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2課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拉橡皮筋、壓彈簧、捏海綿、彎塑料直尺,邊觀察邊思考老師給你們提出的問題:(1)、用力改變這些物體的形狀,觀察這些物體有什么變化?(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觀察這些物體又有什么變化?(3)、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填寫在下面的實驗報告單里。實驗報告單物體名
2024-11-15 00:22
【摘要】《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的第二課《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
2024-12-08 21:34
【摘要】(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課件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徂徠鎮(zhèn)中心小學朱立平物體名稱原來的樣子用力時的樣子去掉力后的樣子橡皮筋彈簧海綿鋼尺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或體積會發(fā)生改變,去掉外力后,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做彈性。這種能使物體恢復到原來形狀
2024-12-08 18:04
【摘要】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蘇教版)第四單元第2課《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重、難點說板書設計說教學流程及意圖說設計理念說課流程一、說教材☆
2024-11-19 04:47
【摘要】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四單元2節(jié)學習目標:1、能夠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生活中彈性物體的共同特征。2、能夠區(qū)分彈力與彈性。3、能夠做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之間關系的實驗。自學環(huán)節(jié)一:動手操作1、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在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提示:參考教材43頁六幅圖內容操作完成。2、上面
【摘要】主動—和諧課堂教學模式教案課題、物體形狀改變以后上課班級:四年級備課人:王建高上課地點:高橋小學課時:1課時教材解讀:《物體形狀改變以后》是按照從現(xiàn)象到認識,從探究到利用的線索編排而成的。主要教學內容有三個部分:一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身邊一些常見的彈性物體的共同特點,即物體受到外力時形
2024-11-24 00:46
【摘要】《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無所不在的力》單元的第2課《物體改變形狀以后》。[設計思路]本課教材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1)認識物體的彈性,建立“彈性”、“彈力”的概念。利用典型材料,讓學生通過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對物體進行感知,通過捏、壓、擠、拉等動作,體會這類物體的
2024-11-23 19:54
【摘要】《物體改變形狀以后》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無所不在的力》單元的第二課《物體改變形狀以后》。本課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1)認識物體的彈性,建立“彈性”、“彈力”的概念。利用典型材料,學生通過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對物體進行感知,學生通過捏、壓、擠、拉等動作,體會這類物體的共同屬性:在外力作用下形
【摘要】-------搶答題--------平面移動-----顛倒------前后倒置.-----定點旋轉------飛舞\飄舞-----劈下------搖晃----吸合
2024-11-15 12:11
【摘要】物體的形狀改變教材解析?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2課?學習內容屬于認識物質世界領域運動與力主題之下的常見的力部分?主要概念有:彈性和彈力教材解析壓縮空氣有彈性玩耍過彈性物體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過去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彈性物體的共性認識彈力的存在、作用探索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的關系未來
2024-12-15 09:19
【摘要】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連云港建寧小學孫秋杰活動要求:用捏一捏,拉一拉,壓一壓的方法看一看自己帶來的物體有什么變化?匯報要求:一個同學用實物演示,另一個同學來描述。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或體積會發(fā)生改變,去掉外力后,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
2024-12-08 20:56
【摘要】三單元物體的運動課題:1、一切都在運動中授課時數(shù):一課時備課時間:2021年2月17日授課時間:2021年月日~月日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能夠依據(jù)不同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相對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茖W知識1、知道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的變化。
2024-12-08 19:15
【摘要】(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課件看圖想想物體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呢?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形狀(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效果之一:實驗每次增加一個鉤碼,并測出彈簧的長度。想一想:彈簧增加的長度有什么規(guī)律?實驗效果之二:運動狀
2024-12-17 18:50
【摘要】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一切都在運動中課程標準:能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前后、左右、遠近等),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方向和快慢。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能夠依據(jù)不同參照物描述物體相對的運動與靜
【摘要】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與緊接其后的“無處不在的力”單元,共同引導學生形成對力的初步認識。本單元依據(jù)《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位置與移動的要求,從認識運動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出發(fā),圍繞運動的速度和方式展開。它通過一系列的分辨活動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運動以及影響運動速度的一些要素、運動方式的特
2024-11-23 21:32