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① 肉芽組織中一些成纖維細胞; ② 胞漿中含有肌細絲; ③ 除有成纖維細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的收縮功能。 [選擇題 ] A 型題 1. A 2. D 3. D 4. C 5. D 6. B 7. D 8. D 9. A 10. A 11. B 12. D 13. B 14. B 15. D 16. E 17. A 18. B 19. D 20. A 21. B 22. B 23. B 24. A 25. D 26. B 27. C 28. B 29. D 30. B 31. E 32. A 33. D 34. C 35. C 36. B 37. C 38. E 39. D 40. B 41. D 42. B 43. D 44. C 45. A 46. B 47. D 48. A 49. B 50. D 51. D 52. B B 型題 53. A 54. A 55. D 56. B 57. A 58. B 59. C 60. E 61. C 62. A 63. D 64. A 65. D 66. E 67. D 68. E 69. B 70. C 71. A 72. B C 型題 73. C 74. A 75. D 76. A 77. C 78. C 79. B 80. A 81. A 82. B X 型題 83. ABD 84. ABCE 85. AC 86. AC 87. A 88. AC 89. BDE 90. ABD 91. ABCE 92. ABCD 93. ACE 94. ADE 95. AE 96. CDE 97. ACDE 98. AB 99. ABCDE 100. BDE 101. AB 102. BC 103. ABE 104. BDE 105. ABCDE 106. ABCD 107. ABCDE 108. DE 109. ABCDE 110. ABCE 111 . ABCDE 112. BCD 113. ABDE 114. AC 115. BD 116. ABCDE 117. ABCDE 118. ABCDE 119. ABCDE [問答題 ] 1. ① 在生理狀態(tài)下,大多數(shù)細胞處于靜止期( G0 期),細胞增殖周期包括 G1 期( DNA合成前期)、 S 期( DNA 合成期)、 G2 期(分裂前期)和 M 期(分裂期)。 ② 由于不同種類的細胞,其細胞周期的時程長短不同,在單位時間里可 進入細胞周期進行增殖的細胞數(shù)也不相同,因此其再生能力也不同。 ③ 各種細胞有不同的再生能力,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④ 幼稚組織比高分化組織再生能力強;易受損傷的組織及生理狀態(tài)下經常更新的組織再生能力強;除了主要由非分裂的持久細胞構成的組織外,多數(shù)成熟的組織都含有保持分裂能力的靜止細胞,當其受到刺激時,可重新進入細胞周期。 2. 血管形成是以生芽方式來完成的。 ① 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基底膜分解,該處內皮細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芽; ② 隨著內皮細胞向前移動及后續(xù)細胞的增生而形成一條細胞索; ③ 數(shù)小時后便可出現(xiàn)管腔, 形成新生的毛細血管,進而彼此吻合構成毛細血管網。 ④ 增生的內皮細胞分泌 IV 型膠原、層粘連蛋白、纖維連接蛋白,形成基底膜的基板。 ⑤ 周邊的成纖維細胞分泌 III 型膠原及基質,組成基底膜的網板,本身則成為血管外膜細胞,毛細血管的形成完成。 3. 外周神經受損時,如果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然存活,則可完全再生。 ① 斷處遠側段的神經纖維髓鞘及軸突崩解,并被吸收; ② 近側段的數(shù)個 Ranvier 節(jié)神經纖維也發(fā)生同樣變化。 ③ 由兩端的神經鞘細胞增生形成帶狀的合體細胞,將斷端連接。 ④ 近端軸突以每天約 1mm 的速度逐漸向遠端生長,穿過神經 鞘細胞帶,最后達到末梢鞘細胞; ⑤鞘細胞產生髓磷脂將軸索包繞形成髓鞘。 4. 受損組織修復的完好程度不僅取決于受損組織、細胞的再生能力,同時也受許多細胞因子及其它因素的調節(jié),可以概括為: ① 與再生有關的生長因子 當細胞受到損傷刺激后,釋放一些生長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 PD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FGF)、表皮生長因子( EGF)、轉化生長因子( T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等,刺激同類細胞或同一胚層發(fā)育來的細胞增生,促進修復過程,還參與損傷組織的重建。細胞因子可刺激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及膠原合成, 刺激血管再生; ② 抑素與接觸抑制 目前了解甚少,但似乎任何組織都可以產生一種抑素抑制本身的增殖。