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cultural other)中獲得認同本土文化的自戀體驗”,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譯淪為殖民者進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因此,韋努蒂主張用異化翻譯來抵抗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目的是要發(fā)展一種抵抗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 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在試圖遏制種族中心主義這個層面上,異化翻譯在當今的國際事務中作為一種戰(zhàn)略上的文化干涉,用來反對擁有霸權的英語國家,反對它們使世界上其他國家卷入其中的不平等文化交流, 有利于民主的地緣政治關系。但是韋努蒂忽略了翻譯的文本類型和目的語讀者的審美需求,在抵抗文化霸權方面也有局限性。韋努蒂的異化策略僅適用于文學文本翻譯,正如他自己所說::“ The emphasis i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a broad sense( mainly poetry and fiction but also including biograph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mong other genres and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 sciences), as opposed to ‘ technical’ translation ( scientific,legal, diplomatic, mercial) .”( Venuti, 1995: 41)在文學翻譯中,異化翻譯策略可以通過向目的語讀者展示源語的文化而實現交際的目的。但是 對于其他文本類型,如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其目的旨在向目的語讀者傳遞知識和交流信息,因此這類文本讀者對于語言及文化的差異關注度或敏感度也會較少。所以在談到異化翻譯的使用范圍時,必須要考慮到翻譯的文本類型和目的語讀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關于異化和抵抗式翻譯的規(guī)定性主張適用于美國等西方強國,不適用于經濟和文化地位處于弱勢國家的翻譯。韋努蒂的異化理論主要關注的是非英語譯為英語的翻譯過程, 他認為從弱勢國家語言譯為強勢國家語言,應保留源語語言的特色及其差異性。但弱小國家如果采用抵抗式翻譯策略,將英語譯為非英語,從某種程 度上來說,是幫助強勢國家入侵弱勢國家,勢必導致弱勢文化獨立和文化地位的進一步瓦解,因此韋努蒂的異化觀也具有一定意義的局限性。 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韋努蒂的異化策略可以很好地促進兩個國家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所蘊涵的異域文化特色,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異域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內容,感受異域文化,領略異域風情。同時,異化翻譯還能極大地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有助于讀者擴大視野,吸收新鮮養(yǎng)分,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不過,這種異化翻譯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應對其進行批判的繼承。當采用異 化翻譯策略時要考慮到具體的文本類型、讀者需求和社會情境,不能盲目跟風,盡量避免種族中心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情結。 2. 尤金?奈達的相關翻譯理論是什么? 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為使源語 (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語 (target language)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 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 (郭建中 ,2022)。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皠討B(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 1. 詞匯對等; 2. 句法對等; 3. 篇章對等; 。 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tài)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 源語的文化內涵。 ? 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 國外的翻譯流派有哪些? 西方翻譯理論研究分為三個學派:文藝學派,語言學派和文化學派。文藝學派主要指二戰(zhàn)以前的翻譯研究,這一時期的理論比較零散,討論的焦點是直譯和意譯,形式和內容,注重翻譯的效果,追求譯文的文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由于文藝學派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在此背景下語言學派應運而生。語言學派建立在索緒爾、喬姆斯基、布龍菲爾德的語言學理論之上,其開山之作是雅格布森的《翻譯的語言觀》,此文第一次將語言學、符號學引進了翻譯研究中。語言學派注重分析原文本,強調譯文與原文的等值。六七十年代,語言學派日漸成熟,出現了奈達、紐馬克等翻譯理論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語言學派認為翻譯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過于注重原文文本的分析,忽視了審美及文化因素,這些研究的不足阻礙了翻譯學的全面發(fā)展。八十年代后期,翻譯理論進入第三階段,有了強烈的學科意識,翻譯被視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出現了文化轉向。 尤金?奈達 ( 1976) 根據各流派所關注的焦點將當代翻譯理論分為四個基本流派 : 語文學派、語言學派、交際學派和社會符號學派 (埃德溫?根茨勒 ( Edward Gentzler) 在其專著《當代翻譯理論》 (1993)中 , 根據二戰(zhàn)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的發(fā)展狀態(tài) , 依據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據的理論來源將當代譯論劃分為“美國翻譯培訓派”、“翻譯科學派”、“早期翻譯研究派”、“多元體系派”和“解構主義派”五大流派。香港學者張南峰、陳德鴻 ( 2022) 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中將西方翻譯理論流派分為語文學派、詮釋學派、語言學派、目的學派、文化學派和解構學派六大學派。 國內學者也有過類似的嘗試。潘文國以有無翻譯學學科意識為標準把西方翻譯研究史分為傳統(tǒng)、現代和當代三 個階段。他把傳統(tǒng)階段的翻譯理論看成是“文藝學派” , 現代階段看成“語言學派”或“科學學派” , 把當代階段的翻譯研究劃分為“翻譯研究學派”、“解構”學派 ( 或譯者中心學派 ) 和“后殖民主義”學派 ( 或政治學派 ) 三類 , 而翻譯研究學派之下又細分為“多元系統(tǒng)”學派、“描寫”學派、文化學派和“綜合”學派四個亞類。