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 )占首位。,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55.( C )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的?!钡南乱痪涫牵? A )A.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的思想出自( B )A.《學記》 B.《論語》 C.《四書集注》 D.《孟子》49.“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 B )A.《論語》 B.《學記》 C.《尚書》 D.《孟子》50.《學記》上說:“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約之以禮。,君子學以致其道。 4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主張( B ) 39.“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 就是《學記》強調的( C )?!狈从沉私虒W的( D )。 ( A )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 A ) 1《學記》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君子學以致其道?!斌w現(xiàn)了孟子的( D )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思想最早出自( A ) A.《論語》 B.《學記》 C.《四書集注》 D.《孟子》6.《學記》上說:“不陵節(jié)而施。一、單選題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學?!?、《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知先行后“觀點一致。(√)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論。()、知與行相結合的教育理論。( ) (√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結果。(√ )“德藝同厚”。(√ ),為學應當從博學開始,進而使博學與專精結合起來。(√ )47.“讀書,須有次序……然后將全章反復抽繹玩味。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 )4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41.“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 √ )38.《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治亂的關系,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修養(yǎng)的目標。( √ )36.《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 ):“喜歡學習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實行就接近于仁愛,知道廉恥就接近于勇。”中的“瑑”應讀zhu243。性待教而后善。( √ )。( √ )( √ )。( √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X )。( √ )6.《論語》是一部對話體散文。( X ),亞圣是孟子,他們合稱孔孟。 、博學與專精結合“朱子讀書法”。 ,也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教育實踐家。 ( ABC )。 ( AB ) ( ABC ) ( ABCD )“積”“漸” 、見、知、行結合 C.“虛壹而靜”,專心有恒 ,兼陳中衡( BCD )三個部分。 2梁啟超在《欲強中國必興學校》中指出救亡圖存必須以(D)為本源。A 梁啟超 B王夫之 C 譚嗣同 D 黃宗羲5“學非有礙于思”是說( C )A 學對思有妨礙 B思對學有妨礙 C學對思并無妨礙 D思對學并無妨礙 ”中“士”理解為( D )A勇士 B 戰(zhàn)士 C人民 D人才在對老師職責的看法上,與韓愈最為接近的是( D )A 梁啟超 B王夫之 C 譚嗣同 D 黃宗羲4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不包括( A )A《廣師說》 B《取士下》 C《學?!? D《取士上》4黃宗羲認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徑A窮經 B致知 C適用 D獨創(chuàng)4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書院》和( C )A《廣師說》 B《取士下》 C《習性諸論》 D《取士上》4王夫之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 D )A只講天理 B只講人欲 C只講天理,不講人欲 D既講天理,有講人欲4王夫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 D )A只重視學 B不重視實踐 C只重視教 D必須重視實踐4“學校,所以養(yǎng)士也。 梁啟超的籍貫是( B )A 廣西 B 廣東 C 浙江 D福建在學與思的認知上,與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觀點相近的是( A ) A 王夫之 B梁啟超 C顧炎武 D 黃宗羲“少年智則國智”后應接那一句( C )A少年強則國強 B少年勝則國勝 C少年富則國富 D少年雄則國雄黃宗羲被稱為( B)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小疑則?。?C )A智 B聰 C悟 D愚王夫之被世人稱為( A)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國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 A)A途徑、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氣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A滋潤 B滋味 C滋長 D 滋補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 B )A行愈遠 B思愈遠 C行愈高 D 思愈高王夫之別號( A)A一壺道人 B白石道人 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1顧炎武與黃宗羲和( D)同稱明清三大學者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王夫之1王夫之的籍貫在( A)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在( 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A《四書訓義》 B《尚書引義》 C《習性諸論》 D《書院》1王夫之談教學原則注意對( C)提出相關要求A教師 B學生 C教學雙方 D家校1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學家 D活動家1“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語出(D)A《習性諸論》 B《書院》 C《尚書引義》 D《四書訓義》1顧炎武和( C )開創(chuàng)了清初經學致用的學風?!渡倌曛袊f》里“少年”應理解為( BA. 教 B. 學 C. 教和學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語類》是一部涉及( D )領域的重要著作。A. 從小學習 71.“夫養(yǎng)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養(yǎng)之,勿徒養(yǎng)其無生也?!闭f明對待不同輩行的長輩,正確的態(tài)度是( B )A. 分層對待 C. 同樣對待 69.“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學貴適用 62.“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睆慕逃慕嵌日f明( D )A. 言教的重要性 B. 身教的重要性 D. 教育者的 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61.“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B. 陜西 C. 江西 D. 山東55.將天下正大底( C. )去處置事,便公。51.禮云:“欲不可縱,( D )不可滿。節(jié)儉而不吝嗇,那就好了。,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不多見.49.兄弟不( A ),則于侄不愛. 50.“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A. 欽 D. 親48.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B. 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B. 河南 41.下列作品屬于韓愈的是( D )A.《明儒學案》 B.《留別海昌同學序》C、《廣師說》 D. 《韓昌黎集》42.( A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B )。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 A. )著作。 28.顏之推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強調了( A )的教學原則。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fā),撥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zhàn)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 :“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13.“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寫言論的人要有涵養(yǎng)?!保ā对瓪А愤x讀)其中“廉”的解釋是( B ): ,低 8.“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秶鴮W經典與教育》5黃宗羲認為學習貴在創(chuàng)新的教育思想中不包含(C)。萌芽再長,便又加水。體現(xiàn)出的教學原則是( D ) ,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傳習錄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保ā吨熳诱Z類》)的正確理解是( A ):?!敖淌隆辈煌髮W教育內容的重點是( A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體現(xiàn)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 D )、博學與專精結合 :圣賢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習而不時,雖日習之而其功夫間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功矣。他強調的主要觀點是( C ) 25.《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成為我國封建時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 A ) B處世哲學 26.顏之推認為培養(yǎng)的人應該具有“應世經務”的能力,這種人是指( D ) 27.為了培養(yǎng)“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的教育內容是( A )。 C. 兩截 32.“以知為行”知與行的關系是( A. ) C. 二者相干 33.王守仁的籍貫是( C ) 34.王守仁是那個朝代的( C. ) 35.《傳習錄》是他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分為上、中、下卷。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講述了( C )A. 有的疑惑可以不解 40.韓愈的籍貫是現(xiàn)在(B )省。”譯文正確的是( B )A. 對記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點,對造謠者劃出它深奧的意義。,不是王夫之觀點的是( 16.“茍非本心之樂為,強之而不能以終日”語出(A)A.《習性諸論》 C.《尚書引義》 ,信其所( D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C. 每個人都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不多。. 。 D. 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節(jié)儉而不吝嗇,那就好了。 B. 北周 C.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