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jiǎn)介】
比旋光度:以 1mL 中含有 1g 溶質(zhì)的溶液,放在 1 dm 長(zhǎng)的旋光管中測(cè)出的旋光度。 ( 5) 對(duì)映異構(gòu)體: 互為實(shí)物和鏡像關(guān)系的異構(gòu)體。 非對(duì)映異構(gòu)體:不是互為實(shí)物和鏡像關(guān)系的異構(gòu)體。 ( 6) 外消旋體:等量的左旋體和右旋體組成的混合物稱為外消旋體。 內(nèi)消旋體:分子中有手性碳,但是沒有旋光活性的物質(zhì)。 ( 7) S 和 R:在手性碳原子所結(jié)合的四個(gè)基團(tuán) a、 b、 c、 d 中,若 a b c d,從 d 的對(duì)面看 a、 b、 c 基團(tuán)順序,如果是順時(shí)針方向,則此手性碳的構(gòu)型是右旋 R 型;反之為左旋 S 型。 ( 8) + 和 –:使偏振光振動(dòng)平面右旋叫“ +”,左旋的叫“ ”。 62 ( 1)、( 2)、( 3)和( 4)有旋光異構(gòu)體。 ( 1) C 2 H 5B rC H 2 O HH *( S ) 2 溴 1 丁 醇C 2 H 5HC H 2 O HB r *( R ) 2 溴 1 丁 醇 ( 2) C 2 H 5IC 3 H 7H *C 2 H 5HC 3 H 7I *( S ) 3 碘 己 烷 ( R ) 3 碘 己 烷 ( 3) C O O HC lH *C O O HC lH *HC O O HC lC O O HC l H* *( 2 S , 3 R ) 2 , 3 二 氯 丁 二 酸 ( 2 S , 3 S ) 2 , 3 二 氯 丁 二 酸內(nèi) 消 旋 體C O O HHC l *C O O HH C l*( 2 R , 3 R ) 2 , 3 二 氯 丁 二 酸外 消 旋 體( 4) C 2 H 5C lH *C H 3H C H 3C 2 H 5HC l *C H 3H 3 C H( S ) 2 甲 基 3 氯 戊 烷 ( R ) 2 甲 基 3 氯 戊 烷 63 ( 1 ) ( 2 ) ( 3 ) ( 4 )P h O HC H 3H H3 CC l HC H 3HB rP hHHC 2 H 5H C H 3C H 2 O HHH OC H 3H O H 64 ( 1) 否 ( 2)否 ( 3)否 ( 4)對(duì) ( 5)對(duì) 65 S R對(duì) 映 體( 6 )( 1 ) ( 2 )( 3 )( 5 )H B rC H3C lH C lC H3B rH O HC H3C H3H HC H3C H2O HH O HC H2O HC H2O HH O HC H2O HC H2O H( 4 )HH O O CHC O O HHH O O CC O O HHH B rC H3C H3H C lH C H3C lC H3H B rC O O HHC H3C2H5C O O HH3CHC2H5官 能 團(tuán) 位 置 異 構(gòu) 體相 同 分 子 順 反 異 構(gòu) 體非 對(duì) 映 體S R對(duì) 映 體 66 ( 1)無 ( 2)無 ( 3)有 ( 4)無 ( 5)有 ( 6)無 67 ( 1) 為外消旋體,旋光度為 0。 ( 2) + 186。 68 ( 1 ) ( 2 )t B uC H 3( 3 )i P rC H 3( 4 ) O HC H 2 C H 3( 5 ) t B uB rO H 69 ( 1 ) C O O HH O O CH O O CC O O HC O O HH O O C( 2 )HO HHC H ( C H3)2HH3CH( H3C )2H CO HHHC H3HHO HC H ( C H3)2HH3CH( H3C )2H CHH OHC H3HHO HC H ( C H3)2C H3HH( H3C )2H CHH OC H3H 610 ( 1 )( 2 )C H 3H O C lH 3 C C C C H 3C l 2 B r2( 3 )C H 3稀 , 冷 K M n O 4 液O HC H 3HC l( 主 )+ 對(duì) 映 體C lH 3 C C lC H 3B rB rH 3 CC lHC H 3++ 其 對(duì) 映 體 其 對(duì) 映 體B rB rC H 3C lHC H 3H OHO HC H 3HH OC H 3O H+ 611 C H 3H 3 C B r 2H HC H 3H 3 CB rHH 2 Oa b途 徑 a :H 3 CHO+H 2B rH 3 CH H+H 3 CHO HB rH 3 CH HO HC H 3B rC H 3HC H 3B r HC H 3H O H途 徑 b : H+B rHC H 3HC H 3O HC H 3H O HC H 3B r HB rH 3 CHO+H 2H 3 CHB rH 3 CHO HH 3 CH二 者 互 為 對(duì) 映 異 構(gòu) 體 612 A C H 3 B*O OH H* 613 HC H 2 ( C H 2 ) 6 C H 3C H 3 ( C H 2 ) 1 1 C H 2H 614 ABC 8 H 1 2C8H1 8CDC 8 H 1 4C 8 H 1 4HH 3 C HC HH 3 CC C C H 3*C H3C H2C H2C H C H2C H2C H3C H 3HH 3 C HC H 3*H HC H 3HH 3 C HC H 3H C H3H 第七章 參考答案 問題 71 ( 1) 2甲基 2溴丁烷;叔鹵代物 ( 2) 3, 3二甲基 4碘 1丁炔;伯鹵代物 ( 3) 3氯 1, 4戊二烯;仲鹵代物 ( 4)氯苯;乙烯型鹵代物 ( 5) 5氯 2庚烯;烯丙型鹵代物 ( 6) 4溴環(huán)戊烯;仲鹵代物 問題 72 用 AgNO3/醇來鑒別。