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D 反社會人格障礙23.應激理論最早是由加拿大生理學家( )通過自己的研究而提出來的。A 拉扎魯思 B 塞爾耶 C 斯金納 D 米勒 24.精神活性物質濫用的界定是指( )A 每天飲用三杯白酒或四杯啤酒 B 因精神性物質的濫用而破壞了自己的學業(yè)、職業(yè)及人際關系 C 每天攝入某種精神活性物質 D 每周大量攝入某種精神性物質25.意向活動與常情相悖,使人難以理解,稱為:( )A意向倒錯 B意向矛盾;C意向沖突26.中度精神發(fā)育遲滯,智商在:( );;C2034;27.有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fā)生或必定不會發(fā)生的信念,這種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 )A 絕對化要求 B 過分概括化 C 糟糕至極 D 防御反應28.1960年代“反精神病學”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 B 沙可 C 沙茲 D 麥斯麥29.最早創(chuàng)造出系統(tǒng)脫敏治療技術的是( )。A 瑪麗瓊斯 B 約瑟夫沃爾普 C華生 D斯金納30.與成人不同的是兒童抑郁往往在情緒障礙之外還表現出( )A 行為障礙、如多動攻擊等 B 依賴性增加 C 認知功能減退 D 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31.最常見的精分幻覺形式是( )的。A 聽覺 B 視覺 C 嗅覺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2.大約有( )的孤獨癥患者患有某種程度的精神發(fā)育遲滯。A 10% B 55% C 75% D 85%33.兒童學習障礙最根本的特征是學習成績( )。A 高于其年齡、IQ與受教育程度所達到的水平 B 低于其年齡、IQ與受教育程度所應達到的水平 C 年年下降 D 比50%的同齡兒童低34.研究發(fā)現,影響睡眠障礙的生物學因素與非生物學因素( )。A 直接相關 B 間接相關 C 毫無相關 D 相互作用35.強迫癥與強迫型人格障礙( )。A 彼此重合,前者包括了后者的所有特征 B 彼此區(qū)別很大,后者并不具備前者的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 C 毫無相關 D 二者完全等同36.許多疾病雖然是生物學性質,但受到的影響( )A 心理因素 B 行為選擇 C 應激 D 前三者都包括37.界定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的兩個重要標準是( )A 復發(fā)、戒斷反應 B 耐藥性、戒斷反應 C 復發(fā)、耐藥 D 復發(fā)、戒斷反應、耐藥性38..兩種或幾種不同人格在同一個人身上輪流出現,屬于:( )A、人格解體;B、多重人格;C、交替人格。39.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交退縮”的臨床表現是:( )A、回避集體活動,喜歡獨處;B、樂于與人交往,但被動;C、能與人主動交往,但膽小怕事。,但對疾病以前的經歷的記憶保持良好,是指:( A )A、順行性遺忘;B、逆行性遺忘;C、近事遺忘;D、遠事遺忘41.導致抑郁癥患者自殺的根源主是在于:( )A、心境抑郁;B、興致缺失;C、悲觀失望,自責自罪42.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礙稱之為:( )A、精神失常;B、心理紊亂;C、邊緣狀態(tài)43.心理疲勞主要表現為:( )A、肌肉疲勞;B、精神疲乏;C、體虛乏力“心境抑郁”的臨床特點是:( )A、晝輕夕重;B、晝重夕輕;C、晝夕無輕重之分45.“逃學”在青春挫折綜合癥中屬于:( )A、青春煩惱;B、青春社交障礙;C、青春脫逸行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