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口增長迅速,成為2010年出口亮點。因此在本文中,將采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機電產品出口比例這一指標來進行評價,公式如下:高新技術產品比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機電產品出口額)100%通過上文的指數計算方式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可得到以下指數數值: 表6 2007——2009四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比率(%)年份浙江廣東江蘇福建200720082009資料來源:由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四省統(tǒng)計年鑒20052010,世貿組織官網整理計算而得由表6發(fā)現,浙江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比率明顯小于其他三省,小于福建省的原因是福建機電產品出口額較?。欢鴱V東和江蘇的絕對值和相對值都較大,有很強的競爭力,浙江與這兩省有較大差距。這說明浙江機電產品出口勢頭猛,潛力大,國際競爭力穩(wěn)定上升。而其中,浙江則是獨占鰲頭,先是快速增長,再呈現平穩(wěn)性增長。如果TCij 0,則表明該國或地區(qū)j類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出口競爭力較弱;如果TCij =0,則說明該國或地區(qū)j類產品的生產效率與國際水平相當,其進出口純屬國際間進行品種交換;如果TCij 0,該國或地區(qū)j類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對于世界市場來說,該國或地區(qū)是j類產品的凈供應國或地區(qū),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用公式表示為:TCij=(XijMij)/(Xij+Mij) 式() 其中,TCij——貿易競爭指數; Xij ——i國或地區(qū)j類產品的出口總額; Mij ——i國或地區(qū)j類產品的進口總額。(2)貿易競爭力指數一國或地區(qū)某類產品的凈出口額與該類產品貿易總額的比率被稱為貿易競爭力指數,又稱凈出口指數。采用此種指標的優(yōu)點是作為一個貿易差額的絕對值,它的概念清楚且計算簡單,但無法客觀全面地比較同一國家或地區(qū)不同產品或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相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分析與解釋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凈出口值為正,說明該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優(yōu)勢;凈出口值為負,則說明該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2.從凈出口情況衡量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一個產品可能既有出口又有進口,上述反映市場份額的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指標只考慮一個產品的出口份額及其所占的相對比例情況,并沒有考慮該產品的進口方面的影響,當國與國之間存在產業(yè)之間貿易或產業(yè)內部之間也存在進出口貿易的情況下,如果不考慮進口情況來評價國際競爭力,可能會得出一個并不正確的結論。此種指標的優(yōu)點是概念清晰,能較好地比較同一國家或地區(qū)不同產品或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相同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被廣泛地應用于出口競爭力分析研究。一般來說,如果RCA指數大于l,則說明i國或地區(qū)j類產品具有顯示比較優(yōu)勢,如果RCA指數小于l,則說明i國或地區(qū)在j類產品生產上沒有顯示比較優(yōu)勢。它是指一個國家某類產品出口占該國出口份額與世界該產品占世界出口份額的比率。而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浙江和福建機電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有小幅度的下降,廣東和江蘇則是平穩(wěn)性增長;而且浙江機電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明顯小于廣東和江蘇,大于福建,與前兩省相比,浙江機電產品競爭力偏弱。表2 四省機電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年份浙江廣東江蘇福建200420052006200720082009資料來源:由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四省統(tǒng)計年鑒20052010,世貿組織官網整理計算而得圖2 四省機電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浙江機電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浙江機電產品占世界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標反映了一國或地區(qū)某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國際市場占有率減少說明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降低,反之,則表示該類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1)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標一國或地區(qū)出口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就是國際市場占有率。1.市場份額所反映的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市場份額主要指產品的市場份額。本文在綜合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這些指標分成三類,選取對浙江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作定量分析的指標,并與江蘇,廣東,福建三省作比較,得出浙江機電產品競爭力的現狀。在2001年,占當年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54%,說明機電產品生產企業(yè)只是國際品牌的加工廠而已,有技術含量的生產不多,而到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降為21%,說明在浙江機電產品出口中,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yè)開始從本省或本國采購原材料,延長了產業(yè)鏈條,出口企業(yè)從中獲得的利益更多,競爭力也明顯提高。