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結語本文的重點在于說明,語言與文化有著深刻的歷史聯(lián)系,無論是詞匯還是句法都能反映不同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英語實際教學中,言語環(huán)境中的文化因素應受到重視,在詞匯教學以及句法教學中要恰當?shù)匾肟缥幕逃?,有所針對地介紹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這樣才能使語言“鮮活”起來,防止學生按母語形式來運用目的語,進而掌握以詞匯、句法為載體的學習內(nèi)容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與英語能力。如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 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在中文中如果被理解成“方法論究竟是指一般歷史研究中獨有的概念,還是指歷史研究中適合各個分支的研究方法,人們對此還沒有一致意見。(三)首重心與尾重心由于西方文化直線型的思維方式,在表達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開門見山,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后,以謂語動詞為核心,借助反映形式關系的連詞、介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非謂語動詞等構建句子結構,把各個分句有機地結合起來, 即呈現(xiàn)首重心的特點。再如: As it is imagined by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活動相比,并且這些思維活動必須經(jīng)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因此, 英語趨向于使用客觀視角,重物稱,而漢語趨向于使用主觀視角,重人稱。(二)客觀與主觀英美文化注重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界被置于與人對立的位置,成為被改造和征服的對象。漢語句式的特點是重視句子不太重視語法,要求達意即可,句子利于領悟而不利于層層分析。漢語句子的核心構架遠不如英語那樣清晰。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其句子的核心在于“形式”,或者說成分是否完整,句式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無論句子多長、多復雜也能進行分析。在句②中,從句之間未使用連接手段,句子間的邏輯關系沒有句①明顯。因此,在進行句法教學時,教師應當在講解句型所涉及的語法知識之外,還應該向學生介紹中英兩種語言不同的句型文化。以基督教文化為基礎的英語國家側重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側重形象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等內(nèi)隱文化的差異會導致英漢句子結構的不同。如英語中的boycott;Achilles’heel;throw in the towel等詞匯,若不從文化的角度加以講解,學生對該詞匯的全面認識與理解便無從談起。但在,在漢語中可以說“周末我只想好好放松下自己”,而英語中說A hot bath should help to relax ,但I just want to relax myself卻違背英語語言習慣。以搭配對象為例,有些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雖然所表示的意義相同,但搭配能力卻不同。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習的題材讓學生了解由于詞匯的語體色彩的限制其使用在某些領域是恰當?shù)?,如法律英語、科技英語、文學作品等題材的內(nèi)容所使用的詞匯就具有不同的語體色彩。從詞匯分類來分,一般分為書面語色彩和口語色彩兩大類。以白色為例,在中文中與喪事有關,治喪人家穿白衣、帶白幄、掛白幡都是久遠的民俗;而英語中white 表示純潔無瑕、幸運吉利,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white Christmas(潔白的圣誕)。詞語的形象色彩是詞語指稱的對象在人們意識中生動具體的反映。(二)由于文化差異對詞的色彩意義產(chǎn)生的影響詞語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詞語上的褒揚、喜愛、肯定、尊敬或者貶斥、厭惡、否定、鄙視等感情。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英漢兩種語言對同一事物的理解與表達著重點會不同。因此,上面的英文應當理解成:沖突到處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農(nóng)村。如果簡單地把例句理解成“沖突到處蔓延,蔓延到了農(nóng)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則把原文的語意輕重關系給弄顛倒了。譬如:漢語的“工程師”是比較高級的技術職稱,一般指受過大學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經(jīng)驗、經(jīng)國家認定的技術人員,但英語的engineer 含義五花八門,按《新英漢詞典》的釋義,它既指工程師、技師,也指火車司機、輪機員、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這就與中國的“工程師”的含義相差甚遠了。詞義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語言的集團內(nèi)部長期地、歷史地形成的,是指人們在了解、掌握一個詞的意義時,舍棄了客觀事物的個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因此,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教師應當在講解詞匯基本含義與用法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其由于文化差異所賦予詞匯的不同特征。二、文化差異與詞匯教學正因為詞匯知識是英語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達到對詞匯層次的適當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本文所嘗試探討的是在詞匯與句法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第五篇:中英文比較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句法一、引言英語詞匯知識、句法知識是英語學習者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學家 Corder 曾說: “學習外語主要是學習它跟母語的差異”。201I t is hoped that Shenzhen will establish friendly relationswith more foreign cities in the 。I 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nothing has been done about it s ,當把帶有形式主語it 的英語句子譯成漢語時,常??梢圆扇o主句,有時也可采取泛指主語。I t is 。如敘述自然現(xiàn)象的句子 ,強調(diào)是非肯定的句子 ,一些表示口號命令規(guī)定的句子以及某些諺語格言句 ,將這些句子譯成英語時 ,必須補充出主語 ,大多數(shù)情況下 ,都是用it 做形式主語。His passion carried him ,他善于運用腦筋 ,才是他財運亨通的根由。I didn’ t have any mistakes in dictation.(話題譯成狀語)71她卻是什么都記得 ,我的言辭 ,竟至于熟讀了一般 ,能夠滔滔背誦。51昨天晚上我們玩得很愉快。下面再看漢譯英時漢語話題和英語主語的轉換。請看下面句子的翻譯:11 Y ou don’ t grow the grain y ou eat and y ou don’ t makethe clothes y ou ,你穿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做的。根據(jù)翻譯的原則 ,譯文的語言必須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 ,所以在英譯漢時 ,要把英語的主語顯著調(diào)整為漢語的話題顯著。