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平淡之中有醇美,這一風格的形成,既源于詩人的秉性貴。物我合一的境界。他的作品在我國文學史上閃耀著不同的異燦,具有獨特的價值。陶淵明的《雜詩》第5首、《飲酒》第5首、《歸園田居》第1首、《讀山海經(jīng)》第10首、《詠荊軻》等詩,比較重視他那些平易自然,富于田園風味的陶逸詩。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產(chǎn)生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其實,陶淵明之所以偉大,正在于他作品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并不限于某一題材。從現(xiàn)存的陶詩來看,其中既有許多。優(yōu)美的田園詩,也有一些激昂慷慨的詠史詩。托邦理想的《桃花源詩》等。他的曾祖是東晉初年的名臣陶侃,官至大司馬,陶侃在晉代并非出身高門,只是憑著他的才能取得。高位,在陶侃死后,家庭就趨于沒落。子孫,和襲封長沙公的族人已是“昭穆既遠,以為路人”了。同時,陶淵明又抱有高尚的志節(jié),不愿與。意,欲辨已忘言。大自然的向往,正意味著對仕途、官場的厭惡。象渾雄,難以句摘”,此詩可以算是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