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練習題 緒論 一、 [名詞解釋 ] ( pathology) ( 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 etiology) ( pathogenesis) ( pathologic changes) ( autopsy) ( biopsy) ( cytology) (experimental 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situ hybridization) (polymeraAse chAin reaction) ( flow cytometry) [選擇題 ] (一) A 型題 ? A. 病因 B. 發(fā)病機制 C. 疾病的治療 D. 病變組織的形態(tài)結構 、代謝變化 ? A. 病理診斷 B. 望診 C. 問診 D. X 線透視 E. 聽診 A. 局部切除 B. 內(nèi)鏡鉗取 C. 深部臟器穿刺 D. 搔刮 E. 以上全是 ,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 可分階段連續(xù)取材,以了解疾病的病理發(fā)展過程 B. 可利用動物研究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 C. 在適宜的動物身上可以復制某些疾病的動物模型 D. 動物實驗的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人體 E. 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藥物或其他因素對某種疾病的療效和影響 A. 活檢 B. 尸體解剖 C. 動物實驗 D. 組織、細胞培養(yǎng) E. 核酸雜交技術 A. 體視學 B. 活檢 C. 核酸分子雜交 D. 電子顯微鏡觀察 E. 組織培養(yǎng) ? A. 藥物對細胞的影響 B. 復制人類的疾病模型 C. 細胞的癌變 D. 病毒復制 E. 染色體變異 8. 脫落細胞學可用來檢查 A. 痰液 B. 尿液 C. 胸腹水 D. 細針穿刺針吸細胞 E. 以上均可 9. 病理形 態(tài)學開端的標志是 A. 自然科學的興起 B. 醫(yī)學科學的興起 C. 器官病理學的創(chuàng)立 D. 從古希臘的 Hippocrates 開始 E. 細胞病理學的創(chuàng)立 A. Magni B. Virchow C. Hippocrates D. 巢元方 E. 張仲景 ? A. 中國 B. 意大利 C. 法國 D. 德國 E. 美國 A. 17 世紀 B. 古希臘 C. 18 世紀中葉 D. 19 世紀中葉 E. 20 世紀中葉 ? A. 唐朝 B.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C. 秦漢時期 D. 19 世紀 20 年代 E. 20 世紀 20 年代 A.原位雜交 B. PCR C. DNA 測序 D.圖像分析 E.重組 DNA (二) B 型題 A. 動物實驗 B. 圖像分析技術 C. 尸體剖檢 D. 活體組織檢查 E. 分子生物學技術 15. 可反映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病理 學研究方法 (三) C 型題 19. 我國病理學工作者對什么疾病的研究在世界上有非常顯著的成績? A. 與基礎學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四) X 型題 ? 病機制 、代謝變化 ,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確的? A. 是一個病變過程 B. 患病機體的形態(tài)結構變化 C. 機體的生理功能 25. 大 力開展尸體解剖的意義在于 B. 積累教學、科研素材 ,提高臨床診斷水平和醫(yī)療質(zhì)量 ? 堿基 對改變(基因突變) 、惡性 [問答題 ] 在醫(yī)學中的地位。 。 。 二、答案 [名詞解釋 ] 1① 一門醫(yī)學基礎學科; ② 研究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變化(形態(tài)、代謝和功能變化); ③ 目的:認識疾病的本質(zhì)和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為防病治病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jù)。 2① 病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 從形態(tài)學角度研究疾??; ③ 研究病變器官的代謝和功能改變及臨床表現(xiàn); ④ 研究病因學和發(fā)病學。 3 研究疾病的病因、發(fā)生條件的一門科學。 4① 即發(fā)病學; ② 在原始病因和發(fā)生條件的作用下,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具體環(huán)節(jié)、 機制過程。 5① 在病原因子和機體反應功能的相互作用下; ② 疾病過程中臟器和組織功能、代謝和結構的變化。 6① 一種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② 對死者遺體進行病理剖驗; ③ 目的:確定診斷、查明死亡原因,提高臨床醫(yī)療水平;及時發(fā)現(xiàn)傳染病和新的疾病;為科研和教學積累資料和標本。 7① 患者機體的病變組織; ② 組織獲取方法: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 ③ 目的:研究疾病、診斷疾病。 8① 病理檢查方法; ② 觀察從組織表面脫落或刮取細胞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細胞; ③ 診斷疾病,尤其是腫瘤的診斷。 9① 利用動物模型和細胞培 養(yǎng)的實驗研究體系; ② 研究復制人體疾病的模型條件下,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變化規(guī)律; ③ 揭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 10① 抗原抗體特異結合 ② 是利用各種標記物連接到抗體 (抗原 )分子上 ,以檢測和定位組織內(nèi)相應抗原 (抗體 )的技術。 