接觸抑制現(xiàn)象有助于使損傷恢復原狀,不至堆積起來。 ③ 細胞外基質( ECM) 包括膠原蛋白、蛋白多糖、粘連糖蛋白等,其作用是把細胞連接在一起,借以支撐和維持組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近年來研究證明, ECM 能通過調節(jié)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影響組織結構的重新構建。由其提供的信息可調控胚胎發(fā)育、組織重建與修復、創(chuàng)傷愈合、纖維化、腫瘤的侵襲等。 5. 肉芽組織的肉眼表現(xiàn)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鏡下觀察由大量新生的毛細血管、成纖 維細胞及各種炎細胞組成. 肉芽組織的功能:抗感染,保護創(chuàng)面;填平創(chuàng)口或其他組織缺損;機化或包裹壞死組織、血栓、炎性滲出物或其他異物. 肉芽組織的結局:間質的水分逐漸吸收、減少,炎細胞減少并消失,部分毛細血管腔閉塞、消失,少數(shù)毛細血管改建為小動脈和小靜脈,成纖維細胞變?yōu)槔w維細胞,肉芽組織最后形成瘢痕組織等。 肉芽組織中 :① 炎細胞可以抗感染、清除異物,保護創(chuàng)面,巨噬細胞尚可促進組織再生和增生; ② 成肌纖維細胞可使傷口收縮; ③ 毛細血管可提供局部組織修復所需的氧和營養(yǎng),同時也有利壞死組織吸收和控制感染; ④ 肉芽組 織的所有成分有填補組織缺損及機化的功能。 6. 瘢痕組織的形成對機體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 ① 填補并連接創(chuàng)口或缺損,保持組織器官完整性; ② 大量膠原纖維使瘢痕組織的抗拉力較肉芽組織增強,保持組織器官的堅固性。 不利: ① 瘢痕收縮,可引起關節(jié)活動受限,胃腸道、泌尿道等管腔狹窄、梗阻; ② 瘢痕性粘連, ③ 器官內廣泛損傷導致廣泛纖維化玻璃樣變,發(fā)生器官硬化; ④ 瘢痕組織增生過度,形成瘢痕疙瘩。 7 . ① 傷口的早期變化:局部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和血管斷裂出血,數(shù)小時內出現(xiàn)炎癥反應,纖維素凝塊及 痂皮形成以保護傷口。 ② 傷口收縮: 23 日后邊緣的整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向中心移動,傷口縮小。這是由于傷口邊緣新生的肌纖維母細胞的牽拉作用引起的。 ③ 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從第 3 天開始,傷口底部和邊緣長出肉芽組織填平傷口。第 56 天,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纖維,一個月左右瘢痕形成。 ④ 表皮及其它組織再生:創(chuàng)傷 24 小時內,傷口邊緣的基底細胞開始增生,并在凝塊下向傷口中心遷移,形成單層上皮,并在相遇時增生分化為鱗狀上皮。若傷口過大,則需植皮。 8. 一期愈合:傷口創(chuàng)緣整齊、無感染,只有少量血凝塊,炎癥反應輕,表皮再生 2448小時內覆蓋傷口,第 3 天肉芽組織長出, 57 天傷口兩側膠原連接,數(shù)月后形成白色線狀瘢痕。二期愈合:組織缺損大,創(chuàng)緣不整,無法整齊對合或伴有感染,由于壞死組織多,炎癥反應明顯,肉芽組織生成較多,所以愈合時間較長,瘢痕也大。 影響創(chuàng)傷愈合的因素: ① 全身因素: a 年齡 青少年組織愈合快,老年人則慢; b 營養(yǎng) 營養(yǎng)不良,愈合延緩。 ② 局部因素: a 感染與異物 對愈合妨礙甚大; b 局部血液循環(huán) 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時,愈合延緩; c 神經支配; d 電離輻射. 9. ① 血腫形成:骨折早期,血腫形成并凝固,伴輕度炎癥反應。 ② 纖維 性骨痂形成 第23 天,血腫機化并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 ③ 骨性骨痂形成:纖維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細胞,形成類骨組織,后轉變?yōu)榫幙椆恰?④ 骨痂改建或再塑:骨小梁、皮質骨、髓腔的結構重新恢復 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 ① 骨折斷端的及時、正確復位; ② 骨折斷端的及時牢靠的固定;③ 早日進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鍛煉,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應 練習題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 一、 [名詞解釋 ] 1.充血( hyperemia) 2.動脈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3.