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平制約的??馬克思是何以導出?異化?這個概念的?其本質(zhì)含義是什么?第三節(jié)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 A 【關于意識的生產(chǎn)】3學時(一)馬克思是從什么角度出發(fā)來談論?意識的產(chǎn)生?的?這種歷史觀與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二)精神的力量何以會反過來成為對人?異己?的力量?*重點和難點:精神的力量何以會反過來成為對人?異己?的力量?第四節(jié)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 A 【關于意識的生產(chǎn)】3學時(一)馬克思所謂的?從神的王國進入人的王國?究竟如何理解?其價值何在?(二)為什么馬克思認為?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會被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jīng)驗的事實??(三)在何種意義上理解馬克思所謂的?全部的問題都至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 *重點和難點:馬克思所謂的?從神的王國進入人的王國?究竟如何理解?其價值何在?第五節(jié)《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 A 【關于意識的生產(chǎn)】3學時(一)讓學生結合前面的閱讀討論馬克思歷史觀視野中的歷史的發(fā)展是怎樣的?(二)費爾巴哈的歷史觀的問題出在哪里?(三)階級的劃分與對立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重點和難點:統(tǒng)治階級如何由物質(zhì)力量而掌握精神的力量?四、教材《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費爾巴哈提綱》,馬克思,(參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或全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參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或全集)五、主要參考資料《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西方學者論,復旦大學哲學系現(xiàn)代西方哲學教研室編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概要,馬克思,熊子云,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述評,馬克思,楊適,人民出版社,198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六、成績評定期末考試占70%、平時成績占30%。第三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大綱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大綱Literary Theory of College Chinese課程編號:適用專業(yè):全校所有本、專科各專業(yè)(除漢語言文學本科外)學 時 數(shù):30執(zhí) 筆 人:唐世貴 學 分 數(shù):2 編寫日期:2009年5月一、課程的性質(zhì)和目的(一)課程性質(zhì)本課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文、理、工、醫(yī)、農(nóng)各專業(yè)(除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外)的公共選修課。通過本科程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綜合人文素質(zhì),為普通高等院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二)課程目的《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品質(zhì)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和教育,增強民族感和自信心。提高語文水平,能順利而準確地閱讀一般文章、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能讀懂難度適中的文言文,具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學基礎知識,具有分析、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掌握運用漢語言文字規(guī)范,具有較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本要求(一)課堂講授1.教學方法①以雙邊教學為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增加課堂討論在課時中的比重,充分調(diào)動學生寫作實踐的積極性。②以文學史知識為主線,以文體知識為切入點,以文本為依托,以思考題為核心,提高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整體認識和文學鑒賞水平。③重難點突出,重視參考書目的布置檢查,強化課外拓展閱讀,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④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和檢查,盡量養(yǎng)成學生背誦詩文的習慣,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信息量。秉承傳統(tǒng),充分利用現(xiàn)代多 1媒體教學手段,授課中以多媒體教學方式為主,輔以傳統(tǒng)教學方式。適當加入視頻內(nèi)容,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二)作業(yè)、答疑和實踐性教學內(nèi)容安排1.本課程為公共選修課,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安排課程小論文、應用文寫作或者課堂討論作為課程作業(yè)和實踐。課程小論文及應用文:包括觀點的創(chuàng)新、不同視野的理解、課外讀書筆記,通過實際寫作掌握應用文的寫作格式等。老師負有指導任務(課堂指導、口頭答疑、書面修改、課堂討論、網(wǎng)上答疑、網(wǎng)上指導等)。采取個別問題個別解決,普遍性問題課堂講解的方式解決。課程小論文及應用文以作業(yè)方式完成,每個學生不少于3—5篇,多者不限。2.詩文背誦:注重詩文背誦習慣的培養(yǎng),采用課堂提問和加分方式鼓勵學生主動背誦。注意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詩詞曲格律知識的了解。3.討論教學:指課外集中的專門的專題討論。由教師提出帶有一定普遍性的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師生共同展開討論,以期在討論中增進對于有關問題的了解、認識,鍛煉學生的思維思辨能力。討論教學貫徹在整個學期教學中,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口才和語言交際能力。4.影視觀摩:通過觀賞影視精彩片斷,擴展知識、增強興趣、提高鑒賞能力。(三)考核方式本課程建議采用課堂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己酥饕钥疾闉橹鳎唧w按教學計劃執(zhí)行。成績采用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計分;考查形式多樣,可以采用面試或筆試問答(試題以試題庫為主)、詩文背誦、課程小論文及應用文等一種方式或幾種方式共同進行,并同時參照平時學習情況(包括出勤、作業(yè)、課堂回答問題、課堂筆記、課外閱讀筆記、學習心得、日記等多種形式)進行成績綜合考察和評定。三、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時分配第一單元言志:人類情感的宣泄(課堂講授4學時)教學內(nèi)容:原始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學樣式。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認識到:詩歌能夠渲瀉人類的思想情感。詩歌由二言與三言發(fā)展到四言、五言、七言,在唐代形成了格律詩。詩歌一直處于中國文學的正宗地位,“五四”文學革命,終于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