11① 利用核酸分子的這種堿基順序配對的互補性,將已知的有同位素標記或生物素等非同位素標記標記的外源核酸與細胞標本內(nèi)的 RNA或 DNA,通過兩者特定堿基順序互補,結合成專一性的核酸雜交分子, ② 經(jīng)放射自顯影或堿性磷酸酶等顯色方法顯示其在細胞內(nèi)的顆粒,以達到在組織、細胞或基因組內(nèi)特異性核苷酸序列的檢測 與定位。 12① 堿基配對互補原則 ② 變性、退火、延伸的循環(huán)過程 ③ 同步擴增到能檢測的 RNA 或DNA 量。 13① 利用游離細胞,采用多種熒光探針,快速定量細胞內(nèi)各種 RNA、 DNA 和蛋白質(zhì)等代謝物及細胞內(nèi)離子水平; ② 主要用于測定腫瘤細胞的 DNA 倍體類型和腫瘤組織中的S+G2/M 期的細胞占所有細胞的比例(生長分數(shù))。 ③ 揭示疾病在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 [選擇題 ] 1. D 2. A 3. E 4. D 5. A 6. E 7. B 8. E 9. C 10. A 11. B 12. E 13. E 14. D 15. C 16 . D 17. B 18. E 19. C 20. C 21. ABDE 22. ABD 23 . ABCDE 24. ABCDE 25. ABCDE 26. ABCDE 27. BCE 28. BCDE 29. ABCDE 30. ABCD [問答題 ] 1① 橋梁作用; ② 以其他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寄生蟲學、 微生物學等為基礎; ③ 為臨床醫(yī)學提供學習疾病的必要理論。 2① 尸體解剖:查明病因,提高;臨床工作質(zhì)量,減少同種疾病的漏診與誤診率;通過尸體 解剖,積累教學、科研素材;幫助解決法 律糾紛等; ② 活檢:及時準確診斷疾病,判斷療效,并能利用活檢組織進行特染、超微結構觀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組織細胞培養(yǎng)對疾病進行深入研究; ③ 動物實驗:復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變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及外來因素如藥物對疾病的影響等; ④ 組織培養(yǎng)和細胞培養(yǎng):可以觀察細胞和組織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了解外來因子對組織細胞的影響等。 3① 流式細胞術 ② 圖像分析技術 ③ 分子生物學技術 ④ 激光共聚焦技術 ⑤ 激光切割技術 練習題 第一章 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 一、 [名詞解釋 ] 1.適應( adaptation) 2.損傷( injury) 3.萎縮( atrophy) 4.肥大( hypertrophy) 5.增生( hyperplasia) 6.化生( metaplasia) 7.變性( degeneration) 8.細胞水腫( Cellular swelling) 9.脂肪變性( 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 10.虎斑心( tigroid heart) 11.心肌脂肪浸潤( 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 12.玻璃樣變( hyaline degeneration) 13.淀粉樣變性( amyloid degeneration) 14.粘液變性( mucoid degeneration) 15.含鐵血黃素( hemosiderin) 16.心衰細胞( heart failure cell) 17.脂褐素( lipofuscin) 18.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 dystrophi calcification) 19.轉移性鈣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20.壞死( necrosis) 21.凝固性壞死( coagulative necrosis) 22.干酪樣壞死( caseous necrosis) 23.壞疽( gangrene) 24.液化性壞死( liquefactive necrosis) 25.纖維蛋白樣壞死( fibrinoid necrosis) 26.機化( anization) 27.包裹( encapsulation) 28.凋亡( apoptosis) 29.髓鞘樣結構 (myelin figures) [選擇題 ] (一) A 型題 1.發(fā)生萎縮的機制是 A.長期受壓 B.營養(yǎng) 不良 C.內(nèi)分泌失調(diào) D.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障礙 E.細胞的蛋白質(zhì)合成減少而分解增多 2.細胞缺氧時最常見的變化是 A.內(nèi)質(zhì)網(wǎng)擴張 B.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核蛋白體脫落 C.線粒體腫脹 D.高爾基小體形成 E.溶酶體增大。 3.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上皮常發(fā)生 A.鱗狀上皮化生 B.移行上皮化生 C.結締組織化生 D.胃體腺化生 E.腸上皮化生 4.下列哪種病變不屬于細胞、組織的適應性變化? A.萎縮 B.肥大 C.發(fā)育不全 D.增生 E.化生 5.細胞內(nèi)出現(xiàn)下 列哪種色素表示細胞萎縮? A.膽色素 B.瘧色素 C.脂褐素 D.黑色素 E.含鐵血黃素 6.下述哪種情況最易致腦萎縮? A.顱內(nèi)壓升高 B.腦膜刺激征 C.腦膿腫 D.腦動脈粥樣硬化 E.頸內(nèi)動脈栓塞 7.風濕性肉芽腫中的壞死為 A.干酪樣壞死 B.固縮性壞死 C.液化性壞死 D.纖維素樣壞死 E.壞疽 8.萎縮的腦體積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