蔣驍華根據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的新特點 , 認為目前主要存在文化學派和語言學派兩大派別 李文革在《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中把西方翻譯理論劃分為 : 文藝學派、語言學派、翻譯研究學派 ( 早期的翻譯研究學派、多元 系統(tǒng)學派、描寫學派、文化學派、綜合學派以及女權主義、“食人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 ) 、闡釋學派、解構學派 ( 德里達、本雅明和韋努蒂的翻譯思想 ) 、美國翻譯培訓學派、法國的釋意派七大流派 5. 中國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與翻譯標準是什么? 最先明確地提出“信、達、雅”這一標準、魯迅“寧信而不順”的直譯。傅雷先生從原作與譯作的語言形式上,從原作者到譯作者的經驗上,從作品反映的時代上,從原作與譯作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習俗上和原作與譯作體式上給出了翻譯的最高標準度 —— “神似”。 錢先生把本來屬于我國古典美學的“境界”這 個概念,引用到翻譯領域,指出“境界”是各門學科的一個共性,詩心、文心和譯學相通。他把文學翻譯理論劃人文藝美學范疇,這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些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格,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 “化境”說從淵源上講與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一脈相承。“化境”原指藝術造詣達到精妙的境界,在翻譯中,指原作的“投胎轉世,脫去凡胎,換成仙體”。同時,還肯定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化”是翻譯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作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追求的是一種忘我的審美愉悅境界。到錢鐘書的“化境”為止,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發(fā)展到了最高的程度。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化境”或“忠實”可以作為翻譯的最高標準 三個字概括:信、達、雅。信是忠實原文,達是表達通暢,雅是翻譯出來的東西要有美感 07 本《翻譯理論與實踐》考試理論部分復習提綱 一、翻譯定義: 1. 張培基 ——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 3. 劉宓慶 —— 翻譯的實質是語際的意義轉換。 4. 王克非 ——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字 所蘊含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 5. 泰特勒 —— 好的翻譯應該是把原作的長處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以使譯入語所屬國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領悟、強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語言的人所領悟、所感受的一樣。 6. 費道羅夫 —— 翻譯就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在內容與形式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中所業(yè)已表達出來的東西準確而完全地表達出來。 7. 卡特福德 —— 翻譯的定義也可以這樣說:把一種語言( 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種語言( 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來加以代替。 8. 奈達 —— 翻譯就是在譯入語中再現與原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物,首先就意義而言,其次就是文體而言。 9. 巴爾胡達羅夫 ——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語言產物在保持內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的語言產物的過程。 紐馬克 —— 通常(雖然不能說總是如此),翻譯就是把一個文本的意義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譯入另一種文字(語言)。 10. “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 譯入語 )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語 ),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or translating is a 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譯標準 1. 翻譯的標準概括為言簡意賅的四個字:“忠實( faithfulness)、通順( smoothness)”。忠實指的是忠實于原文。通順指的是譯文的語言必須合乎規(guī)范、通俗易懂。 2. 嚴復對翻譯曾經提出“信( faithfulness)、達( expressiveness)、雅( elegance)”的標準:“譯事三難:信、達 、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3. “泰特勒三原則”:( 1)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position.”( 1)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 2)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屬于同一性質;( 3)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保ㄗT載喜, 2022)泰特勒指出,這三項原則是好的翻譯所必備的條件,它們次序的排列是恰當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順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要犧牲某一個原則就要注意到它們的次第和比較上的重要性,決不能顛倒主次,以犧牲思想內容的忠實來求得譯文的優(yōu)美和流暢。 4. 前蘇聯(lián)語言學派代表人物費道羅夫他在《 翻譯理論概要》中提出了“翻譯等值”理論 :“翻譯就是用一種語言把另外一種語言在內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統(tǒng)一中所業(yè)已表達出來的東西準確而完全地表達出來”。 5. 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他對翻譯所下的定義 : 所謂翻譯 , 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 , 首先是意義 , 其次是文體。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