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yàn)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毕嘟?,豕與亥相似。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慎重對待的問題。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shí)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