人治的用得著就用 ,用不著的就不用 ,只要能使對話人聽懂說話人的意思 ,就算了。這樣處理一是用它來平衡句子結構 ,二是強調(diào)后移的主語 ,而漢語里沒有這種用法。如漢語說:“幾點了 ?” “2點了。三)形式主語與零位主語英語重形合 ,漢語重意合的另一表現(xiàn)形式是英語常用非人稱代詞 “it” 作形式主語 ,而漢語則經(jīng)常省略主語 ,。21當夜幕降臨時 ,他離預定的布道地點還有好幾英里路。 in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 f or his read2ers , but av oids the pronouns I , y ou , we.”與西方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古代哲學講究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 ,形成了以人為中心來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英語的這種非人稱表達法多用于書面語 ,如公文、新聞科技論文以及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例2利用表示自然客觀現(xiàn)象的名詞做主語 ,反映出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的特點。例如:1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 ound of my 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2cident to the 。英、漢分別傾向使用物稱和人稱主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二)物稱主語與人稱主語英、漢語主語的另一差別是英語的物稱傾向和漢語的人稱傾向。如:他 ,做事情從來不考慮后果!這里的 “他” 既是主語又是話題。當然 ,在漢語里 ,也有主語和話題重合的現(xiàn)象。如昨天晚上他進過這間屋子 ,這里的 “昨天晚上” 是主題 ,但不是主語 ,而是狀語。漢語是偏重意合的語言 ,主語和謂語呈一種松散的結構關系 , ,因此可以以話題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一致關系決定了主語不管起不起語義作用 ,總得有一個 ,哪怕是it , there等做 “假位” 主語。英語是偏重形合的語言 ,句子以主謂結構為綱 ,前后勾連 ,節(jié)外生枝 ,疊床架屋 ,句子復雜而不流散。即(1)施事主語(“警察抓住了三個小偷”),(2)受事主語(“三個小偷都抓住了”),(3)零位主語(“下雨了”、“刮風了”),(4)主題主語(“老虎是一種動物”),(5)時間主語(“昨晚抓住了三個小偷”),(6)地點主語(“公共汽車上抓住了三個小偷”),(7)工具主語(一把菜刀鬧革命),(8)方式主語(“這么快就蓋好了一座房子”),(9)存現(xiàn)主語(“處處有熱心人”),(10)關系主語(“這件事請保密”)二、英、漢主語的差異比較(一)主語顯著與話題顯著趙元任、李納和湯生認為 ,英語是主語顯著性的語言 ,漢語是話題顯著性的語言。從語義上講 , “主語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與事、結果、描述對象、判斷對象、評議對象等”。此外 ,空間方位詞和時間名詞也可以充當主語。潘文國在 《漢英語對比綱要》 中把英語的主語分為四種 ,即施事主語、受事主語、形式主語、主題主語。從語法意義上講 ,英語的主語不可或缺 ,且只能由名詞、名詞短語或主格代詞擔當 ,其它詞類做主語必須轉化成名詞性質的短語 ,如不定式、動名詞形式。實際上,這樣的口號式結尾不但沒有力量,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他們往往擺出大量的事實數(shù)據(jù),讓作者得出自己的結論,其文章往往呈現(xiàn)無結論化傾向。英語民族強調(diào)“物我分立”,其思維強調(diào)客觀、公正。漢語主體思維的主觀性強烈,往往對讀者的判斷力持懷疑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寫作上是作者結尾結論化傾向,即由作者出面給出結論,它是語篇結束的標志。而漢語由于受到思維模式的限制,反映在語言上,習慣于繞圈子,常常先避開主題,從寬泛的時間和空間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往往把主要內(nèi)容或關鍵問題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段落的線性發(fā)展圍繞主題展開,先陳述中心意思,后分點論證說明,使主題句的內(nèi)容展開,并為后面的內(nèi)容作好鋪墊。再比如,在表達“看電視的壞處”時,許多學生的首段大都不寫電視帶來的壞處,而是先用一個段落陳述電視的好處,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實惠,繞了個圈子后,再回到題目上來指出其缺點;而英文的寫作規(guī)范是開門見山,直接點題西方思維強調(diào)個人意見的表達,英文寫作要求觀點鮮明,符合邏輯,首尾統(tǒng)一。在表達思想時,英語民族的思維更直截了當,他們習慣把要點放在前面說出,然后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補進。Kaplan(1972)也曾指出,英語段落的發(fā)展是趨向于直線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東方語言中,段落組織的發(fā)展卻可稱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從多側面迂回表達而不直接寫明。英民族重直線思維,習慣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說出,而漢民族習慣于從側面說,闡述外圍的環(huán)境,最后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三)語篇方面Kaplan(1966)認為東、西方語言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操漢語的人的思維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操英語的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型(linearization)。如表示因果關系的就有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hence, therefore, thus, so,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等。(a)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b)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vary from person to ,更趨客觀、公正,讓人容易接受。”在英語寫作中,善于用非人稱主語句,可有效地減少漢語腔。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用漢語表達則為“托馬斯?jié)h語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語總是占絕對優(yōu)勢。、客觀傾向問題英語民族的思維注重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因而他們對主體與客體有著嚴格的區(qū)分;而漢語民族的思維往往以“人”為中心,形成了以人為中心來思考事物的思維模式(張海濤,1999)。(1a)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1b)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books.(2)自從1978年以來,由于中國人民的努力,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受此影響,學生往往把漢語的主題當成是英語的主語,造出“The sky has noclouds.”這樣的句子來。如“天空萬里無云”就是典型的主題句。除人或事物外,地點、時間、行為方式都可以作主語。Li amp。例如,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learn it to 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