是有新聞價值的文章。并不是說這類文章都會接受,但送審的機會是很大的。做編輯或主編是個非常不討人好的事情,一般大家對他們都是咬牙切齒,為什么把我文章拒絕,主編一定是很壞的人。大家都在想最好是我的paper接受,我競爭對手的paper都給他拒絕,其實天下那有這么好的事情,所以編輯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他們天天在寫拒絕信,天天在把人家的希望便成絕望。大家都在詛咒編輯死后要進地獄。說個笑話。羅馬的教皇死后,都要升天堂。有個教皇死了,到天堂去了,看到住在他隔壁的有Nature的主編,他說主編怎么能住在這里,讓我來看看,他發(fā)現(xiàn)主編的房子不錯,裝潢也比他的要好。他要打抱不平,就去找上帝,說我是教皇這樣對我不公平,上帝告訴他,你不要打抱不平了,到我這邊來的教皇少說也有65個,但我還沒有見過科學雜志主編,他是第一個呢(笑)。主編做出初選后,還有個很重要的工作是選擇評審人。那么,他是憑什么去選擇呢?很多人在寫封面信時,往往會自我推薦3-5位他認為比較友善的人來做評審人,編委有時會選其中的一個人,但絕對不會再選第二個人。而且你認為是你朋友的人,不一定會給你說好話,寫好評語。很多資深科學家,審了很多的文章,也有些至少作者認為他是朋友,但他不一定會給作者說好話,他要對科學負責。你的文章實在太爛的話,我不會閉眼說瞎話,我一定會說,你這文章做的不好,我也會拒絕,也會提建議。這跟中國文化不一樣,為了朋友往往是兩肋插刀,可以不管是對還是錯。所以朋友是朋友,在做科研上要有科學道德。最近我有一篇文章要發(fā)表,我一看就知道是我朋友寫的評審,把我的文章說的一塌糊涂,他說你剛剛發(fā)表過一篇好文章,現(xiàn)在把剩下來的數(shù)據(jù)搞在一起,再來一篇,那兒有這么好的事情,不行。我知道是誰寫的,大概能猜出來。我覺得他是我的朋友,他這也是對科學負責,我理解他。象這種文章不要在這么好的雜志再來混一篇。后來我把這篇雜志投到比較差一點的雜志上去。還有一個技巧,就是不讓某人做評審。假如說你覺得那個人可能會對你的工作有偏見,會做不公正的評價的話,你寫信給編輯時,就指出不要那個人做評審,這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寫上10個人的名單,這些人都不能評審,這樣不行,最多只能3—5個人。什么樣的人不能做評審呢?他做的工作與你做的工作非常象,非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