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上的局限性,我們在測度銀行X(非)效率時采用超越對數(shù)函數(shù)(TL)構建相關的基礎方程。(三)模型設定已有的銀行效率研究文獻中所使用的基礎模型主要包括三種,即超越對數(shù)函數(shù)(TransLog Function, TL)、廣義超越對數(shù)函數(shù)(BoxCox Function)以及傅立葉柔性函數(shù)(Fourier Flexible Form,F(xiàn)F)。Z5時間趨勢依據(jù)樣本期區(qū)間依次取值1,2,.…..,11。Z3上市情況上市銀行取值1,其他情況為0。影響變量Z1注資情況以1998年為界,財政部注資的國有銀行取值1。I3存款價格存款的價格 = 利息支出/存款總額風險變量R1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率 = 呆、壞帳準備金/總貸款 反映銀行放款質量的經濟指標有許多,例如逾放比率、不良貸款率等等,鑒于數(shù)據(jù)收集上的困難,我們選定的指標為不良貸款率,解釋為商業(yè)銀行當年放款余額中呆、壞帳款項(實際研究中以呆、壞帳準備金對之進行替代)所占的比例。表1 中國商業(yè)銀行利潤函數(shù)的變量構建與解釋變 量名 稱描述與衡量產出變量Y1貸 款當年貸款總額Y2存 款當年存款總額Y3投 資當年投資總計(包括證券)投入變量(價格)I1人力價格人力資本價格 = 營業(yè)費用/當年資產總額 原則上,人力要素的價格應當?shù)扔诋斈赉y行工資支出與員工人數(shù)的商,但在數(shù)據(jù)搜集過程中,由于各商業(yè)銀行的相關數(shù)據(jù)缺失過多,我們暫以營業(yè)費用占資產總額的比例來替代衡量。具體而言,本文研究涉及到的變量包括:因變量為總利潤(TP);產出變量為貸款(Y1)、存款(Y2)以及投資(Y3)等三項;投入要素價格變量分別為人力價格(I1)、資產價格(I2)以及存款價格(I3)等三項;衡量風險因素的變量為不良貸款率(R1)和核心資產充足率(R2);銀行效率影響變量為注資情況(Z1)、剝離情況(Z2)、上市情況(Z3)、產權結構(Z4)、時間序列(Z5)以及存貸比率(Z6)等六項。并在之基礎上通過引入一些變量來描述銀行的風險狀況以及影響經營效率的因素。依據(jù)這種方法存款利息支出被視為投入,而存款總量則被作為產出。 鑒于現(xiàn)有文獻中關于金融企業(yè)投出、產出項的界定方法已經介紹了許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贅述。并進而利用效率邊界算出每個銀行的利潤效率指標(EFF),具體的度量標準可以表示為: (2)其中為銀行利潤,為回歸參數(shù),在0與1之間取值。依據(jù)Battese and Coelli (1988, 1992, 1996)中的闡述,應用軟件FRONTIER Version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結果, 按照Coelli (1996)的介紹,該程序可適用于面板數(shù)據(jù)、隨時間變化(timevarying)以及不隨時間變化(invariant)的效率、成本或生產函數(shù)、半正態(tài)(halfnormal)及截斷正態(tài)(truncated normal)分布、有對數(shù)或原值單位的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的函數(shù)形態(tài)等多種情況下的效率估計。鑒于上述考慮,本文計劃以Battese and Coelli (1995)模型為基礎,通過嵌入風險因素構建最終的利潤邊界函數(shù),其一般式可表述如下: 與成本邊界相關的成本函數(shù)及效率的表達式,可通過對下述文中所提出的模型進行微調而得到。 對于風險因素的考量,僅有少數(shù)的國內文獻有所論及,其辦法往往是將存在風險的呆壞賬部分從放款總額中扣除。 一些經驗文獻也從不同角度討論了風險因素在銀行效率研究中的重要性,Hughes and Mester (1993)及Mester (1996)的研究就認為,是否考慮并控制資產質量等風險因素將會對銀行效率水平的估計值帶來顯著的影響。但在現(xiàn)有衡量銀行效率的研究中,模型設定時常常忽略風險變量所造成的影響,其隱含地假定了所有樣本單位均面臨完全相同的風險程度,這顯然與現(xiàn)實不盡相符,由此估計所得的效率值也可能會產生偏誤。Battese and Coelli (1995)的模型也正是基于相類同的思想而得以提出的; 有關該模型的介紹和討論可參見本文前面章節(jié)的總結。對此可行的一個改進方案就是將隨機邊界模型中的非效率項()直接設定為企業(yè)影響因素及隨機誤差的具體函數(shù)。本文依據(jù)實際情況著重強調如下兩方面的調整:第一,許多效率研究文獻中的一個流行的經驗模式是,估計隨機邊界函數(shù)方程——計算企業(yè)個體的效率水平——用企業(yè)的某些變量對效率估計值進行回歸,以此確定導致不同企業(yè)間效率水平呈現(xiàn)差異化的具體原因(例如管理經驗、產權性質等等)。該方法將基礎方程的誤差項具體分解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V)為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隨機擾動項;第二部分(U)則代表服從截斷正態(tài)分布(從零截斷)的企業(yè)非效率項——例如一些可以被樣本單位所控制的并對技術或配置效率產生影響的因素(Rossi、Schwaiger and Winkler,2005)。 或者說,該銀行無法獲得其追求的最大化收益。