其中( 1)在室溫下有沉淀產(chǎn)生,( 2)不反應(yīng);( 3)在加熱條件下有沉淀產(chǎn) 生。 問題 73 ( 1 ) ( 2 )C H 3 問題 ( 1 )( 2 )C H 3 O N O 2H 3 C C H 2 C H 3N H 2( 3 ) H 3 C C H 2 CC H 3C H 3DH 3 C C H 2 C H 3H 2 N 問題 75 ( 1) SN2。甲基體積小, I 為非常好的離去基團(tuán),有利于 SN2 反應(yīng)。 ( 2) SN1。 +C(CH3)3 穩(wěn)定,有利于 SN1;叔丁基體積大,不利于親核試劑從碳氯鍵背向進(jìn)攻,不利于 SN2 反應(yīng)。 ( 3) SN1。水的極性大,親核試劑較弱,可按 SN1 進(jìn)行反應(yīng)的過渡態(tài)產(chǎn)生穩(wěn)定化作用,降低了反應(yīng)的活化能。 思考題 76 對(duì)于 E1 歷程,主要是由于 叔鹵代烴所 生成的叔碳 正離子最穩(wěn)定,其次為仲碳正離子,伯碳正離子最不穩(wěn)定。 此外,碳 碳雙鍵( C=C)上烴基越多,則消除產(chǎn)物烯烴越穩(wěn)定,也就愈容易生成。因此,鹵代烴按 E1 歷程發(fā)生反應(yīng),其活性順序是叔鹵代烷活性最高。 在 E2 歷程中,堿試劑進(jìn)攻 β碳原子上的氫原子。 α碳原子所連烴基的空間位阻因素對(duì)于堿試劑進(jìn)攻 β碳原子上的氫原子的影響不大。此外,叔鹵代烴發(fā)生消除后所生成的烯烴的相對(duì)穩(wěn)定性高。因此,叔鹵代烴按 E2 歷程發(fā)生消除反應(yīng)的活性較大。 思考題 77 3 4 5 2 6 1 習(xí)題 71 ( 1 ) ( 2 ) ( 3 ) ( 4 )( 5 ) ( 6 ) ( 7 ) ( 8 )( 9 )C H C l 3 C H2 C lB r C H 3 C C H 2 IC H 3C H 3B r 1 氯 1 丙 烯 叔 丁 基 氯 1 , 2 二 氯 乙 烷反 1 , 2 二 氯 環(huán) 己 烷 72 C l1 氯 戊 烷 ( 伯 )C l*C l*C lC l*C l*C lC l2 氯 戊 烷 ( 仲 )3 氯 戊 烷 ( 仲 )3 甲 基 1 氯 丁 烷 ( 伯 )2 甲 基 1 氯 丁 烷 ( 伯 )2 甲 基 3 氯 丁 烷 ( 仲 )2 , 2 二 甲 基 1 氯 丙 烷 ( 伯 )2 甲 基 2 氯 丁 烷 ( 叔 ) 73 ( 1 )( 2 )( 3 )( 4 )( 5 )( 6 )( 7 )O HM g B ri ) i i ) H C C M g B rN H 3+B r 溴 化 正 丁 銨C NC H 3 ( C H 2 ) 2 C H 2 N O 3+ 74 ( 1) SN2;( 2) SN1;( 3) SN2;( 4) SN1;( 5) SN2;( 6) SN2 75 寫出下列反應(yīng)的主要產(chǎn)物。 C 6 H 5 C H 2 C lM g C O 2 H+H 2 OC H 3 C H 2 C H 2 C H 2 B rN a O HH 2 O( 1 )( 2 )( 3 ) C H 3 C H 2 C H 2 C H 2 B rN a O H / 醇( 4 ) B rN a C N H +H 2 OC 6 H 5 C H 2 M g C l C 6 H 5 C H 2 C O O M g C l C 6 H 5 C H 2 C O O HC H 3 C H 2 C H 2 C H 2 O HC H 3 C H 2 C H C H 2C N C O O H ( 5 ) C H3C H2C H C H3B r+H3C CC H3C H3O N a( 6 )C H3C l+ H2OO H( 7 )C H3C l N a O H / 醇加 熱( 8 )H3CN a O H / 醇加 熱C l( 9 ) C H3C H2C H C H2C H C H C H3B rN a O H / 醇( 1 0 )C HC H2C lC H B rK C NSN2C H3C H2C H C H2C H3O HH3CC H3C H3C H2C H C H C H C H C H3C HC H2C NC H B r 76 ( 1) C6H5CH (CH3)Br C6H5CH2Br C6H5CH2CH2Br ( 2) (CH3)3CI (CH3)3CBr (CH3)2CHBr ( 3) (CH3)3CBr (CH3)2CHBr CH3CH2CH2Br 77 ( 1) CH3CH2CH2I 比 CH3CH2CH2Cl 反應(yīng)速度快。因?yàn)?I 更容易離去。 ( 2) CH3CH2CH(CH3)Br 的速度更快一些。因?yàn)樵撐镔|(zhì)的中心碳原子(仲碳)的空間位阻與叔碳原子相比更小。 ( 3) CH3CH2CH2Cl 的速度更快一些。因?yàn)樗遣却鸁N,而后者是烯基氯,分子中存在pπ共軛, CCl 鍵更強(qiáng)一些。 78 ( 1 ) O H P C l 3 C l M g ,無 水 乙 醚 M g C l ( C H 3 ) 3 C C l C ( 2 ) C H 3 C l M g ,無 水 乙 醚 C H 3 M g C lB r ( 3 ) B r 2 / F eB r M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