2003年機電產品在當年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為34%,而到2006年開始這一比重已經超過40%,雖然2009年的比重下降,但還是保持在40%以上,顯示了較強的競爭力。而在2010年,隨著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市場需求回升,浙江省政府積極調結構轉型謀發(fā)展,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且創(chuàng)歷史新高。另外,雖然浙江機電產品產品出口企業(yè)數目眾多,但成規(guī)模的較少,小企業(yè)在風險抵抗和國際銷售等方面缺乏控制力,所以當面臨不確定因素時,小企業(yè)往往就是犧牲品。 億美元到2010年的795億美元,增長了將近10倍,這說明了浙江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而到了2010年,%,占全省外貿出口總額的44%,是浙江外貿的中堅力量。第二,鄭剛、姜春林鄭剛,姜春林.區(qū)域產業(yè)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1(6):24.(2001)在借鑒Porter國際競爭力理論、WEF和IMO等綜合評價理論的基礎上,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確定了各個指標,并根據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各指標賦予了不同的權重,以此建立區(qū)域產業(yè)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吳先滿、陳涵吳先滿,陳涵.江蘇工業(yè)競爭力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05(3):87.92. (2005)在分析江蘇工業(yè)競爭力問題時,令總指標為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綜合競爭力,一級指標為規(guī)模競爭力、市場競爭力與企業(yè)競爭力,二級指標為規(guī)模、效益、融資能力。樊琦樊琦. 匯率變動對浙江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與對策 [J]. 北方經濟, 2010,(11) . (2010)認為匯率變動對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影響不大,但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xù)升值壓力增強,且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很有必要從匯率角度分析其對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趙英趙英.提高我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標準戰(zhàn)略研究陰.中國工業(yè)經濟,2007(4):3845. (2007)從中國制造業(yè)各個產業(yè)技術標準在國際技術標準體系中的影響力,以及國際標準采標率兩方面對制造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做了分析。第三,從技術創(chuàng)新角度來分析。第二,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角度來分析。第一,從外商直接投資角度來分析。金碚金碚,李鋼,陳志.加入WTO以來中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6(1O):514. (2006)用中國制造業(yè)出口增長率優(yōu)勢指數和相對出口優(yōu)勢指數等分析了中國制造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關于國際競爭力的指標有很多種,例如:市場占有率和滲透率、貿易競爭力指數(Balance)、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Balassa)等。(二)國內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綜述中國學術界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開始的。此外,Crossman和Helpman陸春平.中日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D].2005. (2002)在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業(yè)生產經營的內部化和外包的決策行為時發(fā)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分工正成為影響一國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魯格曼Rugman,A.M and D’Cruz,R.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pp1739.等(1991,1993)在研究加拿大國家競爭優(yōu)勢時提出了北美鉆石模型。他認為國家競爭優(yōu)勢形成的關鍵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yè)具有優(yōu)勢,優(yōu)勢產業(yè)的建立有賴于生產率的提高,提高生產率的源泉在于企業(yè)是否有創(chuàng)新機制。2. 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理論美國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 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of Nations[M].NewYork, Free Press,1990.教授對競爭優(yōu)勢進行了系統(tǒng)詳細的研究。 Economic Development, , pp4(2008)用模型來比較了PPMS標準對一國出口的影響,當一國的標準和高品質貨物生產互補性很大時,那么外界強加的生產標準將會增加一國產品的競爭力,而當兩者互補性較小時,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會減弱。Stephen B, De Loach, Jayoti DasStephen B, DeLoach,Jayoti Das. Resolving The Paradox of Social Standards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p。Freeman C.Freeman.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amp。 一、文獻回顧(一)國外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綜述1. 國際貿易觀俞凱,黃愛華.當前國際競爭力理論及簡評[J].廣兩經濟管理于部學院學報,2004(2):1316.斯密和李嘉圖的古典貿易理論認為,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或技術差別是各國生產同一產品時存在價格差別的基本原因,這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