詳細總結和比較可參見Berger and Humphrey (1997), Berger and Mester (1997), Dhawan and Jochumzen (1999)以及姚樹潔等(2004)、吳福象(2005)等文中的總結和討論。Berger and Humphrey (1997)的文獻綜述將之概括為參數(shù)方法和非參數(shù)方法兩大類,并對這些方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和討論。De Young et al. (2001) 以美國356家國家銀行數(shù)據(jù)為樣本,對其在承擔風險情況下的效率進行了重新估計,研究結果顯示解除業(yè)務管制后美國銀行業(yè)市場的競爭空前激烈,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為謀求利潤而承擔了過度的風險。Pastor (1999)以西班牙銀行業(yè)數(shù)據(jù)為樣本,研究競爭的日益劇烈是否會令銀行的效率情況因壓力而改善,或者因承擔了過多的風險而惡化。另一方面,在銀行效率研究中引入對于資產質量及風險的考察和度量也逐步成為新的發(fā)展方向。Maudos et al (2002)使用DFA方法對1993年至1996年歐洲銀行業(yè)成本效率和可替代的利潤效率進行了國際比較,結果表明可替代的利潤效率低于成本效率,同時考察了影響銀行成本效率和可替代利潤效率的因素,發(fā)現(xiàn)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市場集中度和GDP 增長率等變量與可替代的利潤效率顯著相關,而資產規(guī)模虛擬變量中只有大銀行與可替代的利潤效率顯著相關。De Young and Hasan (1998)使用DFA方法考察了1981990、1992和1994年美國新成立銀行的利潤效率,發(fā)現(xiàn)前3年其利潤效率增長得比較快,但直到第9年其效率水平才達到銀行業(yè)的平均水平,而且全國性的金融機構開始時的利潤效率低于區(qū)域性的金融機構。實證結果發(fā)現(xiàn),合并后銀行的利潤效率會高出未合并銀行16個百分點,且合并在提高銀行利潤的同時也會改變其原有的生產經營方式,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提供量會增加以擴大銀行收益。Berger et al. (1993) 以1984年到1989年美國的商業(yè)銀行為研究樣本,其結論顯示,產出非效率大于投入非效率,表明樣本銀行的經營效率匱乏可歸因于收入創(chuàng)造能力過低,而非投入了過多的成本;此外,研究結果還說明,技術效率對于配置效率產生了主導性影響,利潤來源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而非資源使用的正確配置)是影響樣本銀行拓展利潤活動效果的主要因素。 基于我們所掌握的文獻資料。本節(jié)茲將主要文獻的研究結論概述如下: 本部分綜述參考了陳敬學(2004)及李振維(2004)中的相關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學者對于金融機構利潤效率的實證研究日益興起,從研究方法角度看,參數(shù)邊界分析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不同方法在統(tǒng)計結果上的區(qū)別仍然沒有新的變化; 討論的焦點主要在于所運用的研究方法與效率值的計算結果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但在結果上則往往莫衷一是,例如Bauer and Hancock(1993),Cummins and Zi(1995)等文獻就認為這種關聯(lián)性是存在的,而Ferrier and Lovell(1990),Eisenbeis, Ferrier and Kwan(1996)等學者則堅持認為,二者之間僅有弱相關關系。接下來的第二節(jié)是對有關文獻的簡單回顧;第三節(jié)關于方法、模型與數(shù)據(jù)的介紹;第四節(jié)是模型的解及對它的分析;最后一節(jié)是本文的結論。有鑒于此,本文希望立足于有關問題的經驗成果,借鑒國外成熟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利潤效率情況加以測度,分析其效率的演進趨勢,探討各影響因素在其間的具體作用。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隨著經營經驗的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商業(yè)銀行發(fā)展的根本在于市場競爭能力的切實提高,其核心內涵在于銀行運營效率的不斷改善,而利潤效率則是這一切改變的重中之重——與創(chuàng)造利潤相比,或多或少帶有些計劃色彩的中國商業(yè)銀行部門在控制成本方面顯然更有心得,也更具手段。 Commercial Bank。 The policies made by government to save and activate the stateowned banks worked very well in the short term。課題負責人:徐傳諶;課題執(zhí)筆人:黃麗華,齊樹天作者簡介:徐傳諶(—),男,山東東平人,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麗華(—),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副教授;齊樹天(—),中國銀行戰(zhàn)略規(guī)劃部,經濟學博士后。