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元。每年中國游客為巴黎春天百貨公司帶來1 000萬歐元營業(yè)額[12]”。通過對處于長江三角洲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從業(yè)者和居民與外來旅游者的交互認知調研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的認知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往往以先入為主的印象來審視對方,并多采取“文化定勢感知”的態(tài)度,易產生旅游偏見;二是從業(yè)人員和居民對與本土社會和文化差異較大的旅游者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當?shù)芈糜螐臉I(yè)人員和居民大多認為美國人富有、豪爽、易打交道;德國人相對呆板、不太容易溝通;黑色人種可怕;日本人重禮儀、卻不實在;韓國人樸實,但暴躁缺少禮貌等等。這些感知和認知大都是由實際接觸和“定勢感知”兩個渠道得來的結論,不論是否正確或屬實性有多少,大部分已成為一種“文化定勢感知”。這些“定勢感知”中有正確的,有些是帶有偏見的。偏見會使人們盡量避免或撤出與不喜歡人群的接觸,就會影響人們對其做出正確的判斷,形成錯誤的印象,將使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交互”無法進行。因為,這些“定勢感知”過于簡單化、概括化或夸大化,有些是建立在半真實的、扭曲的或想象的前提下,并不斷被重復和加深,最后經(jīng)常被認成真理。同時,發(fā)現(xiàn)“定勢感知”忽略了個體差異,認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所有成員都擁有完全一致的特點。因此,“定勢感知”和偏見的認知取向對跨文化旅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需要我們對其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表1),這是我們在國際旅游大舞臺上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需要。旅游者因受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與影響,一般具有兩大不同類型的價值觀和旅游行為取向:群體取向與個體取向,即適度旅游與探索(險)旅游。以日韓和港澳臺為代表的東方人受中國儒家為代表的文化影響,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上追求整體性和綜合性,認為個體是群體的一員,提倡個表1 The four development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08內容特征異同狀況東方旅游者比例/%西方旅游者比例/%、:根據(jù)旅游市場調研整理。人與群體和諧一致,強調群體價值,每一個作為團體中的一員都為了不被排除在“圈外”而努力,在穿著、舉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從眾”的準則。在旅游觀念上注重旅游倫理,講究“游必有道”,他們注重自己內心的感受。在旅游行為上提倡適度旅游、“求穩(wěn)”(%),反對過于張揚和冒險;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人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認為個體的存在是群體存在的前提,重視獨立性、邏輯性、差異性,推崇個人主義。在旅游觀念上,西方人追求自由、冒險和自我實現(xiàn)的個體取向(%)。這種個體意識,表現(xiàn)在旅游行為上就是崇尚探險旅游,喜歡特立獨行,喜歡表現(xiàn)自我。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東方人長于總體把握,而西方人長于條縷分析;東方人強調群體(國際旅游團體占70%以上),西方人注重個體(國際旅游團體占47%左右);東方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等等,這些典型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旅游過程上也具有較為明顯的特點。西方旅游者要求每天的游覽內容要少而精,旅游速度要慢,時間要晚出早歸,觀光要突出休閑性(%)。與此相反,東方人的旅游具有“定型化”特征,旅行社事先都制定了詳細計劃,在出發(fā)前召開旅游說明會,每天的觀光日程是早出晚歸,而且很多人愿意參加這種“游有所值”的團體旅行,因為知道詳細而周密的旅游計劃,使他們安心并得到高質量服務的保證(%);在旅游購物方面,法國、意大利人購物的頻率最低(%),而中、日、韓國人則頻率最高(%);在飲食方面,韓國人最愿意吃母國的風味(89%),而美國人則愿意嘗試具有當?shù)靥厣氖澄铮?);日本人比較信賴導游(78%),而法國、意大利人對旅游從業(yè)人員的信賴度較低(%)。,為了自我放松,自我充實和感受異質文化的熏陶,短暫離開常住地來到異質文化旅游目的地時,他們希望廣泛、深刻地接觸當?shù)匚幕瘍忍N,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旅游動機,不愿意僅限于導游的幾句導游詞,或匆匆拍張照就走,不愿只是享受某些事先排練好的所謂有參與性的民俗表演,而是渴望走近當?shù)匕傩眨タ床唤?jīng)修飾過的社會生活,去與他們交談、探尋未經(jīng)“人工美化”的古跡真貌[13]。通過市場調查和實地訪談調研發(fā)現(xiàn),在旅游交互習性方面,東西方旅游者基本都是以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作為參照系數(shù)去選擇旅游目東西方旅游者價值、行為取向差異比較項目東方旅游者西方旅游者價值取向重集體、求和諧、團體一員重個性、重競爭、喜愛自助旅游利益觀主張重義輕利、淡化物欲推崇個人價值至上、物質至上思維方式重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