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形與神的關系 ? “形似” alike in form/ formal similarity, 指譯文與原文在形態(tài)、結構、排列、辭格等方面的相似。 “神似” alike in spirit/ spiritual similarity:就是傳達原作的精神,透過字面,把字里行間的意韻曲達以出。 重神似不重形似:大膽地擺脫原文形式,著意追求譯文與原文的“神似”。例如: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她出生時嘴里銜著一個銀勺子。 她出生在富貴之家。 形似的層次 ? 音素詞素層次上的相似 ? 字詞層次上的相似 ? 成語習語的相似 ?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 1. 一個孩子是個孩子, 兩個孩子半個孩子,三個孩子不算孩子。 ? 2.一個和尚擔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 3.一個孩子好調教,兩個孩子瞎胡鬧,三個孩子亂了套。 ? 句子層次上的相似 ? 段落章節(jié)層次上的相似 ? 體裁樣式上的相似 ? 風俗習慣以及人物景致描寫的相似 段落章節(jié)層次上的相似 ? I can lick you ! ? I’ d like to see you try it. ? well, I can do it. ? No, you can’ t, either. ? Yes, I can. ? No, you can’ t. ? I can. ? You can’ t. ? Can. ? Can’ t. ? 我有本事揍你一頓! ? 我倒想瞧瞧你是咋個揍法。 ? 哼,我還敢動手。 ? 諒你也不敢動手。 ? 我敢。 ? 你不敢。 ? 我就敢。 ? 你就不敢。 ? 就敢。 ? 就不敢 ? 神似是指譯作與原作在風格、意境及神韻上的相似。 大多數情況下 , 風格、意境及神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神似對譯者的要求: ? 神似要求譯者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要有駕馭語言的能力,要有相當的人生經驗及個性。 錢鐘書:“化境” ? 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紀有人贊美這種造詣的翻譯,比為原作的 “投胎轉世”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軀殼換了一個,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換句話說,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象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里決不會讀起來象經過翻譯似的。 中國翻譯理論小結 ? 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