本文討論的一個重要含義是,面對一個迅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占有巨大資源的商業(yè)銀行部門依然未能充分釋放其贏利能力,而革新管理體制、強化競爭約束則應當成為下一步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課題。中國商業(yè)銀行利潤效率實證研究——考慮風險因素的影響課題組內容提要:本文以中國14家主要商業(yè)銀行1994至2004年的數(shù)據(jù)為樣本,利用隨機邊界方法在考慮風險因素的情況下,研究了它們的利潤效率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經驗結果表明,中國銀行部門的所有制改革措施產生了一定意義上的積極作用;政府對于國有銀行的挽救和改造活動短期內收效顯著;風險因素對于中國銀行部門的利潤創(chuàng)造能力影響很大,引入風險變量后銀行效率水平出現(xiàn)上調。關鍵詞:中國 商業(yè)銀行 利潤效率課題名稱及作者: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大型國有集團公司治理及評價研究”(項目編號:05JJD790080)的階段性成果。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rofit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XU Chuanchen, HUANG Lihua, QI Shutian(Center for China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in Jilin University, Jilin Changchun 130012)(Strategic Development Department,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18)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fit efficiency trend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of 14 Chinese mercial banks from 1994 to 2004 are investigated.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wnership reform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s played a certain affirmative role。 Risk factors affect the profitmaking ability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s. The introduction of risk variables helps to enhance the bank efficiency. Our debate provides evidence for an important result that, mercial banks still can not optimize their profits in the face of a rapiddeveloping market, while innovating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d strengthened market petition are being the main task of Chinese financial reforming.Key Words: China。 Profit Efficiency一、引 言自1993年12月《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來,中國的商業(yè)銀行至今已走過了13年的發(fā)展歷程。 參見徐傳諶、齊樹天:《中國商業(yè)銀行X效率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7年第3期。我們試圖回答的問題包括:第一,中國商銀行部門的獲利能力在以往的發(fā)展中呈現(xiàn)了怎樣的演進趨勢;第二,1994年以來的幾次重大銀行改革活動對于商業(yè)銀行的利潤效率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第三,面對迅速成長的金融市場和外資銀行的挑戰(zhàn),未來商業(yè)銀行部門的改革應如何定位。二、主要文獻回顧關于銀行部門效率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早期的研究往往傾向于把規(guī)模經濟與范圍經濟視為效率變動的主要根源,而最近的學術討論中X效率因素則正在成為更為重要的解釋變量。此外,在銀行效率的估計中考慮風險因素的影響及衡量,也構成了這一時期相關文獻的討論重點。Berger, Hancock and Humphrey (1993)應用參數(shù)邊界法對美國儲蓄機構的利潤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此文可視為金融機構利潤效率統(tǒng)計測量的開端。該項研究提出以利潤函數(shù)(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