靜脈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 4.破裂性出血 (rupture hemorrhage) 5.漏出性出血 (leakage hemorrhage) 6.血栓形成 (thrombosis) 7.血栓 (thrombus) 8.栓子 (embolus) 9.血栓栓塞 (emnolism) 10.梗死 (infarction) 11.心衰細胞 (heart failure cell) 12.檳榔肝 (nutmeg liver) 13.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14.透明血栓 (hyaline thrombus) 15.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16.血栓再通 (recanalization) [選擇題 ] ㈠ A 型題 1.局部器官或組織內動脈血輸入量異常增多的現(xiàn)象稱為 A.生理性充血 B.炎性充血 C.淤血 D.被動性充血 E.主動性充血 2.淤血器官主要病變是: A.色暗紅,體積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增強,溫度降低 B.色蒼白,體積增大,切面干燥,功能減退, 溫度降低 C.色暗紅,體積增大,切面濕潤,功能增強,溫度降低 D.色暗紅,體積 增大,切面濕潤,功能減退,溫度降低 E.色蒼白,體積縮小,切面濕潤,功能增強,溫度升高 3.關于肺淤血的記述中,哪一項是錯誤的: A.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 B.肺泡腔內有嗜中性白細胞滲出 C.肺泡腔內有水腫液 D.可發(fā)生漏出性出血 E.可見心力衰竭細胞 4.微循環(huán)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是 A.破裂性出血 B.漏出性出血 C.體腔積血 D.外出血 E.滲出性出血 5.下列哪種疾病引起的出血屬于漏出性出血? A.子宮頸癌 B.主動脈瘤 C.肺結核 D.胃潰瘍 E.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6.靜脈性淤血時局部靜脈血液回流 A.增多 B.減少 C.不變 D.增多和減少交替進行 E.減少,同時伴有左心衰竭 7.右心衰竭可導致 A.肝細胞透明變性 B.檳榔肝 C.肝出血性梗死 D.肝貧血性梗死 E.壞死后性肝硬化 8.檳榔肝的形成是由于 A.肝小葉間靜脈淤血和結締組織增生 B.肝臟出血和肝細胞壞死 C.肝細胞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 D.中央靜脈及肝竇淤血和肝細胞脂肪變性 E.小膽管和結締組織增生 9.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肝及胃腸道 B.肺、腦及胃腸道 C.肝、脾及胃腸道 D.腎、肺及胃腸道 E.脾、肺及胃腸道 10.肺淤血時痰液中出現(xiàn)胞質中含有棕黃色色素顆粒的巨噬細胞稱為 A.支氣管粘膜上皮細胞 B.肺泡上皮細胞 C.異物巨細胞 D.單核細胞 E.心衰細胞 11.血栓形成是指 A.血液發(fā)生凝固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 B.在活體組織內血液發(fā)生凝固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 C.心血管腔內血液成分發(fā)生凝固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 D.在活體的心血管腔內血液發(fā)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相互粘 連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 E.活體組織內紅細胞發(fā)生凝固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 12.混合血栓見于 A.毛細血管內 B.靜脈血栓的尾部 C.動脈血栓的起始部 D.靜脈血栓的體部 E.急性風濕性心內膜炎的瓣膜閉鎖緣上 13.術后早下床活動的目的是: A.促進創(chuàng)口的血液循環(huán)的愈合 B.防止粘連 C.預防靜脈血栓形成 D.預防 DIC E.預防廢用性萎縮 14.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指 A.全身小動脈內有廣泛的血栓形成 B.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內形成了許多血栓 C.微循環(huán)血管內有廣 泛的微血栓形成 D.全身小靜脈內有廣泛的血栓形成 E.全身小動脈、小靜脈內有廣泛的小血栓形成 15.血栓被肉芽組織所取代,這種現(xiàn)象稱為 A.肉芽組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